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930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崇祯继续问朱慈炯:“现在可以说第二件事了。”

朱慈炯深吸一口气,张了几次嘴也没敢问出那个问题。

看着朱慈炯的样子,崇祯笑了。

他不再追问朱慈炯,而是坐在龙椅上闭着眼感受。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在变慢,心跳在放缓,生命在流逝。

恍惚间,崇祯睡着了。

在梦中。

他见到了很多人。

有历经争国本,梃击案和红丸案,却只当了一个月皇帝的父皇朱常洛。

有说出那句吾弟当为尧舜的兄长朱由校。

有督师辽东的孙承宗,抗击建奴的袁可立。

有战死沙场的卢象升,满贵,曹文诏和曹变蛟。

有凭一己之力抗击流贼的孙传庭。

还有杀晚了的袁崇焕以及杀早了的魏忠贤。

看到袁崇焕时,崇祯恨不得再杀他一次。

要知道崇祯在登基之初并不是多疑善变,急功近利的性格。

相反。

他信任了不少人,尤其是袁崇焕。

当时他对袁崇焕的态度是钱管够,人随便挑。

结果从未踏足中原一步的八旗兵,在他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就兵临京师城下。

血淋淋的现实和惨痛的教训不但让崇祯性格大变,还给大明朝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人影闪烁间,崇祯的意识开始模糊。

就在他的意识即将沉睡时,被一声声陛下吵醒。

崇祯缓缓睁开眼,看向四周。

窗外的天已经亮了。

他的面前站着几个人。

离他最近的是王承恩。

左手边是太子朱慈炯和内阁首辅邱瑜。

右手边是周皇后和永王朱慈炤。

他们脸上带着泪水,表情很是悲伤。

崇祯盯着朱慈炯的眼睛,一言不发。

朱慈炯张开嘴想说话,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内阁首辅邱瑜在旁边提醒:“都这个时候了,殿下想问什么就赶快问吧...”

朱慈炯稳了稳情绪,跪在崇祯面前鼓足勇气低声说道:“父皇,儿臣听说我大哥他并未失踪...”

崇祯嘴角微微上扬:“没错,他确实没有失踪。”

朱慈炯的身体不受控制地晃了晃。

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大哥没失踪。

坏消息是他大哥没失踪...

朱慈炯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低着头问:“请问父皇我大哥现在何处?”

崇祯看向周皇后,语气虚弱且缓慢:“一会问你娘,朕已经把知道地线索告诉了她。”

朱慈炯也看向周皇后,用眼神询问此事的真假。

得到周皇后眼神的肯定后,朱慈炯继续问道:“请父皇旨意,儿臣找到大哥后,该不该让出皇位?”

“哼,”崇祯冷哼一声。

如果朱慈炯真有让出皇位地想法,根本不用请旨,直接禅让就行。

这么做无非是想通过他的口谕,堵住悠悠众口。

崇祯目光从朱慈炯身上扫过。

朱慈炯连忙低下头,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颤抖。

崇祯目光并未停留,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仿佛能将每个人的内心都看穿。

他在朱慈炯脸上看到了野心和心计。

在周皇后脸上看到了担忧和伤悲。

在内阁首辅邱瑜身上看到了谨慎和勤奋。

在王承恩身上看到了忠实与诚恳。

他很满意。

在场的每个人都表现出了应有的品质。

尤其是朱慈炯。

有野心的人才能当帝王。

有心计的帝王才能与朝臣斗智斗勇。

崇祯目光收回,再次落到朱慈炯身上。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冷笑着回答了朱慈炯的问题:“呵,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崇祯闭上了双眼。

崇祯三十四年三月初十,大明皇帝崇祯于乾清宫驾崩。

番外 传位诏书

听闻皇帝驾崩。

文武百官顶着风雪奔向乾清宫,给崇祯治丧并辅佐太子朱慈炯继位登基。

殡堂上,内阁首辅邱瑜宣读崇祯遗诏。

“朕以藩宗入继大统,获奉宗庙三十四载,近承皇考皇兄之身教,一念惓惓......皇太子朱慈炯仁孝天植,睿智夙成,今上遵祖训,下顺群情,即皇帝位......丧礼依旧制,以日易年,三日释服,毋禁民间音乐嫁娶。宗室亲郡王不可擅离封域,各处总督镇巡三司官,不可擅离职守。闻丧之日,各于本处哭临三日......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诏告天下咸使闻之。”

(根据明世宗遗诏修改。)

邱瑜念完诏书后带头下跪,对着朱慈炯施礼劝进(继承皇位)。

明代的规矩是皇帝驾崩后,储君主持丧礼。

期间百官三劝,储君三让。

守丧结束后举办登基大典,尊两宫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封号始于明朝,朱祁钰登基后,尊嫡母孙氏为“上圣皇太后”,生母吴氏为皇太后。)

朱慈炯的嫡母和生母虽然是同一人,但崇祯的皇嫂张皇后还在。

按照规矩也应该尊为太后。

等这些流程结束,权力交接也正式完成。

待百官三劝之后,朱慈炯悠悠说道:“遗命在躬,不敢固逊,勉从所请...”

邱瑜等人立刻跪地施礼:“臣等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到这句话,朱慈炯有些恍惚。

前一刻他还是大明的太子,现在却成了大明的皇帝。

其中的感觉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见朱慈炯迟迟不让众人起身,王承恩在旁边轻声提醒了一句。

反应过来的朱慈炯连忙说道:“免礼,诸位免礼。”

众人起身后再次下跪,对着崇祯的灵柩哭泣。

朱慈炯也跟着哭。

过了一会他忽然想起一件事,迈步来到周皇后身边低声问道:“娘...”

不等他把话问完,周皇后也想起了那件事。

她站起身走向龙书案。

朱慈炯跟在身后,王承恩陪在身旁。

邱瑜见状也跟了上来。

周皇后直奔龙书案的角落,在镇纸下面发现了一张纸。

她把纸张拿在手中,却迟迟不敢打开。

上面写有朱慈烺下落的线索。

她虽然想母子团聚,可也不愿意看到兄弟相残的场面。

毕竟朱慈烺是前太子。

朱慈炯是现任太子。

争夺皇位的时候兄弟也会反目。

朱慈炯问:“娘,这是...”

周皇后深吸一口气,无奈的说道:“你爹说线索都在这张纸上。”

朱慈炯伸出手,把那张纸从周皇后手中“拿”了过来。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张,定睛细看。

看过之后他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周皇后以为有意外情况,连忙凑过去看了一眼。

只见雪白的纸张上写着十个字: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朱慈炯脑子有些乱。

他把纸递到邱瑜手中并问道:“邱阁老,这是何意?”

饱读诗书的邱瑜立刻认出这是宋代文豪苏轼的作品。

他说道:“回陛下的话,这是一首诗词的名字。”

“诗词...?”

不等朱慈炯继续问,邱瑜便不假思索地背诵起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朱慈炯下意识地重复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片刻后,他猛的抬起头看向邱瑜:“也就是说...我大哥真的出海了?”

邱瑜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只能模棱两可地说道:“这首词中确实有江海之意,但陛下皇兄的下落还有待商榷。”

朱慈炯点点头:“邱阁老说的是,确实该好好商榷一番。”

当天傍晚。

朱慈炯在偏殿召见内外大臣。

首先见到的是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屈膝下跪:“奴婢叩见陛下。”

朱慈炯示意他起身后直接询问:“王公公可知道我大哥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