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后的烟屁股
一个官员站出来说:“大王,防洪必须要加固和增高堤坝,到了防汛期要派人在堤坝上日夜巡逻及时发现管涌并采取措施堵漏,再就是定期给河道清淤,给河道清淤一般选择在冬季,每隔三五年要清理一次!堤坝的加固和增高也不是一道堤坝可以用几十年的事情,需要每隔几年就要增高和加固,毕竟都是泥土堆积筑造,刮风下雨、日晒雨淋都会造成堤坝的水土流失,为了防止河道边上的泥土大量流失,要在堤坝两侧植树!树木长到成材可砍伐之后再植幼苗,成材的木材卖掉的钱财又可以用于防洪!”
赵俊生问:“你是哪个县的官员?”
那官员拱手躬身说:“臣是清河县令张正卿!”
裴进对赵俊生说:“大王,张县令在任几年对防洪涝和旱灾很有建树,此前清河县每年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灾情,但张县令上任之后就从未出现过。所以这次臣行文相州方面让张县令前来向大王说说他的防洪涝旱灾的办法!”
“张县令,继续说下去!”赵俊生鼓励道。
张正卿继续说:“内涝的发生一般是洪灾过后水排不出去,或者下大雨雨水无法排出去,造成房屋、农田、道路积水,必须要疏通沟渠排干积水,如果每年都有疏通沟渠,内涝是一般不会发生的,只会发生在很长时间不清理沟渠的地区!一旦发生了内涝大量积水却排不出去怎么办?只能掘开紧邻地势较低的堤坝排干积水!”
“旱灾在北方地区贫发,在南方也不少见,很多地区好几个月不下雨也是常事,多发在夏秋两季,处理旱灾最好的办法就是兴修水利设施,在河道边修建水闸,在关键地点安放水车等工具、疏通沟渠等等,特别是在夏秋之季防汛期间,河水水位高,若是遇到有旱灾爆发迹象可以开闸放河水,以河水
灌溉农田!”
“大王,小臣以为,可以在旱灾频发地区,特别是缺水地区组织民夫建造大型水库,水库的地势要较高,大坝要修建得结实耐用,它的作用就是蓄水,一旦遇到旱灾,可以开闸放水灌溉,防止旱灾发生!”
说到这里,张正卿对赵俊生拱手说:“大王,每年因洪灾、内涝和旱灾而死的人不计其数,损失的财物也不计其数,小臣建议大王要重视此事!”
赵俊生说:“幽州、营州和安东州这些年经过治理,发生这几种灾害已经很少了,定州、冀州和瀛洲这两年治理也颇见成效,余下相州、济州、齐州、青州和徐州接下来要花大力气进行治理,以保障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张正卿,鉴于你在治理河道、防洪涝旱灾方面的卓越政绩,本王任命你为河道大使,全权负责本王治下境内的河道治理和防洪涝旱灾事宜,有权调动河道周边驻军不超过一千人,需要治理的河道、堤坝的所在县级官员你皆有权指挥!”
张正卿立即躬身躬身答应:“小臣领命!”
赵俊生问道:“诸位还有其他事情要议吗?”
寇谦之站出来拱手说:“大王,贫道日前推算,天机显示大王建国的吉日将近,这建国之事不能不提上日程了!”
赵俊生问道:“李元德,王宫的工期完成得如何了?”
“回大王,第一期工程已全面王宫,目前第二期工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了!”
第653章 立国登基为王
赵俊生思前想后,决定五月初十进行立国登基大典,命高允和郦嵩二人操办相关事宜。
实际上,大典各项事宜已经操办得差不多了,主要是因为局势还不稳定,战事一直持续,在登基大典上进行阅兵的军队还没有确定由哪几支兵马参加,对各方势力的邀请名单也还没有确定。
高允和郦嵩二人得到赵俊生的命令之后立即开始拟定受邀参加大典的官员武将名单、外部各方势力名单、内部各番号军队名单。
赵俊生又命裴进和东方辰拟定乾国朝廷行政大体框架、大臣官员任命名单,毕竟要立国,这也是一个小朝廷,该有的朝廷衙门、大臣和各级官吏武将的具体职司都必须要有。
过了几天,裴进和东方辰把乾国朝廷的行政大体框架、组织结构拟定出来,但具体各职位的朝廷大臣还是空白,这个得要赵俊生亲自来定。
“大王,魏国因为是鲜卑人立国,所以朝廷中保持了不少鲜卑部落遗留的官职和衙门,我乾国立国因为是以汉人为主体,所以臣等认为应该摒弃蛮族人那一套,但又不能照搬前朝和南朝的那一套,这是臣等新拟定出来的朝廷各衙门、官职、武职等大体框架,请大王过目!”
赵俊生接过奏本打开看了起来,他发现裴进和东方辰拟定的这个官制大体框架已经与三省六部制相当的接近,实际上这个时期北魏朝廷的官制框架就已经有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而且这些衙门的权利在逐渐加重。
赵俊生思索一下,提笔进行修改,改动一些衙门以及所属,直接改为三省六部制,只是有些衙门和官职的名称与后世还有些不同,不过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就按照本王修改过的这个官制施行吧!另外,地方官制中的各级衙门不能全部由主官一人独揽大权,把权力进行分离,主官的佐官成为朝廷正式官员编制,由朝廷任命!”
赵俊生说完把奏本递给裴进,“拿回去按照本王刚说的重新做一份,然后抄录若干份分发给各官员!”
“是,大王!”
不久,高允和郦嵩把大典的相关具体流程、受邀参加人员名单和军队名单递交赵俊生审阅,赵俊生看了一遍,觉得这个名单拟定得不错,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
“就照这个名单发出邀请吧!”
隔了一天,裴进和东方辰很快又把经过修改的朝廷官制和地方官制给赵俊生送过来,赵俊生看了一遍觉得满意,这与隋唐时期开始施行的三省六部制相似度达到了九成。
经过一个月的思考和权衡,赵俊生终于把朝廷各衙门官职的人员名单当做填空题给填满了,各地方官官员暂且不变动,只不过职权和所属发生了变化,县令、太守和刺史不能再独揽大权。
随着赵俊生立国的日期渐近,各方受邀势力派来参加大典的使者也纷纷来到了幽州,使者们都被安置在使馆内。
王宫修建在蓟城以北,占地面积广大,经过商议讨论,把乾国的都城命名为乾京,按照规划,整个蓟城都包含在乾京范围之内,蓟城日后会作为乾京的老城区。
各地乾军派来参加大典的兵将们也陆续抵达了乾京附近的军营内,一边操练一边等待大典日期的到来。
这些日子,来到乾京的人不止是各方势力的使臣,还有大量的商贾,更有各地有名望的人也赶来。
五月初十,立国登基大典开始。
祭天、祭祖、宣祭文,赵俊生身穿王袍带着所有大臣参加完以上这些流程,被一个新任命的赵氏宗正戴上了王冠,赵俊生又腰挂王者之刃、手持王印接受众臣的朝拜。
随后,花木兰被册封为王妃,各大臣、武将和宗亲也都有封赏。
被封赏的人不少,太监念册封诏谕都念了半个小时。
封赏结束后,阅兵很快开始。
目前为止,乾国治下各地方镇戍军有十六个军,共五万人,十六个军接到命令之后都分别派来三百人参加大典。
除了各地镇戍军之外,各地州郡兵也都派了兵将参加,一州派三百人,十二州、一镇、一府各派了三百人参加。
在阅兵仪式上,每一支队伍都有三百人,有些代表队全部是骑兵,有些代表队步兵和骑兵各占一半,而州郡兵都是步兵。
所有代表队都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王宫宫门前经过,而赵俊生、花木兰和其他大臣、使臣们都站在城楼上观看整齐威武的军容。
这次阅兵仪式给了各方使臣们很大的震撼,给他们留下了乾军威武雄壮,不可战胜的形象。
这次大典,南朝刘宋方面也受邀派了使臣前来,此人竟然是赵俊生有所耳闻的谢灵运。谢灵运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与做官相比,谢灵运的诗词才情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赵俊生在听说南朝派来的人是谢灵运时,他很吃惊,在前世历史上,谢灵运应该在三年前就被刘宋皇帝刘义隆下诏在充军途中给杀了,怎么直到现在还没死?这一切,赵俊生只能认为是因为他的到来改变了很多。
说起谢灵运,他家祖孙几代都是大名人,都是朝廷重臣,声势一时无两。他的叔曾祖父是东晋名臣谢安,他的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谢安是淝水之战中东晋总指挥,谢玄是淝水之战中东晋的前线总指挥,这叔侄二人以万东晋北府军击败前秦苻坚的十万大军而名载史册,一起指挥了这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谢灵运后来继承了祖父谢玄的爵位康乐公,他的堂弟谢晦是南朝刘宋的开国功臣、权臣,他的其他几个堂弟在刘宋朝廷也都是重臣。
谢灵运的生母刘氏是王羲之的外甥女,他的姑奶奶谢道韫是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不过谢家很快因为谢晦的反叛被杀而败落下去,家族中有份量的人物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
谢灵运文采不凡,所做诗词一经传出,无论贵贱都竞相传抄,不久就天下闻名,但他却经常触犯律法,在朝为官时,南朝两代皇帝都不把他当大臣,只当做文人,可谢灵运觉得自己既然是大名人,那就应该参与朝政,而皇帝在召见他是都只让他谈论诗文,几个名气比不上他的人却比他还受宠,他因此愤愤不平,于是在皇帝召见他时经常称病不朝,他依靠祖辈父辈留下来的丰富家底和深厚的人脉关系的余荫大肆修建园林、种植花草、纵情山水,经常干一些开山造湖的事情。
有些人说谢灵运是因为淡泊名利才能写出那许多流传后世的山水诗词,其实他游山玩水是因为在官场上混得不如意,又因性格偏激,得罪了很多人,盛唐时期大诗人李白与他的遭遇差不多,都是同病相怜之人,所以李白是谢灵运的铁杆粉。
当然,谢灵运的粉丝可不止李白一人,就算与谢灵运同时期的许多名人都是他的忠实粉丝,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有当地一大批粉丝跟从、鞍前马后。
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所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家,他还喜欢探访深山险境,也可说他是一个探险家。
此时谢灵运就站在赵俊生身边一起观看着乾军阅兵,他对乾军军容严整、进退有序、纪律严明很是震惊。
当他看到一支蛮人军队走过城门楼前时忍不住问:“大王,乾军之中怎的还有成建制的蛮兵?”
赵俊生介绍说:“这是一支由东敕勒人组成的军队,主要驻扎在北方防备柔然人!因语言方面与中原各族差异太大,若与其他各族之兵打
断混编则容易造成指挥不便,所以暂时能让他们自成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