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92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对我自己而言,这本书我最满意的是第一卷,因为写第一卷的时候没成绩也没顾虑。

尤其是20万字之前,那时候十万字完读还可以,但没钱。

每天只有几块钱的稿费。

为了尽快写到二十万字进行新书名测试,我彻底放飞了自我。

想写什么就写,不想写就一笔带过,导致节奏飞快。

代价是第一卷写的很粗糙。

其次满意的是最后一卷。

为了写好结尾,我每天都会耗费大量时间思考修改,被迫只能更新一章。

这个结尾是我深思熟虑后才敲定的。

没有科技的跃进,也没有进行大航海。

不是不想,而是缺少一个契机。

具体的契机会在番外里写出。

关于番外:

完结后我会休息一段时间,改一改错别字,然后再写番外,希望大家不要急着删除书架。

番外内容大致剧透一点。

有开启大航海的契机,蒸汽机的研究结果。

崇祯驾崩,太子登基以及新的年号。

方岳贡和倪元璐也会有所交代。

这里主要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崇祯的庙号,有想法的可以对这句话进行评论。

(之所以讨论是为了少挨骂,网上有不少人说可以像刘秀中兴一样称世祖,可这不符合规矩。崇祯的爹是明光宗朱常洛,爹是宗,儿子岂能称祖?)

失踪的朱慈烺会在番外里露一面,非常有戏剧性的那种。

关于下一本书:

在完结前和编辑联系了一下,他问过下一本书什么计划。

我说下一本不想写历史文,因为我的写作风格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而查阅资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时间长了身体根本扛不住。

另外连续写两本历史文会有审美疲劳的问题。

我说想写一本都市高武或者都市脑洞文。

编辑说让我好好考虑考虑,毕竟从历史文换到都市文风格转变太大,很难留住读者。

老读者不捧场,新书极易扑街。

所以我开始犹豫。

如果写历史文,会考虑唐,唐末以及五代十国...或者明朝的嘉靖年间,让主角和大明顶级权谋大师来一场权谋大戏。

如果写都市文,无论内容是什么,核心思想都和这本书一样。

那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2025年4月3日,10:45。

番外 帝王崩(上)

崇祯三十四年三月初九,京师突降大雪。

崇祯躺在乾清宫的病榻上,有些呆呆发愣。

自从过了正旦节(春节),他的身体便一天不如一天。

时至今日他已经有了病入膏肓之态。

太医院的御医换了好几波。

虽然嘴上都说并无大碍,但崇祯知道这是他们的谎言。

自知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崇祯并未感到沮丧。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旁边轻轻喊道:“王承恩,扶朕起来。”

“是。”

王承恩应了一声,迈着老迈的步伐来到崇祯的床榻前将他扶了起来。

在崇祯的指挥下,王承恩将一面铜镜搬到床边。

看着镜子里的人影,崇祯有些恍惚。

他算了算。

十七年前他穿越到了大明朝。

至今已有十七年时间。

十七这个数字好像很玄妙。

要知道这具身体十七岁登基。

登基十七年后被他穿越附身。

他执政十七年后,生命似乎也要走到尽头。

这就是命运吗?

崇祯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他只想在意识还清醒的时候做些什么。

看了一会镜中的人影,崇祯缓缓说道:“扶朕去龙书案旁。”

王承恩再次应了一声,扶着崇祯来到龙书案旁。

落座后崇祯又休息了很久才缓缓说道:“让周皇后来。”

皇后的坤宁宫就在乾清宫后面。

得到消息的皇后很快来到崇祯面前。

看着崇祯虚弱的样子,周皇后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

她想哭,却又不敢哭出来。

毕竟崇祯只是病重...

此时哭泣成何体统?

周皇后来到崇祯身前轻轻下拜:“臣妾见过陛下。”

崇祯点点头:“起来吧。”

等周皇后站起身,崇祯抓着她的手说道:“皇后,朕有些话要对你说。”

周皇后低着头:“请...请陛下明示。”

崇祯抓着周皇后的手,开始酝酿语言。

周皇后的手早已不复年轻时的细腻柔软。

可崇祯不但没有嫌弃,反而紧紧抓着她的手不放。

过了一会,他开口说道:“朕的命数似乎已经尽了...”

话刚说出口,周皇后便不受控制的哭着说道:“陛下洪福齐天...”

崇祯摇头:“勿要多言,这是朕的命数。”

周皇后站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

崇祯继续说道:“朕有两件事要交待!”

周皇后稳了稳情绪:“臣妾在听。”

崇祯轻轻颔首:“现在政清人和,朝局稳定,且太子朱慈炯手握部分兵权,朕走之后他必然能顺利登基,唯一不稳定因素来自后宫。”

“你要想办法帮他管好后宫,只要后宫不出问题,朝局就不会出问题。”

周皇后抬起头,泪眼朦胧。

崇祯目光平静:“第二件事是管好后宫的同时不得干政,另外替朕照顾好皇嫂...”

周皇后泪如雨下:“陛下...”

崇祯加重语气:“记住没有?”

周皇后使劲点头:“臣妾记下了。”

“记下了就退下吧。”

周皇后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连忙说道:“陛下,臣妾还有话要说。”

“讲。”

周皇后先是看了王承恩一眼,随后又看向崇祯,犹豫再三后问道:“臣妾...臣妾想知道一些关于朱慈烺的消息。”

周皇后很聪明。

作为崇祯的枕边人,她对崇祯了解颇多。

崇祯确实杀了不少人,但只是有选择性的杀。

像谢三宾那种给朝廷解决过大麻烦的人,崇祯也只是抄家并未杀人。

朱慈烺并非造反的主谋,且是皇家血脉。

按照崇祯的性格,必然不会杀他。

考虑到那段时间大量东厂番子和锦衣卫被调出京师,周皇后认为朱慈烺并非真的失踪。

而是被崇祯藏了起来。

至于藏到了什么地方她不得而知。

为了证实这个猜想,周皇后冒着惹怒崇祯的风险当面询问。

崇祯故意恶狠狠的瞪了周皇后一眼并未说话,而是挥手示意周皇后退下。

周皇后急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陛下,慈烺是臣妾的骨肉,臣妾并没有其他想法,只想知道他是否还活着。”

不等崇祯发话。

王承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朝周皇后哀求:“皇后娘娘快别问了,再问下去奴婢恐怕死无葬身之地。”

关于朱慈烺的任何消息都属于机密。

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哪怕王承恩也不知情。

如果崇祯当着他的面把相关消息告诉了周皇后。

那么王承恩就成为了知情者。

这件事的知情者不会有好下场。

周皇后并未理会王承恩,而是继续朝崇祯磕头:“求陛下成全,求陛下成全。”

崇祯早就做好了准备。

他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十个字。

他写的不是地名,而是一首诗的名字。

周皇后激动得瞪大眼睛,静静等待答案。

崇祯写的很慢。

等墨迹干了之后他将纸对折了三次,放到了龙书案上用镇纸压好。

周皇后连忙询问:“陛下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