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921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蜀王朱至澍已经彻底醒酒了。

可是他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在醉意的掩护下结结巴巴道:“这...这...这恐怕...”

崇祯认真说道:“如果你觉得锦衣卫冤枉了你,朕可以立刻派人去四川核实情况。”

朱至澍的脸色由白转红,他想替自己狡辩却不敢开口。

事实就摆在那里,无论怎么狡辩都没用。

崇祯啪的一拍桌子:“蜀王叔,你可知罪?”

蜀王立刻双膝跪倒,不停地磕头:“陛下饶命,臣知罪了。”

“呵呵,”崇祯继续冷笑:“按照朝廷的旨意,凡是没有按期把银子兑换成大明元宝的,一律没收充公!俗话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蜀王叔不会不知道吧?”

蜀王朱至澍几乎要哭出来了。

那些钱可是历代蜀王的积蓄。

如果全都被没收充公,还不如杀了他。

其他人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纷纷替他求情。

“请陛下念在蜀王殿下初犯的份上,饶了他吧。”

“臣附议。”

“臣也附议。”

“请陛下法外开恩,给蜀王一个机会。”

崇祯重重冷哼一声:“法外开恩开恩?朕给过他机会,可是他却当着朕的面欺君!如果不加以严惩,岂能服众?”

蜀王朱至澍已经快磕晕了。

他不停地喊求饶。

其他人也跟着求饶。

等众人求饶的差不多时,崇祯话锋一转:“蜀王叔虽然有罪,但好歹把银子借给了朕。正因为有这些银子,秦良玉才能将张献忠挡在四川之外,如此看来,蜀王叔是一个有功之人!”

众人见状立刻逢迎道:“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可以让蜀王将功抵罪。”

“那可不行,”崇祯再次转变话锋:“功是功过是过,不能相抵。”

众人彻底懵了。

截止到现在,他们始终没搞清楚崇祯的意图。

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崇祯说道:“朕此番召集诸位前来有主要有两件事。”

“首先是讨论藩王宗禄由国库支出改为内帑支出,不知诸位有没有意见?”

藩王们互相看了看,先后摇头表示没有意见。

在他们看来国库支出也好,内帑支出也罢。

只要给钱就行。

“好,”崇祯顿了顿,接着说道:“这第二件事与内帑有关!”

“藩王宗禄由国库改为内帑支出后,时间久了内帑必然会缺钱。若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开源和节流两个选择。”

“节流是削减藩王宗禄,开源是赚钱,用赚来的钱弥补藩王宗禄支出的亏空,不知诸位觉得哪个办法合适?”

藩王们再次互相看了看,意见非常统一的回答:“臣等以为开源比较合适。”

“好,”崇祯继续挖坑:“要想赚钱,首先要有足够多的本钱,其次要有赚钱的途径。朕有赚钱的途径,却没有足够多的本钱。”

蜀王朱至澍问:“不知陛下所说的赚钱途径是什么?”

崇祯回答:“大明钱庄!”

听到这,众人才明白崇祯的真正目的。

崇祯想让他们掏钱入股大明钱庄。

经营的利润用于发放藩王宗禄。

有人觉得可行,毕竟大明钱庄不会亏本。

能亏本就怪了。

人员成本和仓储成本都由朝廷和地方官府承担。

其他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有人觉得不行。

怕崇祯趁机黑掉他们的钱。

众人开始犹豫。

崇祯也不着急,在旁边静静的看着。

他把藩王宗禄由国库支出改为内帑支出另有目的。

藩王田产有减免赋税的特权。

百姓和地方士绅把自己的田产投献给藩王。

藩王拿到了好处费,百姓和士绅获得了赋税减免。

损失却由朝廷承担。

得到好处的藩王,以为自己是凭本事从百姓那里获得的好处。

他们既不感激朝廷,也不感激崇祯。

这显然不行。

崇祯要让他们意识到需要感恩。

福王朱由崧忽然说道:“陛下,这天下都是朱家的,国库的钱和内帑的钱没有区别。臣以为还是像之前一样就行,不必由内帑承担藩王宗禄。”

崇祯淡淡说道:“这天下确实是咱朱家的,但国库的钱和内帑的钱有区别。国库的钱要首先保证各地的军饷,其次是官员的俸禄,最后才是藩王宗禄。”

“而内帑的钱首先保证的是藩王宗禄!换言之,只要有朕一口吃的就饿不到诸位。”

“至于怎么选,全由诸位自己说了算。选择内帑的,以后由内帑承担藩王宗禄。选择国库的,以后由国库承担藩王宗禄。”

第1337章 倒谢?

在场的藩王全都醒了酒,开始互相观望。

怎么选?

是让国库承担藩王宗禄,还是让内帑承担藩王宗禄?

崇祯的话说的非常清楚。

从今往后,国库会首先保证军费和官员俸禄。

最后才会发放藩王宗禄。

如果国库亏空,那么就会拖欠宗禄。

什么时候有钱了,才会补发。

可是让内帑承担藩王宗禄,也会出现因为亏空导致的拖欠行为。

说出这个疑问后,崇祯笑而不语。

内帑怎么可能会没钱呢!

就算真的没了钱,他也可以像历史上的满清那样,把内帑的开支包装一下,让户部用国库的钱报销。

然后对外宣称公私分明。

赵王和周王已经搬到京师十年有余。

属于既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钱的藩王。

崇祯唱什么曲,他们就弹什么调。

赵王率先说道:“请陛下徐云臣以后的宗禄由内帑承担。”

周王紧接着施礼:“臣附议。”

其余藩王见状,也只能跟着同意。

他们十分清楚如果坚持让国库承担宗禄,那么拖欠宗禄将会成为常态。

商议完此事后,崇祯的脸色再次冷了下来。

他看向蜀王:“藩王宗禄的事说完了,下面该说一说抵制国策,霸占民田,祸乱地方的事了吧?”

蜀王好不容易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他连忙跪地磕头:“臣知罪,求陛下恕罪!”

锦衣卫把他的情况查了个底朝天。

认罪认罚还能在崇祯心里留一个好印象,进而减免处罚。

拒不承认只会让后果变得更加严重。

见蜀王已经认罪,崇祯当众说道:“既然认罪,那就留在京师慢慢商议如何处罚的事吧。”

蜀王朱至澍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啊?这...”

崇祯眯着眼睛问:“有问题?”

蜀王朱至澍连忙低头:“臣...臣遵旨。”

崇祯看向福王并说道:“福王兄你也留在京师吧,朕挺想你的,没事的时候咱们弟兄多走动走动。”

福王朱由崧浑身一震,哭丧着脸说道:“臣遵旨。”

“鲁王叔,你也留在京师自我反省。还有潞王叔......”

接下来是讨论入股大明钱庄的事。

起初所有人都不愿意掏钱。

崇祯的办法很简单:以罚代缴。

藩王皆有罪之人。

以蜀王为例。

他府中有千万两以上的白银没有兑换成大明圆宝。

按照规矩应该全部没收充公。

但崇祯只罚五百万两。

这些钱没有充公,而是作为股本入股大明钱庄。

蜀王只能享受一部分收益,不能收回股本。

蜀王虽然不请愿。

可相较于被罚没充公来说,这已经很好了。

其他藩王见状也只能照做,根据自己的财产情况缴纳股本。

宴会结束,藩王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那些名声好的藩王很高兴,因为这次京师之行不但被补发了宗禄。

还获得了各种奖赏。

他们带着东西原路返回封地。

那些名声不好的藩王一个比一个难受。

因为他们会被留在京师,接受崇祯的监视和敲诈...

不等藩王离开皇城,崇祯便找到内阁首辅兼户部尚书谢三宾,与他商议藩王宗禄问题。

崇祯说道:“现有的藩王封地一律收归内府管理,从今往后不再增加封地,且宗禄皆有内帑承担,不动国库一分!”

谢三宾试探性的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宗亲人数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增加封地,内帑恐怕会入不敷出...”

崇祯淡淡说道:“放心,朕会削藩!”

“既然陛下心意已决,臣只能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