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82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谢大人请讲。”

“案子虽然是在南京犯的,但审案地点不一定是南京,你可以在南京周围找个地方审案。”

宋权眨着眼睛想了想,没有好主意。

他问:“大人能不能推荐一个地方?”

谢三宾呵呵一笑:“我看徐州就不错嘛!”

“徐州?”

“对,”谢三宾在空中比划道:“徐州是南直隶的直隶州,位于南直隶的最北面。向北可以进入山东,向西可以进入河南。道路四通八达,非常适合逃跑。”

宋权大喜:“多谢大人赐教!”

就算南京勋贵发难,他也能第一时间逃离南直隶,不用担心有去无回了。

道谢后,宋权低声问道:“谢大人,案子什么时候审?”

“这件事已经拖太久了,要尽快。”

“尽快也得有个具体日子吧?”

谢三宾琢磨了一会,开口说道:“五天后你出发赶往徐州,月底前能到。抵达徐州后立刻以钦差的名义让徐文爵,朱国弼和刘孔昭等人前往徐州受审。”

“他们要是不去呢?”

“那就以钦差的名义给南京朝廷下令,让他们派人将徐文爵等人押往徐州。”

“南京朝廷要是不听呢?”

“嗯...”这个问题属实把谢三宾难住了。

换做之前,不会有这种可能。

北京的旨意,南京朝廷绝不敢违背。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

皇帝和太子都卧病在床,时机发号施令的另有别人。

南京虽然不会明着反对,但是会用核实消息真实性的名义向后拖延。

拖着不办,就是抗命。

“如果南京朝廷不听,你就继续下令,其他的不用管。”

“是,”宋权刚要走时,又想起了郑芝龙。

他询问道:“郑芝龙的案子也是我们审?”

“对。”

“也是在异地审?”

“你想在哪里审,就在哪里审。早日审完,早日回京。”

“多谢大人赐教!”宋权抱拳施礼,快步离开。

内阁首辅谢三宾安排朝政的同时,大明皇帝崇祯也在安排朝政。

他对着王承恩说道:“你选一个地方,让当地官员在推行货币改制的时候把事闹大。”

“闹大?”王承恩对这个词没有概念,他问:“皇爷说的闹大是有多大?”

“呵呵,当然是闹出人命了。”

“啊?”王承恩愣了下,“又要杀人了?”

“哎!”崇祯叹息一声:“不杀不行啊,江南的士绅联合起来对付朕,朕只能借他们人头来达成目的。”

王承恩不敢多问,跪地说道:“皇爷让奴婢选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要求吗?”

“有,”崇祯掰着手指头说道:“首先当地官员是你信得过的人,其次哪里要富庶,还有就是距离南京城不要太远,另外...当地有几个名声不太好的士绅。士绅的身份可以是离任的官员,可以是在南京任职官员的家属。”

崇祯说的很笼统,尤其是名声不太好这项要求,一般人很难知道。

好在王承恩一直在帮李若琏传话传达消息,对许多有劣迹的士绅有些了解。

他琢磨了一会,沉声提议道:“浙江嘉兴府既是鱼米之乡,也是丝绸之府,不知皇爷意下如何?”

“当地可有劣绅?”

“有!秀水县有一个曹府,是南京兵部右侍郎曹溶的府邸。据锦衣卫说,曹府仗着曹溶在朝为官的身份,不但不缴纳赋税,还

还仗势欺人强抢民田,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当地官员可靠吗?”

“可靠,是奴婢的一个宗亲。”

“那好,”崇祯眯起了眼睛,“让他在七月初的时候去曹府搜查银子,找到的银子全部没收充公!只要曹府的人敢反抗,全都就地正法。”

“皇爷,”王承恩有些担心:“要是找不到银子,或者他们不反抗呢?”

崇祯白了一眼王承恩:“银子必须有,他们也必须反抗!”

第1217章 崇祯的第一张底牌

五月二十八。

御史宋权和三法司成员抵达徐州。

当天下午,宋权就是以钦差大臣的名义向南京送去公文,要求魏国公徐文爵,抚宁侯朱国弼,诚意伯刘孔昭,忻城伯赵之龙以及安远侯柳祚昌前往徐州接受询问。

三天后的六月初一,徐文爵和朱国弼等人接到了公文。

徐文爵问:“去还是不去?”

刘孔昭回答:“可以去,但是有去无回。”

朱国弼沉着脸说道:“宋权不但是三法司的主审官,还是钦差大臣。他的命令等同于圣旨,如果不去就是抗旨。在座的诸位应该不需要我解释抗旨的下场吧?”

众人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抗旨又称忤逆圣旨,按《大明律》当斩。

他们本就犯了死罪,现在又加上一条忤逆圣旨的罪名。

两罪并罚恐怕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徐文爵没有耐心的站了起来:“去是死,不去也是死!到底该怎么办?”

刘孔昭也站了起来:“既然都不想死,那就只能反了!”

“好,一起反!”朱国弼同样站起身说道,“咱们去找东林党要调兵权。”

“呵呵,”刘孔昭冷哼一声:“东林党的承诺听听就算了,千万别当真!另外...造反这件事比想象中要难很多。咱们总不能把太子绑了,拿着他的太子印发号施令吧?那样即便最后能成功,也会被太子清算。”

“你的意思是?”

“逼反东林党,让他们胁迫太子。”

“具体怎么做?”

刘孔昭俯下身子低声说道:“两手准备!一方面联络郑芝龙,让他向南京东林党施压。另一方面...帮着京师的东林党,打压南京的东林党。”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我就不信南京这帮人沉得住气!”

......

众人散去后,立刻按照刘孔昭的计划付诸行动。

他们不敢明着抗旨,只能给宋权回信表示南京公务繁忙。

等他们安顿好手头公务后再起身奔赴徐州。

不管宋权信不信,他们都只能用这种办法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

刘孔昭又给郑芝龙写信,让他把东林党拉下水。

同时动用自己的关系,向内阁弹劾甚至诬陷南京的东林党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友军,谢三宾非常高兴。

他立刻将被弹劾的人整理成册,让司礼监转交给崇祯。

请这位大明皇帝定夺。

看着手里长长的名单,崇祯问王承恩:“这些都是被弹劾的人?”

“是,共有六十七人。”

崇祯问:“罪名都核实过了吗?”

“都察院正在核实,不过需要时间。长则半年,短则两三个月。”

“那就让都察院核实吧。”崇祯放下册子,继续翻看其他奏疏。

崇祯虽然不亲自处理朝政,但司礼监都会把处理过的奏疏誊抄一份放到乾清宫,崇祯可以随时查阅。

大致看了一遍后,崇祯收回目光打算闭目养神。

“皇爷,”王承恩双手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过来。

在看清托盘上是一份奏疏后,崇祯皱眉道:“朕不是说过了吗,朕不批阅奏疏,司礼监直接批红或者退回内阁。”

王承恩立刻下跪:“皇爷恕罪,司礼监本打算批红来着,可是奏疏的内容实在太重要,司礼监不敢私自做主。”

“重要?”崇祯有些不信,伸手拿过奏疏翻看起来。

看完里面的内容,崇祯觉得王承恩说的没错,这份奏疏确实很重要。

奏疏的内容是内阁拟定的辽东巡抚人选。

在平定辽东之后,朝廷内部便开始商议如何治理辽东。

例如如何向辽东迁徙百姓,推广洋芋和玉米的种植,赋税征收政策和减免措施等。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政策定下来,执行政策人选却成了难题。

治理地方和行军打仗完全是两码事。

考虑到辽东初定,而平辽大军早晚也会撤出辽东回归原籍。

那么新任辽东总督既要有治民之能,也要有治军之才。

也就是说,辽东需要一位文武双全的人。

大部分人都觉得吕大器最为合适。

可是蒙古草原发生了一件事:西土默特部首领,顺义王俄木布病亡。

按照规矩,俄木布的儿子博罗特应该承袭王位。

但是西土默特内部对博罗特本人并不是很认可。

好几个高层将领都表现出了不满的情绪。

这些高层将领看似是对博罗特不满,实则是对大明不满。

所以必须帮博罗特坐稳王位。

如此一来,熟悉蒙古草原的吕大器就不能调任了。

内阁只能推荐其他人。

可推荐了很多人,都被司礼监以不合适的原因驳回。

谢三宾只能不停地换人推荐。

他这次推荐的人选是大理寺卿凌义渠。

凌义渠字骏甫,天启五年进士。

历任礼科,户科,兵科给事中;福建右参政,湖广按察使,苏松兵备道,山东右布政使,南京光禄寺卿,以及京师大理寺卿。

有治理地方的经验,也有练兵的经历。

届时只需要和新任辽东总兵配合好,辽东很快就能安定下来。

崇祯放下奏疏,点头说道:“凌义渠可堪大用,司礼监批红吧。”

“嗯...”王承恩十分罕见地迟疑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