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6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中军营帐内,多尔衮愁眉不展。

一个多月前明军分别从朝鲜西边的义州,东边的钟城南下。

为了阻止明军。

多尔衮命罗洛浑前往安州防守,命吴三桂前往镜城布防。

安州北面有一条清川江。

在抵达安州的当天。

罗洛浑便烧毁桥梁和船只,阻止明军渡河。

明军抵达清川江后并未急于渡河,而是打造船只的同时派出大量探子,打探罗洛浑的底细。

在得知罗洛浑兵力不足后。

明军沿江铺开队伍,在三十多个地方同时渡河。

罗洛浑拼了命也只能阻止其中一部分明军渡河,无法阻止剩下的明军。

结果安州之战罗洛浑本人受伤。

麾下的苏拜,李国翰战死。

谭泰,巩阿岱,佟图赖和耿仲明等人虽然没受伤,但部队编制全被打散。

他们边战边退,一直退到海州与在等候多时的多尔衮汇合。

吴三桂那边的情况比罗洛浑好一些。

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吴三桂很能打,有时候甚至能依靠地形和精锐兵力打退李宪忠的进攻。

可是打着打着,吴三桂发现一个问题。

无论胜败,每次回营的时候清点兵马发现都会少人。

如果是伤亡导致的减员,那么肯定能在战场上找到伤兵或者尸体。

可吴三桂找了好几遍,人数都对不上。

减员的数量总是比伤兵和阵亡将士加起来的数量多很多。

这让吴三桂意识到,困扰他的逃兵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发严重。

多尔衮得到这个消息后既高兴,又难过。

高兴的是吴三桂兵力越少,对他的威胁越小。

难过的原因是吴三桂毕竟是大清的将领,他实力受损意味着大清的实力也在受损。

这对大清极为不利。

就在多尔衮思考的时候,亲兵在外面喊道:“皇上,苏克萨哈求见。”

多尔衮急忙坐直身子,一扫之前的颓废气势:“快让他进来。”

苏克萨哈快步走进中军帐:“奴才叩见皇上。”

“是,”苏克萨哈站起身来到多尔衮身边身边压低声音:“皇上,施琅和尚可喜那边有消息了。”

“等等,”多尔衮目光围着中军帐扫视一周,确定没有其他人后才低声询问:“他们到海州港了?”

随着明军进入朝鲜,多尔衮已经无路可退。

于是他听从了施琅的建议,打算乘坐海船去往东番(台湾)。

可是他的人不会掌风使舵,只能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尚可喜。

苏克萨哈回答:“是,他们已经在海州等候。”

“有多少条船?”

苏克萨哈回答:“三十五艘船。”

多尔衮再次皱眉:“三十五艘船...太少了。咱们现在还有五千兵马,即便舍弃战马登船,这些船也只能容纳三千多人。多出来的人恐怕只能留下来和明军”

苏克萨哈解释:“已经不少了,这些船一部分是从朝鲜水师手里买的,还有一些是从过往商队那里抢的。”

多尔衮自我安慰起来:“行吧,不管多少总比没有强,粮食补给什么的都备足了吗?”

“都备足了。”

“既然都已备足,那就传令下去立刻前往海州港,准备登船。”

苏克萨哈再次施礼询问:“那...都让谁登船呢?”

大清有五千人,船舶只能容纳三千人。

这意味着有两千人不能登船。

只有多尔衮能决定谁能登船,谁不能登船。

多尔衮低着头思考了一会,抬起头:“吴三桂手底下还有多少兵马?”

苏克萨哈算了算回答道:“开城附近有近三千人,其中有吴三桂的两千关宁军,剩下的都是降将李成栋的兵马。”

多尔衮本想把吴三桂和李成栋都丢在朝鲜。

可是考虑到抵达台湾后还不清楚会遇到什么情况,他只能多带人。

“这样,”多尔衮说道:“吴三桂这厮屡次向朕索要军饷粮饷,朕没有给,想必他已经有了反意。”

苏克萨哈在旁边静静的听着,不敢说话。

多尔衮继续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把他丢在朝鲜。”

苏克萨哈及时提醒:“皇上,李成栋怎么办?他和吴三桂在一起待着呢!”

多尔衮眉毛一挑:“立刻调他来海州,就说朕有紧急任务交给他!”

第1265章 海州之战(中)

七月十一。

正在海州一带驻防的吴三桂和李成栋接到了多尔衮的圣旨。

等送圣旨的人走后,两人站起身互相对视了一眼。

李成栋率先询问:“吴兄,皇上现在让我去海州,你觉得是吉还是凶?”

吴三桂轻轻摇头:“我吴某人只会领兵打仗,不会占卜算命。”

李成栋双手抱拳:“既然如此我就告辞了。”

吴三桂制止道:“等等,李兄且慢。”

“哦?”李成栋转过身,再次看向吴三桂。

吴三桂拿起一张朝鲜地图摆在桌子上。

李成栋不知道吴三桂要干什么,只好站在旁边静静的看着。

吴三桂指着李成栋即将前往的朝鲜海州说道:“这是朝鲜地图,海州位于朝鲜西部。北面是黄州,西面和南面是大海,东南方向是开城。”

李成栋更加不懂,他出声阻拦道:“吴兄,你到底想说什么?”

吴三桂认真说道:“我想告诉你,皇上要乘船离开朝鲜。”

“啊?”李成栋大惊,“怎么可能?我怎么不知道?”

吴三桂解释:“不知道就对了,这是八旗的机密,一般人不会知道。等一般人知道的时候,皇上早已乘船离开。”

李成栋皱着眉问:“吴兄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自有获得消息的途径,目前还不方便告知。”

“空口无凭,可有证据?”

“当然有证据!”吴三桂犹豫了很久,从怀里拿出尚可喜的亲笔信并说道:“一个多月前皇上以支援前线的名义将尚可喜调走,实际上他并没有去前线,而是去海边购买战船。”

“目的不是和明军水师作战,而是打算乘船前往东番重新立国!”

李成栋不信,从吴三桂手里拿过信件仔细查看。

从字迹上看,这确实是尚可喜的亲笔信。

再看内容。

也和吴三桂刚才所说一致。

一开始他有些不理解多尔衮为什么要离开朝鲜。

但是在结合目前的形势以及朝鲜各方的态度后,李成栋觉得离开朝鲜去东番是上上策。

想到这,李成栋忽然高兴起来。

这个时候调他去海州,意味着能跟着多尔衮一起去东番。

对别人来说或许还有投降明军这条退路。

但是对他来说,这条已经被堵死了。

即便朝廷和崇祯能原谅他,高杰也不会饶了他。

毕竟他害死了高杰的外甥。

反观吴三桂,已经注定要被大清抛弃。

此时他心里忽然萌生出一种优越感。

吴三桂看出了李成栋的想法,他沉声询问:“李兄是不是觉得,此时调你去海州是一件好事?”

“额...咳咳!”李成栋用咳嗽掩饰心中的想法和脸上的尴尬。

“呵呵!”吴三桂冷笑一声,“李兄啊李兄,你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李成栋不明所以:“错了?哪儿错了?”

吴三桂问:“你觉得皇上为何要调你去海州?”

李成栋不说话。开始装糊涂。

吴三桂自问自答:“因为去东番的船有空位,所以才会让你去海州,届时一起出发去东番对不对?”

李成栋眨了眨眼睛,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吴三桂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皇上只需要你手里的兵,却不需要你本人。所以你去海州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丢掉兵权,生死不明!”

听到这,李成栋直接恼了。

他瞪着眼睛问:“你这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只需要我手里的兵,不需要我本人?”

吴三桂瞪着眼反问:“皇上手里有多少兵马?”

李成栋想了想:“不算尚可喜的水师,约有两千兵马。”

“里面有多少汉人?又有多少满人和蒙古人?”

李成栋根据已知的消息算了算:“那两千多人都是旗人,其中一半满蒙八旗,一半汉八旗。”

“李兄你麾下可有满人或者蒙古人?”

l李成栋摇头:“没有。”

吴三桂微微一笑:“那么你去了之后,便会打破现有的平衡,导致汉人比满人和蒙古人加起来还要多。在皇上眼里,明军是敌人。他在防备明军的时候,也在防备八旗内部的汉人。”

“为了不让汉人做大,你抵达海州后皇上肯定会夺了你的兵权,打乱编制后再编入各营。至于你本人,或被嫁祸罪名处死,或被丢在海州等死。”

......

在吴三桂的分析下,李成栋先是不信。

然后有点相信,到最后深信不疑。

吴三桂分析的太有道理了,他不得不信。

砰的一声。

李成栋一拳砸在桌子上:“我对大清忠心耿耿,大清却要如此对我。”

说完这句话后他觉得不妥,立刻改口:“我对建奴忠心耿耿,建奴却要如此对我,实在可恶!”

吴三桂见状马上怂恿道:“李兄何不与我一起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