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嗯?”秦良玉皱起了眉。
众所周知没有仗打就没有功劳。
崇祯说等一段时间给秦家封爵,那么就意味着要打仗了。
现在刚刚平定辽东,短时间内应该无仗可打才对。
崇祯这是要打谁?
为了稳妥起见,秦良玉认真问道:“请问上差过段时间要打谁?”
锦衣卫同样认真回答道:“陛下没说,我们也不知道。”
“那陛下有没有什么特别交待的?”
“有,”锦衣卫点头道:“陛下让我等告诉您,到时候按照中旨行事即可。”
中旨?
秦良玉虽然不知道崇祯具体要干什么,但心里已经有了一种猜想。
她点头回应道:“请陛下放心,老身的人会按照旨意行事。”
锦衣卫随后对马万年嘱咐道:“今天的对话都是朝廷的秘密,一个字都不能往外说。”
等马万年点头答应后,锦衣卫从怀里拿出一张十万两的银票秦良玉手中:“这是陛下的一点心意,请勤国公收下。”
秦良玉本就不想收,待看清上面的数字后更加不想收了。
她连忙摆手道:“这也太多了,老身不能收。听闻国库亏空,不如把这些钱交到户部弥补亏空。”
“这是陛下的钱与国库无关。”
见秦良玉还要推辞,锦衣卫直接说道:“这是陛下赏赐,必须收下。”
秦良玉无奈,只能接过银票捧在手心里。
锦衣卫施礼告辞。
送走锦衣卫后秦翼明带着一帮人走了进来。
他开口问道:“姑姑,锦衣卫来此作甚?”
秦良玉没有回答问题,而是对着秦翼明说道:“翼明啊,陛下待咱们秦家不薄,以后一定要报效皇恩。”
秦翼明挠了挠后脑勺:“姑姑放心,我是您看着长大的,绝不会做出背负皇恩之事。”
又聊了一会,其他人陆续离开。
院子里只留下秦翼明一人。
秦良玉对他千叮咛万嘱咐,生怕他站错了队,做错了事。
秦翼明不停地点头,点到最后头昏脑涨,两眼昏花。
秦良玉还是不放心,又将秦佐明,秦祚明叫到跟前嘱咐。
二十多天的后七月十一,秦良玉无疾而终。
消息传到京师时,李邦华去世的消息刚送到京师不久。
崇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痛哭不止,直至昏厥。
醒来之后,崇祯强忍着悲痛给二人拟定谥号。
经过讨论,李邦华谥号文忠。
秦良玉谥号忠武。
崇祯钦赐御葬(国葬),入祀乡贤祠,名宦祠,记功牌坊一座。
第1191章 崇祯的病
历史上的明朝。
死后获得文忠谥号的文臣有曹鼐,杨廷和,张居正,叶向高,孙承宗等人。
曹鼐是明英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在跟随朱祁镇亲征时死于土木堡之变。
后面的几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臣。
给李邦华这个谥号,既不牵强也不夸张。
死后获得忠武谥号的武将有常遇春,刘荣,张玉,薛禄,郭登等人。
常遇春是开国名将。
刘荣,张玉和薛禄是靖难名将。
郭登是正统和景泰年的名将,亲身经历了土木堡之变。
秦良玉完全有资格和这些人平起平坐。
所以崇祯给了她忠武的谥号。
除了谥号外,其他的名誉如上柱国,光禄大夫,太师等等一样不少。
此后的几天,过于悲伤的崇祯开始减少上朝次数。
最开始每天都上早朝,然后隔一天上一次早朝。
隔两天一次早朝...
七月二十九。
朝臣齐聚大殿内,等待早朝。
脚步声响起,王承恩从里面走了出来宣布道:“陛下有旨,今日不上朝。”
“怎么又不上朝?”内阁首辅范景文开始发牢骚:“陛下已经六天没有早朝了。”
“是啊!”兵部尚书王家彦也跟着发牢骚:“陕西那边有军情,辽东的战事也有了新情况,这些事都需要陛下亲自定夺!”
“呵呵!”户部尚书谢谢三宾冷嘲热讽道:“就这点破事还叫事?”
“破事?”王家彦转过头,斜视着谢三宾:“你敢说这些事是破事?知道什么叫军国大事吗?凡是涉及到打仗的,没有小事,更不可能是破事。”
见谢三宾还是那般不屑,王家彦反讽道:“倒是你们户部,每天就知道钱,全都是一身的铜臭味。”
谢三宾白了他一眼:“嫌臭别跟户部要钱!”
“那不是户部的钱,那是陛下和朝廷的钱,你只不过是负责管着而已!”
“你也知道是我管着啊?知道的话就客气点。”
“你给我老实点,否则就不客气了。”
“怎么?你要动手?来啊!谁怕谁是孙子!”
眼看秩序即将失控,王承恩用力吼道:“肃静!”
刚安静下来,范景文便迫不及待地问道:“王公公,前几天的公文批红了吗?”
王承恩是司礼监秉笔太监。
他会在崇祯的授意下批复公文。
有了批红,等于有了旨意。
内阁才能按照流程把公文里的事继续向下推进。
崇祯已经六天没上朝了,内阁私下里求见也一概不见。
相应的公文更没有批复。
内阁非常急。
王承恩沉声说道:“诸位再等等吧。”
不等众人追问,王承恩便快步返了回去。
一众大臣站在原地大眼瞪小眼,很是无奈。
片刻后,他们纷纷围在司礼监掌印高时明身边,试图从他嘴里询问崇祯的情况。
“高公公,陛下为何连续六天不上朝?”
“是啊,到底怎么回事?”
“各部衙门都需要旨意才能处理公务,司礼监都是陛下的人,你们要及时提醒陛下!”
在众人的询问声中,高时明苦笑一声:“别问了,问也不知道。”
“怎么可能不知道?”
高时明两手一摊:“实话实说,我已经五天没有见到陛下了。”
“什么?”范景文顿时大惊:“五天没见陛下了?”
“对。”
“那...谁能见到陛下?”
“目前只有王承恩和乾清宫的太监们能见到陛下,其他人最近恐怕见不到陛下。”
范景文担心的问:“陛下...没事吧?”
高时明瞪着眼睛回答:“陛下当然没事,应该只是心情不好,不想见人罢了!”
“那公文的事...”
“只能催一催王承恩了,我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经过催促,当天下午王承恩将一摞批红的公文交到了内阁手中。
就在所有人以为此事会告一段落时,当天夜里却传出了崇祯生病的消息。
次日清晨,太医院门口围满了人。
明代京师太医院位于钦天监南面,礼部的东面。
为首的户部尚书谢三宾,他站在太医院的门口对着里面大喊:“张大人,都等着你呢,快出来吧!”
“是啊张大人,你再不出来我们可就进去了。我们要是一进去,里面的药材就都废了!”
太医院一把手的官职叫院使。
张院使为了保住药材,只能硬着头皮走了出来。
他刚一露面,众人就七嘴八舌的问:“听闻昨天半夜陛下急召御医进宫,请问是谁病了?”
张院使面露难色:“这是宫里的事,不便透露。”
众人继续追问。
可是张院使的嘴很硬,就是不说。
众人只能就此作罢。
人最擅长的事就是联想。
在朝臣眼里,崇祯大抵是病了。
至于为什么生病,朝臣们也猜测了出来。
平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崇祯肯定非常高兴。
其实不止崇祯,大明朝所有人都很高兴。
但紧接着就是李邦华和秦良玉去世的消息。
这对崇祯和大明来说绝对是一件悲事。
尤其是崇祯悲伤的样子,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黄帝内经》有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大喜大悲十分伤身。
贵为天子的崇祯先是经历了大喜,随后经历了大悲。
生病也就在所难免了。
于是京师开始流传出崇祯生病的传闻。
流言一经传出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