大明春色 第676章

作者:西风紧

朱高煦对侯显的解释更加认可,总比甚么神灵附体传话、要让人愿意信服得多!

侯显在奏章里,试图描述曰本国的权力制度,但说得不太清楚,大概是因为他们也是从“大内氏”口中听来的。而且看起来曰本国的统治,似乎非常之复杂,确实不好描述明白。

……曰本国有“天皇”,朱高煦当然知道。

然而稀奇的是,他们有南北天皇;现在达成的协议,是轮流坐庄,内部为此争执不断。不过天皇没有实|权,从权力的角度看,可以先置之不理。

天皇之下,有两个比较有实权的势力集|团。一个是幕府的首领、征夷将军源义持,率领的势力叫“武家”,主要由武士构成,也似乎是此时公认的最高权|力机构;不过关东一些地区处于半独|立状态,受传统的世袭贵族统治,但名义上又受幕府派遣的将军统领。

武家征夷将军以下,有三个管领,都是家族式世袭武士,分别从斯波氏、细川氏、畠山氏三个家族里任命。曰本幕府决定不接受册封,便是这些武家大将的意思。

且幕府里面,也是恩怨矛盾重重。

博多的大内氏透露:前任征夷将军源义满之死,传言乃因暗|杀!因源义满想自己做天皇、引起了一些人不满;而源氏在继承人上问题上、遗留了隐患,造成武家内部的武将各自支持一边。诸多争斗酝酿之后,造成了源义满被刺|杀身亡,接着源义持胜出、成了新一代幕府将军。

而斯波氏、畠山氏两家选了人在幕府里做管领,管外事;可在各自家族内又有家督一职,管内事。于是家族内部,也有恩怨矛盾无法解决。

九州博多的武家大内氏,之所以说出了那么多内情,一是因为受了大笔铜钱,二是对京都幕府的政|策不满。大内氏似乎愿意与明朝贸易,因为他们需要明朝输送的铜钱流通。

……朱高煦看完了侯显的奏章,虽是一头雾水,但也大致有了个印象:曰本国幕府内斗的严重程度、远超大明朝,武家却又十分排外。

侯显最后写道,因曰本国拒绝邦交,他没得到皇爷的旨意之前、不敢贸然妄动。朝|鲜巨济郡与大明京师之间、距离遥远,圣旨奏章来往耗费日久,军中文武商议之后,决定率船队先返回京师复命。

朱高煦心头添堵,北面舰队的进展显然十分不顺。数千将士组成的水师,只是护送了朝|鲜国使臣、曰本国使节回去,然后通过贿|赂打听到一点消息;光做这些事,根本不需要派那么多水师前往,当然是亏本的一次航行。

他的心情不太好,下午很早就回乾清宫去了。问明白今天侍寝的人,是淑妃杜千蕊,朱高煦便派人去叫她过来,陪自己说话散散心。

杜千蕊来了不久,太监王贵也到了乾清宫。

王贵上前,拜见朱高煦与杜千蕊,有点欲言又止的模样。朱高煦见状便道:“有甚么事,说罢。”

“禀皇爷,赵王府那边,有密报回来……”王贵轻声道。

“嗯。”朱高煦应了一声,示意王贵继续说。他觉得没甚么事、需要避讳杜千蕊的。

王贵谈起赵王府的密报,确实是因为、朱高煦最近在关注赵王的事。

朝廷给高燧在彰德府修建的新王府,已经修好了大半;而朱高煦作为回报,为高燧物色了个新王妃。赵王妃的人选,不是沐家的女子,也不是恢复徐章的女儿名位;而是选了卫国公韦达的次女。

不料当时朱高煦又听说,韦达的次女长得不好看,很胖。朱高煦便派了个宦官去北平,将实情告诉了高燧,并且言明可以重新选一个。高燧却上书,他最在意的是女子的品行道德;听说卫国公家教甚严、韦氏知书达礼,他对人选非常满意。

朱高煦都已经明说、让高燧重新选了,结果高燧如此回答;那便不必再麻烦继续挑了。朱高煦只要再召见一下韦达,与之谈谈,便可以将赵王的婚姻确定。

同时,朝廷给赵王府派去了一个右长史,而且又安插了暗线进去。王贵禀报的就是这事儿:“赵王对左长史顾晟说了一些话,与其奏章所写之言,全然不同。”

朱高煦问道:“高燧说了甚么?”

王贵沉声道:“赵王说,他能做王爷,乃因出身在朱家;能做亲王、而非郡王,又全靠父皇与二哥。而赵王妃只能有一个,不能把联姻的位置浪费了。

他还说,王府里有很多美人。若是腻了,到外边去利|诱一些女子,只要不闹得太大,二哥也不会把他怎样。因此赵王妃的人选,他当然不必挑色相;才艺更没用,无非会作几首酸诗。除了挑出身,还能挑甚么?赵王妃长什么样是无所谓的事情,重要的是她爹是谁!最好是稍微能过眼的,免得看着让人难受;可就算实在太丑,只要赵王妃有分寸、不要总抱怨睡少了,他觉得也没甚么不好……”

朱高煦听到这里,竟然无言以对。

高燧私下里的话说得难听,可朱高煦一寻思,觉得好像还挺有道理。出身显贵、又不想吃苦头的宗室,不正是应该有这样的心思吗?

朱高煦想到自己、竟然从来没有那么想过,这时醒悟过来,还是因为他前世出身太差,吊|丝心态没能及时扭转。毕竟出身不好的时候,一门心思认定自己得靠吃苦奋斗,才是正确的思维,虽然往往也改变不大。

可是他也因此得到了好处,若非他有更具抗争的心态,又如何能走到今天?

这时朱高煦无意中看了一眼杜千蕊,发现她的神情十分尴尬,脸也红了。

王贵也悄悄抬头瞧了一眼淑妃,也是面露难堪之色。

朱高煦道:“朕知道了,你下去罢。”

王贵躬身道:“奴婢告退。”

过了一会儿,杜千蕊便轻声道:“妾身原先也以为,能在圣上身边做个奴婢就好了,却没想到圣上如此厚待。”

“都是命数,你是这样,我也是。”朱高煦道。

杜千蕊想了一会儿,似乎不是很明白朱高煦的后半句。她也不可能明白。

朱高煦便好言道:“难得情投意合,一份情义不比实际的好处轻贱。再说我要好处,会自己想办法去夺取!”

杜千蕊听到这里,眼睛里渐渐露出了仰慕的神色。

第七百二十七章 海风再起

安南国南部,马江入海口,庞大的明军舰队飘满了海面。

乌云下暴雨横飞,风雨掀起的海浪,不再是蓝色,而是黑色的水面。无数翻滚的黑浪-叫人头皮发-麻,原本美丽的大海、露出了狰狞可怖的面目。

不过,这雨并没有下太久,很快风雨渐渐变小。乌云稍散,太阳竟然在须臾之间自云层里露了出来,实在是变幻莫测。

王景弘见风浪停息了,便带着一群人下了宝船、乘坐几艘小船登岸。岸上不见人影,也没看见陈季扩的人来迎接。

按理陈季扩的人到这里,应该很容易的。

前几年大明发生内-战,驻安南的明军军户减少到不足八万人,收缩到了东关地区(河内)及红河北岸的平原地带;安南国各路叛军,得以迅速占据安南国的大部分地方,其中陈季扩就已经占领了清化。从清化沿马江东下,到这入海口也就是几十里远。

明军斥候在离岸边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座破庙子。王景弘没见到陈季扩的人,便带着大伙儿去了破庙,把他的天妃娘娘塑像摆在里面,不管那么多、先烧香参拜了一番再说。

王景弘是福建人,特别信奉妈祖。麾下的将士们却大多不供奉妈祖,但听说妈祖有掌管海疆的神权,于是大家就信了,一起虔诚地参拜。

不知过了多久,斥候禀报,马江上有船来了。果然等了一阵、便看到一艘木船出现在了江面上,正在缓缓地顺流而下。船上有大概二十来人上岸,举着旗帜向这边靠近。

王景弘等见来者的人数不多,也没甚么敌意行为,便站在原地观望。那些安南人的旗帜上写着汉字:大越。明军这边的文武都眯着眼睛,用冷冷的眼神看着上面的字。

“不要造次,他们要自建国号,咱们也不该此时计较,就当没看见。”王景弘叮嘱道。

将士们抱拳道:“遵命!”

等安南人到了,一个头戴幞头一样的帽子、穿着红色圆领的黑瘦中年人,自称是大越朝礼部侍郎。王景弘见他的打扮,像极了汉人的官服,但不知怎么回事、穿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松垮垮的感觉;形似神不似,大概就是这个模样。或许是安南国的气候太热了,这种长袍似乎不太适合他们。

不过大伙儿最注意的人、是一个武将,他是阮景异,去过大明朝,王景弘等一些人都认识。阮景异是个武将,头上戴着一顶兜盔、明军北方将领常戴类似的头盔;或许这种多雨的地方,后面那些戴尖锥形篾帽的士卒,会感到更舒服,既可以遮阳也可以遮雨。

阮景异等操-着不太熟练的汉话,简单交流了一番,收了王景弘的官文。彼此大致说明了来意,安南人是来迎接明朝使节的;而明朝朝廷是为了送回陈季扩“正使”、并遣使与陈季扩和谈。

此次的使节是刘鸣,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刘鸣向王景弘等人作揖告辞,说道:“愿王公公等之后的航程,一帆风顺。”

王景弘看着刘鸣身边只有几个随从,忍不住说道:“此时正是安南国的雨季,易发疫病。刘使君此去,定要烧开了水再喝,多吃草药防病,道路泥泞尽量少出门、防吸-血虫。”

刘鸣的眼神里有点感动,再次抱拳道:“王公公、诸位,后会有期!”

大伙儿在荒芜的海边,一起鞠躬行礼,刘鸣等人便转身向安南人那边走去。

在朝里,宦官与文官表面上能相处、实际上是相互看不顺眼的,文官最歧视阉人。但在这异国他乡,王景弘倒与刘鸣都有些亲近感了。

上一篇:重建北宋

下一篇:唐朝好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