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3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史可法义愤填膺的解释起来:“前些天深夜陛下急招御医进宫,应该是身体有恙。按照常理,此时应召太子进京以防不测,而不是让定王进京。”

“陛下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南京的太子不管不问,却让定王进京。”

“虽然没说此举的目的,但无论怎么看都有换太子之意。”

“换太子...”谢三宾继续装糊涂,“这...”

“这绝对不行!”史可法挺起胸膛:“大明朝立国两百八十五年,从未发生过这种事。以前不行,现在不行,以后更不行!谢大人身为内阁首辅,文臣之首。理应向陛下阐明事理,维护法纪。”

“对对对,必须向陛下阐明事理!”谢三宾保证道:“我这就进宫面圣。”

王承恩摆了摆手:“陛下有旨,不见任何人。”

此时得到消息的其他内阁成员也来到现场,他们得知事情原委后立刻围在谢三宾身旁表态:“不行,绝不能换太子,这不符合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

“对,陛下应该立刻召太子进京,而不是让定王进京。”

“这道旨意咱们不能拟,更不能同意。”

“没错!”

看着内阁成员众口如一的样子,王承恩笑了:“好呀,抗旨是吧?”

礼部尚书史可法认真回答:“内阁并非要抗旨,而是要面见陛下询问急召定王进京的意图。如果陛下有换太子之意,内阁只能抗旨。如果陛下没有此意,内阁自会拟旨。而且就算拟旨,也是让太子进京!”

王承恩皱着眉说道:“陛下说过不见任何人!既然你们要抗旨,那就抗旨吧。”

不等众人继续说些什么,王承恩转身就走。

他回到内廷后立刻开始拟中旨。

定王身为皇子,无论中旨还是圣旨,肯定都会按照旨意行事。

京师的朝臣也有应对办法。

兵部立刻向广宁,锦州以及宁远守将发去公文。

要求他们见到定王后立刻将定王护送回沈阳,不得进京。

同时围在宫门外,要求面见崇祯,询问他到底有何目的。

崇祯还是老样子,躺在床上装病且不见任何人。

这个举动在平时还能奏效,但现在却不灵了。

大臣们态度非常坚决,见不到崇祯就不回衙门办公。

以此进行威胁。

崇祯不是吓大的,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命内廷在皇城门外搭帐篷,供大臣们避风躲雨。

一连三天,各个衙门的公文就已堆积如山。

为了不让朝廷停摆,一些有责任心的大臣只能暂时先回衙门处理紧急公务。

剩下的继续在皇城门外僵持。

最为难的当属内阁首辅谢三宾。

他心里虽然同意换太子,但嘴上却不能说出来。

否则朝臣们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将他淹死。

所以他只能小心谨慎,走一步看一步。

京师高层混乱不堪,百姓更是人心惶惶。

不过这并不影响普通百姓吃瓜。

他们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购买一份当天的邸报,看看上面有没有关于太子的内容。

“有太子的消息吗?”一个百姓问。

另一个百姓仔细翻了一遍邸报,摇头道:“没有,别说太子了,”

“你说...陛下会不会换太子?”

“不好说,万岁爷的心思咱们可猜不透。”

“我觉得陛下肯定会换太子。”

“理由呢?”

“因为太子在南京待的太久了,已经被江南的士绅们教坏了。”

“换不了,”另一个百姓说道:“满朝文武都反对的事,陛下岂能如愿?”

“这可不一定啊!”

“怎么说?”

“因为大明最能打的平辽大军会站在定王这边。”

第1225章 时机成熟

崇祯二十六年十月初,京师的消息传到了南京。

以徐文爵和朱国弼为首的这帮勋贵第一反应是震惊,随后开始高兴。

在他们看来。

如果崇祯真打算废掉太子,那么朱慈烺就有了造反的动力和理由。

南京东林党的反应与勋贵截然相反。

一旦朱慈烺被废,他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化作泡影。

为此他们开始统一行动。

在他们的号召下。

整个江南有资格的人全都给崇祯写奏疏,要求让太子回京。

可惜,这些奏疏全都石沉大海。

南京的东林党真的慌了。

“钱老,陛下难道真要换太子?”马士英问。

钱谦益无奈道:“就目前的情况看,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南京兵部右侍郎曹溶问:“满朝文武都反对的事,陛下能如愿吗?”

“当然!”钱谦益想起了刘孔昭的话,他重复道:“如果陛下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诏说废除太子储君之位,并传位于定王殿下,你们说这皇位到底是谁的?”

马士英抢着说道:“京师朝堂在谢三宾的控制下,肯定会支持定王。如此一来,咱们就彻底完了。”

“不对,”曹溶摇头:“据我所知朝廷上下都在反对陛下的旨意,到时候皇位是谁的还真不好说。”

马士英同样摇头:“现在确实有很多人反对陛下,但如果真的像钱老说的那样陛下留有遗诏,朝中大臣恐怕会按遗诏拥立定王登基。”

“两位大人!”南京兵部左侍郎任浚打断了两人的对话,“两位先别说了,当务之急是咱们怎么办?”

马士英和曹溶都没说话,而是看向钱谦益。

钱谦益很纠结。

他有造反的想法,却没有造反的胆量。

他想把别人拉下水,却又怕自己被拉下水。

过了很久,钱谦益站起身缓缓说道:“咱们可以试探一下太子的口风,如果太子有反意,咱们就跟着造反。如果太子没有反意,咱们就继续等下去。”

“等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马士英苦笑着问。

钱谦益说道:“无论等到什么时候也得等,只要太子不反,咱们想反也不能反,否则不但会败的很惨,还会死无葬身之地!”

众人听罢无奈告辞离开。

太子是造反的关键!

在钱谦益的认知里,朱慈烺绝不敢造崇祯的反。

而朱慈烺不造反,其他人就没办法造反。

所以钱谦益只能等。

最好的结果是崇祯驾崩前没有废掉太子,朱慈烺顺利登基。

最差的结果是崇祯驾崩时留下遗诏,废掉朱慈烺储君之位,让定王朱慈炯继承皇位。

如果是最差的结果。

他们会怂恿朱慈烺造朱慈炯的反。

朱慈烺监国近十年,早已习惯了掌握权力的日子。

再加上不是造崇祯的反,没有心理压力。

朱慈烺很可能会同意造反。

钱谦益能明白的道理,崇祯当然也明白。

可是崇祯等不到那时候,所以他打出了第二张底牌。

十一月十五,南京下起了雪。

凛冽的寒风中,人们行色匆匆不敢再大街上久留。

南京皇陵附近的一间草房内,前东厂提督王之心正在火炉旁烧水喝茶。

屋外寒风刺骨,屋内热气腾腾。

一里一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之心喝完一杯茶放下茶杯,心情十分愉悦。

自从来到南京,他的日子过的很舒坦也很惬意。

和人打交道需要勾心斗角。

而与坟墓打交道只需要每日清扫,逢年过节购买祭品祭奠即可。

他对这里的日子很满意。

就在王之心打算午睡一会的时候,他在外面的风声中听到了若隐若现的脚步声。

王之心立刻警觉起来。

大雪天来这里的人绝不是什么好人。

他立刻从枕头下面拿出腰刀,躲在门后侧耳向外倾听。

门外的脚步声很快停了下来。

王之心屏住呼吸,通过门缝向外查看。

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人。

(古人下雪时也会穿蓑衣戴斗笠,参考柳宗元的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由于对方的斗笠压的很低,再加上雪花十分密集,导致王之心根本看不清那人的相貌。

那人站在门外既不说话,也不活动,很是诡异。

王之心瞬间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轻轻咽了一口唾沫,缓缓抽出腰刀,死死地盯着门外那人。

这时,门外的人懂了。

就在王之心以为对方会冲进草屋对自己下手时,那人却蹲下身子,用右手的食指在雪地上比比划划写了几个字。

写完字后,那人朝草屋看了一眼,又侧耳倾听了一下。

轻咳一声转身离开。

随着脚步声渐行渐远,那人的身影也消失在远方。

王之心不敢大意,提着刀打开房门向四周看了又看。

确定周围没人之后,他才走到刚才那人蹲下的地方仔细查看。

只见雪地上写着四个字:时机成熟。

“时候到了?”王之心先是一愣,随后心中大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