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4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马万年本就比秦翼明小,更不知道如何应对。

见二人都不说话,密使的脸沉了下来:“两位觉得太子是在借着勤王的名义造反?”

“不不不,”秦翼明连忙摆手否认:“太子殿下本就是未来的皇帝,岂会造反?”

“那两位为何不说话?”

马万年接过话茬说道:“不是我们不说话,而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两位先表个态。”

秦翼明立刻说道:“我们支持太子殿下勤王!太子殿下一道令旨,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马万年愣了下,觉得秦翼明疯了。

四川与京师相隔数千里。

他们既不知道京师的局势,也不清楚崇祯的情况。

此时贸然表态支持太子,绝非上策。

如果崇祯什么事也没有,事后追究起来他们的麻烦可就大了。

看着马万年询问的眼神,秦翼明朝他点头,示意自己做的没错。

秦翼明之所以表态支持,是因为他想起了崇祯的中旨。

传达旨意的锦衣卫为什么来的快,走得更快?

因为他们知道,太子的密使就在他们身后。

为了躲避他们,锦衣卫才会如此匆忙。

问题来了...

锦衣卫为什么要躲太子的人?

就算不愿意相见,也可以在太子的人走后再传达旨意。

他们为什么非要在太子的人到来之前传达旨意呢?

综合考虑。

中旨上的内容就是针对太子的。

中旨让他阳奉阴违,他就阳奉阴违太子。

至于后续的事,以后再说。

马万年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跟着表了态。

密使很满意,交代了一些事后起身告辞。

临走前,马万年问:“什么时候起兵勤王?”

“长则三五月,短则两三月。”

“如果太子让我们跟着起兵勤王,粮草怎么办?总不能饿着肚子出兵吧?”

“放心,会安排的。”

密使走后,马万年迫不及待地问秦翼明:“咱们真要跟着太子起兵勤王啊?”

秦翼明回答:“当然不能。”

“你刚才说的那些话...”

“都是骗人的。”

“你骗了太子,事后就不怕被报复吗?”

“不怕,咱们有陛下的中旨。”

“你的意思是...中旨是针对太子的?”

“当然!”秦翼明把自己的猜想说了一遍。

马万年想了一会,说道:“道理虽然说得通,但有一点不对。”

“哪里不对?”

“时间不对,京师与四川相隔数千里。太子的人从南京出发的消息传到京师,就算京师立刻派人赶往四川,也不可能赶到太子密使的前面。而锦衣卫来的太巧了,只比太子的早一步。”

秦翼明压低声音,分析道:“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

“什么可能?”

“旨意早就拟好了,传达中旨的锦衣卫也早就来到了这里。为了提醒咱们,故意等到太子的人抵达前才向咱们传达旨意?”

马万年恍然大悟:“有可能,太有可能了!”

“等等,”马万年忽然又觉得不对,“陛下是如何提前得知太子要起兵勤王的?”

秦翼明看向天空,缓缓说道:“这并奇怪!姑姑过世前,锦衣卫就曾传达过陛下的旨意,让咱们按照中旨行事。现在看来,这都是陛下的谋划。”

“南京的太子也好,勋贵和东林党也罢,都成了陛下的棋子!”

马万年似懂非懂:“咱们呢?也是棋子吗?”

“当然!”

“那...”马万年迟疑了一会,问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阳奉阴违,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我听不懂...”

“嘴上说着支持太子的话,等到太子起兵时,咱们却待在原地一动不动!然后等待陛下的中旨,中旨让咱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懂了!”马万年重重点头后又问:“你说...陛下这么做到底为了什么?”

秦翼明拍了拍马万年的肩膀:“别管那么多,管好咱们自己就行。不出意外的话,这件事平息之后我可以封爵了!”

第1235章 郑芝龙的计划

崇祯二十七年二月初二。

福建的郑芝龙接到了三个来自南京的消息。

既有太子送来的消息,也有东林党和勋贵送来的消息。

由于事关重大,郑芝龙无法自己做主,于是召集主要亲信前来商议对策。

等众人到齐后,郑芝龙说道:“诸位,太子要起兵勤王!”

众人听罢顿时面面相觑起来。

郑芝豹皱着眉说道:“大哥,太子到底是勤王还是造反?”

郑芝龙摇头:“不清楚,京师的局势已经混乱不堪,太子无法和陛下取得联络,此时勤王也算名正言顺。”

“南京那边不会是让咱们跟着出兵吧?”

“你说的没错,就是让咱们一起出兵。”

郑鸿逵问:“什么时候出兵?”

“还没定,但最晚不超过六月。”

郑鸿逵继续问:“军饷粮饷呢?怎么解决?”

“信上没说,很可能是自给自足。”

郑芝豹立刻说道:“那不行,打仗本就是玩命的差事,不给钱谁替他玩命?”

郑芝龙语重心长道:“话虽如此,但情况不同。”

郑芝豹挺着脖子:“有什么不同?从没听说过打仗自备军饷粮饷的。”

郑芝龙解释:“南京那边承诺,只要咱们出兵勤王,过去的事既往不咎!”

听到既往不咎四个字,众人立刻安静下来。

大部分人早已赚的盆满钵满。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想过安稳日子,而不是打打杀杀。

对他们来说,能不打仗就不打仗,能不造反就不造反。

此前他们的走私通敌的事被朝廷发现,为了自保只能准备造反。

现在太子承诺只要跟着出兵,过去的事便既往不咎。

这既符合他们的利益,也符合他们的诉求。

郑芝凤见没人说话,站起身说道:“太子打赢了还好,若是打输了呢?咱们岂不是被他们拉下了水?”

郑芝龙瞥了他一眼:“咱们本就在水里,何谈被他们拉下水?别忘了三法司就在徐州,等着咱们前去受审呢!”

众人沉默。

郑芝龙接着说道:“没有咱们相助,太子是不可能顺利勤王的。对咱们来说,帮太子就是帮自己。”

“大哥,”郑芝豹双手环抱胸前,看着郑芝龙的眼睛:“不是我不明事理,而是双方实力悬殊。京师一旦得知太子起兵勤王,肯定会调平辽大军进关平乱。”

“南京的兵马和咱们所有的兵马都加起来,恐怕也不是平辽大军的对手。明知是败局,为何还要参与进去?”

郑芝龙走到郑芝豹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觉得太子身边的人傻不傻?”

“当然不傻,”郑芝豹毫不犹豫地回答,“他们都是人中翘楚。”

郑芝龙再次拍着郑芝豹的肩膀问:“那帮翘楚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岂会怂恿太子起兵勤王?”

“额...”郑芝豹摸了摸后脑勺,“好像是这么回事!”

郑芝龙点头对所有人说道:“我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因为咱们的想法都一样。跟着太子勤王确实有风险,但风险高意味着回报高。咱们走私通敌的事已经败露,朝廷早晚会对付咱们!”

“此事若成,封官赐爵;若败了,也只不过提前被朝廷清算而已。”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咱们必须出兵帮太子打赢这场仗!”

众人互相看了看,同时起身齐声说道:“我等愿誓死追随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郑芝龙伸出双手向下压了压,示意众人坐下。

郑芝豹不等做好便开口询问:“大哥,咱们的任务是什么?”

郑芝龙回答:“太子殿下打算兵分三路进京勤王。给咱们的任务是沿着海岸北上,在运输粮草的同时,策应东路勤王军。抵达山东后守住登州和莱州,防止勤王军后路被断。”

分兵?

在场的人同时皱了下眉。

他们虽然不擅长陆战,但是打仗的基本常识还是有的。

在兵力不占优的前提下,集合兵力一路推进远比分兵要好。

郑芝豹疑惑地询问:“大哥,分兵可是下策中的下策啊!南京那边到底谁说了算?怎么会想出此下策?”

郑芝龙苦笑一声:“南京的局势确实有点乱,不过既然南京选择了分兵,肯定有分兵的道理。”

“大哥下令吧,你说怎么打我们就怎么打!”

“不急,”郑芝龙轻轻摇头:“南京的东林党送来一封信,让咱们多找几个帮手。”

郑芝豹向左右看了看,疑惑地问:“能打的都在这了,咱们还能找谁当帮手?”

郑芝龙没有理会郑芝豹,而是继续说道:“南京勋贵派人送来口信,让咱们想办法和建奴取得联络。在勤王大军出兵的同时,让建奴反攻辽东,吸引平辽大军的主力。”

郑鸿逵想了想,“建奴自身都难保了,岂会听咱们的话?”

郑芝龙笑着回答:“那可不一定,建奴时刻都在想着反攻辽东。可是他们兵力不足,无法对抗平辽大军。但这次大明内战给了他们机会,只要抓住机会,回到辽东也不是不可能。”

郑鸿逵先点头后摇头:“这确实是个办法,但时间上来不及。咱们远在福建,就算在接到太子出兵的命令后立刻派船去朝鲜,建奴接到消息也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郑芝龙摆了下手:“放心,南京那边会提前告诉咱们出兵的时间,咱们接到消息后立刻派人去朝鲜通知建奴。”

郑鸿逵朝着郑芝龙施礼:“大哥,我没问题了!”

其他人也摇头表示没有问题。

郑芝龙又安排了一下武器甲胄以及粮草的事项,随后命众人离开。

其他人陆续走出房间,郑鸿逵却留了下来。

郑芝龙抬起眼皮问:“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