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7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现在李定国重新提起这件事,他无论如何也要给自己和大清讨回公道。

做了的事可以承认,没做的事一定不能承认。

李定国冷哼一声:“多尔衮,死到临头了还嘴硬是吗?”

多尔衮急了:“我多尔衮对天发誓,绝未做过向衍圣公府索要钱粮的事。如果有,肯定是诬陷。”

“住口,”李定国不耐烦的说道:“你的誓言一文不值!”

多尔衮本想反驳,却发现确实没什么好反驳的。

当初他对着豪格发誓,转头就背叛了誓言。

“哎!”多尔衮仰天长叹:“既然你们不愿意让朕体面的死,那朕就只能自己体面了。”

说罢。

他拿起腰刀,将刀刃对准自己。

周围的明军立刻警戒起来,并在李定国和李宪忠的指挥下缩小包围圈。

多尔衮身后残存的几名亲兵挥刀迎了上去。

仅仅一个照面就被数不清的明军乱刀砍死。

多尔衮再次仰望天空,无比悲伤:“朕愧对列祖列宗!”

说完这句话,他将刀刃对准自己的脖子使劲划了下去。

锋利的刀刃轻而易举的割断了他脆弱的脖颈。

夕阳下。

鲜血像烟花一样喷涌而出,血腥而又璀璨。

随着血液流失,多尔衮的意识开始模糊。

在这一瞬间,他想到了很多人。

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

想到了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

想到了黄台吉和豪格。

弥留之际他又想到了布木布泰以及自己的家眷。

他们跟着索尼乘船入海,去耽罗岛与自己汇合。

殊不知,他已经先行一步去见了父兄。

在意识彻底消失前,多尔衮再次叹息一声:“朕的大清,终于还是亡了......”

与此同时。

数不清的明军冲了上来。

他们并未补刀,而是将多尔衮围在中间。

一名副将迈步上前探了探多尔衮的鼻息,又把了把他的脉搏。

随后大声汇报:“启禀两位大人,虏首多尔衮已经死亡。”

李定国和李宪忠翻身下马,陆续来到多尔衮的尸体旁。

从家仇国恨角度,他们对多尔衮恨之入骨。

抛去这些,他们对多尔衮的死唏嘘不已。

多尔衮能以残兵败将坚持这么长时间,既有崇祯故意纵容的成分,也有多尔衮自己的本事。

李定国率先询问:“怎么办?”

李宪忠有些疑惑:“什么怎么办?”

李定国指着地上的尸体:“当然这个了。”

“功劳平分。”

“功劳可以平分,尸体怎么处理?”

李宪忠想了想:“尸体和功劳是一起的,既然功劳平分,那尸体也该平分。”

“额...”李定国沉吟许久,“怎么分?是上下分还是左右分?”

“这...”李宪忠也犯了难。

理论上,人的左右是对称的。

左右分比较公平。

但问题是...

实际操作的时候对尸体损毁极其严重,导致无法辨认。

上下分也不行。

人的上下不对称,且当时最重要的就是首级。

李宪忠思考一会后看向李定国:“要不...不分了?”

李定国没说话,用手指了指周围的士兵。

李宪忠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发现士兵们的眼睛都在冒光。

这是改变整个宗族命运的机会。

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

两人低声议论了一会。

最后一个持刀,一个扶着尸体,二人合力砍下了多尔衮的首级。

不等他们托着首级走出人群,周围的士兵便一拥而上开始抢夺尸体。

现场一片混乱,尸体惨不忍睹。

等一切恢复平静时,天色已晚。

大军原地扎营。

次日一早。

李定国和李宪忠率兵来到仁川渔港,打探吴三桂和李成栋的下落。

从渔民口中得知,他们已于昨天离开。

二人只能率兵往北走,与黄得功汇合。

看到多尔衮的首级后,平辽总督黄得功激动泪水横流。

他已经老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黄得功的年龄,族谱里记载他生于万历二十二年既1594年。按照书中的年份,他已经是六十岁的高龄。)

如果被多尔衮跑掉,即使派兵去追,也轮不到他去。

他这辈子恐怕也无法达成剿灭建奴的成就。

现在多尔衮的死意味着彻底平定了辽东,剿灭了建奴。

激动过后,黄得功立刻书信一封命人以最快的速度送往京师。

第1275章 俘获洪承畴

平辽大军入朝需要圣旨,离开朝鲜同样需要旨意。

在等待朝廷旨意的时候,平辽大军各部开始汇总降兵降将以及俘虏的信息。

汇总后,这些内容被送到了黄得功面前。

他识字有限,于是李定国在旁边念给他听。

“据降将们说,耿仲明被多尔衮下令处死,尚可喜,吴三桂以及李成栋坐船逃向东番。博尔辉被俘,苏克萨哈主动投降并帮咱们抓住了范文程......”

等李定国念完所有内容,黄得功提出了疑问:“洪承畴呢?可有他的下落?”

李定国翻了翻手中的册子,解释道:“据苏克萨哈说,洪承畴跟着多尔衮一起离开了海州港。但是我们包围多尔衮的时候,并未发现洪承畴的踪迹。”

黄得功拍了下大腿:“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可曾发现洪承畴的尸体?”

李定国摇头:“我的人没有发现。”

黄得功立刻找来李宪忠,询问了同样的问题。

李宪忠也摇头表示也没有发现洪承畴。

“洪承畴去哪儿了呢?”黄得功十分疑惑:“总不能凭空消失吧?”

李定国和李宪忠也很疑惑。

为了搞清楚洪承畴的下落,他们把当天的降兵降将以及俘虏全都询问了一遍。

最后分析得出:洪承畴应该是多尔衮逃跑途中趁机溜走。

具体位置不确定,但大致是在开城到碧蹄馆之间。

李宪忠问:“怎么办?”

黄得功有些犹豫:“让我想想。”

他本想派人搜捕洪承畴。

但问题是找到了还好,对上对下都能交待。

如果找不到,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说,士兵们心中还会产生怨言。

到时候对上对下都不好交待。

可是不搜捕的话,朝廷过问起来他还是没法交待。

毕竟洪承畴曾经是大明朝的蓟辽总督,后来投降建奴并给建奴出谋划策。

是崇祯钦点的要犯。

如果把洪承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消息报上去。

崇祯或许不会把他怎么样,但心里肯定十分不满。

作为京营出身的将领,黄得功不想让崇祯失望。

李定国在旁边提议:“大人,在等待朝廷旨意的这段时间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派人大量探马搜寻洪承畴。”

黄得功担心道:“如果找不到洪承畴,因此浪费的物资恐怕会让咱们自行承担。”

“嘿嘿。”李定国阴笑一声:“不会的。”

“哦?”黄得功抬起头:“你的意思是?”

李定国解释:“咱们以剿灭建奴的名义出兵朝鲜,朝鲜并未表态支持。众所周知,不支持就是反对,所以陛下和朝廷肯定会让朝鲜给个交待。”

李宪忠没听懂,询问道:“交待什么?认错?”

“认错是肯定的,作为惩罚还应该承担平辽大军的军费!”

“如果朝廷不让朝鲜承担呢?”

黄得功分析道:“放心吧,不会的。太子的勤王军已经杀到了山东,朝廷缺钱缺粮,不会放过一文钱。”

提到勤王。

李定国和李宪忠互相看了看彼此,随后将目光落到黄得功的身上。

李宪忠率先询问:“黄大人,太子勤王...到底是真还是假?”

太子勤王的消息早已传到了他们耳中。

由于剿灭建奴在即,再加上没有相应的圣旨和中旨。

所以他们继续留在朝鲜,没有参与此事。

现在建奴已灭,过不了多久就要返回关内。

到时候总要选择帮一头。

他们不知道是帮太子还是帮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