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81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最后封官加爵,光宗耀祖。

朱慈炯若是能继承皇位,他身边的亲兵肯定也有同样的待遇。

即便没有继承皇位,朝廷和大明皇帝崇祯也不会亏待他们。

他们很难不羡慕。

就在众人以为岳镇邦会欣然同意时,岳镇邦却拱手施礼道:“多谢殿下美意,末将入关后未立尺寸之功,无颜待在殿下身边。”

“哦?”朱慈炯对岳镇邦有些刮目相看:“看来你想凭自己的本事立功。”

“末将是军人,当在战场上杀敌报国。”

朱慈炯拍手:“好,我等着你立功的好消息。”

此时一行人已经来到了城门外。

当地文官武将以及降兵们跪在道路两旁欢迎。

简单寒暄后,朱慈炯率兵进入城中。

在与城中锦衣卫碰头后,他带人来到县衙大堂。

他坐在知县的座位上,问堂下的知县:“城中府库还有多少钱粮?”

故城知县像是犯了大错一样低着头回答:“回...回殿下的话,城中府库既没有钱,也没有粮食,可以说是空空如也。”

早已知道情况的朱慈炯故作大怒:“空空如也?钱粮呢?难不成都被你们贪污了?”

故城知县被吓得立刻跪倒在地:“殿下冤枉,臣并没有贪墨府库的钱粮。”

“那钱粮去哪儿了?总不能自己跑了吧?”

故城知县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沉声回答:“为了支援平辽大军进入朝鲜作战,朝廷数次征调故城府库的钱粮。几经征调后,府库钱粮所剩无几。”

“前些天叛军攻入城中后将府库中本就不多的钱粮洗劫一空,所以臣才说府库空空如也。”

“哦!”朱慈炯故意摆出一副夸张的表情:“原来是这样。”

“确实如此,殿下恕罪。”

朱慈炯朝着外面悄悄使了个眼色,一名亲兵走进来大声说道:“殿下,此次南下平叛走的匆忙,军中携带粮草不多。如果不能在故城补充口粮,我军只能暂时返回吴桥。”

朱慈炯猛地一拍桌子:“废物,一群废物!还说自己是边军精锐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的道理竟然都不懂!朝廷若是知道此事,我的脸往哪儿搁?”

门口的亲兵立刻下跪:“殿下恕罪,末将本以为能在故城补充粮草。”

朱慈炯愤怒的摆了摆手:“住口!来人,将他拉出城斩首示众。”

其他亲兵见状纷纷求情。

故城的官员一边求情,一边互相使眼色进行交流沟通。

他们知道朱慈炯在演戏。

目的是让他们主动给大军提供粮草。

可府库没钱没粮,若想给大军提供粮草只能向城中百姓募捐。

这是一个受累不讨好的活。

可要是不给朱慈炯提供粮草。

把朱慈炯逼急了的后果也会很严重。

一番纠结后,故城知县躬身施礼:“殿下,臣这就号召当地百姓捐钱捐粮,供大军使用。”

朱慈炯故作为难:“这不太好吧?陛下说过此番南下不能扰民。”

“殿下放心,这都是自愿的,臣不会向下摊派。”

“既然如此,那就去办吧。不用太多,给大军准备三天的口粮就行。”

“是,臣这就去办。”故城知县屁颠屁颠的离开。

当地官员的效率很高,百姓们也很“配合”。

不到一天时间就筹集到了足够的军粮。

朱慈炯带着粮草离开故城,前往陵县继续筹粮。

此后十几天,他用这种办法在各县筹集了大量粮草。

除此之外。

他的先头部队在济南北面和朱国弼的小股骑兵遭遇并交战。

经过试探得出结论:朱国弼的骑兵不堪一击,步兵战力不详。

九月初一。

在禹城筹集粮草的朱慈炯得到一个好消息:李定国和李宪忠率领数百亲兵抵达禹城城东二十里,随行的还有建奴降将博洛,苏克萨哈。

朱慈炯非常高兴。

李定国和李宪忠能打胜仗。

博洛和苏克萨哈能被黑锅。

他们同时来了,朱慈炯的烦恼也就没了。

为此。

朱慈炯决定亲自出城迎接。

李定国和李宪忠很激动,在距离朱慈炯还有一段距离时便翻身下马,走着来到他身前施礼:“末将参见殿下。”

朱慈炯也翻身下马将二人搀扶起来:“两位将军快快请起。”

简单寒暄后,李定国率先问道:“殿下,叛军主力何在?”

“正在围攻济南府,一时半刻应该拿不下济南。”

“叛军有多少兵马?”

“约有七万左右,其中骑兵不到一万,步兵六万。”

“殿下有多少兵马?”

“三千蒙古骑兵,五千陕西边军骑兵,一共八千!”

李定国和李宪忠互相对视一眼,都没说话。

他们从朝鲜乘坐海船抵达的山东。

随行的只有不到一千亲兵,其余兵马都原路返回京师,然后再南下平叛。

(战马也会晕船,尤其是蒙古马。登陆后需要时间恢复,否则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力。另外相较于陆地长途跋涉,海船运兵的风险非常高。这也是万历抗倭援朝时期,没有用海船运输骑兵登陆作战的原因之一。)

九千对七万,优势并不在他们这里。

片刻后,李定国继续问道:“殿下接下来想怎么打?是主动进攻解济南府之围,还是摆出防守姿态,等平辽大军主力南下?”

朱慈炯苦笑一声:“都不是。”

“殿下的意思是?”

“先把拖欠的军饷解决了!”

第1287章 总有一个罪名适合你

李定国经过询问后才得知,朱慈炯率领的八千兵马尚未发放八月份的饷银。

这八千兵马中有五千陕西边军,三千蒙古骑兵。

虽然蒙古骑兵是自愿参战,并不属于大明官军编制。

严格来说并不需要发放饷银,只要给他们提供充足的粮草就行。

但......

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要一视同仁,给每人都发银子。

按照每人每月二两银子的标准,朱慈炯要准备一万六千两银子。

银子缺口看似不多。

可人数一多时间长,银子缺口便会成倍增加。

朱慈炯解释道:“朝廷有旨意,命咱们自行筹备钱粮。”

李宪忠很高兴。

此举意味着朝廷放开了他们的财权。

征多少钱粮都由他们自己说了算。

有了钱就可以培养亲兵。

亲兵越多,战力越强,胜算越大。

李定国也很高兴,不过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心。

此举看似放开了军队的财权。

但如果在征粮过程中引起民变,事后追究起来会很麻烦。

朱慈炯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走,进城详谈。”

进城的时候,李定国向朱慈炯介绍了建奴降将苏克萨哈。

早已投降明军的博洛也过来向朱慈炯施礼。

进城之后众人先简单吃了午饭,随后聚到一起开始商议。

参会的人很少。

除了朱慈炯,李定国和李宪忠外,还有东厂提督张容。

他出现在这里的主要作用也是背锅。

朱慈炯不方便说的话,他来说。

朱慈炯不方便做的事,他来做。

李定国和李宪忠对张容的身份有些忌惮,说话也变得拘谨起来。

众人先是喝茶,喝了一会后张容率先问道:“殿下需要多少钱粮?”

朱慈炯放下茶杯:“当然是多多益善,咱们要在平辽大军主力南下之前攒够钱粮,供大军使用。”

张容抬起头问李定国和李宪忠:“两位将军有没有筹集钱粮的办法?”

李宪忠想了想:“咱们可以每到一地,便号召当地的百姓士绅捐钱捐粮。”

张容笑着摇头。

这种方法确实能搞到钱,但只能搞到小钱。

无法搞到大钱。

平辽大军主力高达数万,每月的军饷和粮饷加起来高达几十万两银子。

根本不够用。

李定国回答的更爽快:“没有。”

朱慈炯也非常默契的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

张容接着说道:“既然如此,我倒是有个主意。”

“哦?”朱慈炯故作惊讶:“说来听听。”

张容提高嗓门:“天下皆戴罪之人,择其不从者而罚之。”

李宪忠是急性子,他询问道:“这句话说的好听,但怎么给人定罪?以什么罪名定罪?总不能把所有人都抓起来拷打吧?”

张容摇头:“当然不是!”

李宪忠催促:“张提督快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呵呵,”张容笑着从怀里拿出一个大明圆宝,轻轻放在桌子上。

银子铸造而成的大明圆宝与木质桌面接触,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