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77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王永吉站在高处往东南方向看了一眼,发现那里果然有大明国旗在晃动。

可是看了一会,旗帜不但没有前进的迹象,反而还后退了。

王永吉顿时心灰意冷。

他看了看身边,发现周围只有数百人。

大部分人都涌向缺口,与关宁军进行厮杀。

场面十分惨烈。

眼看缺口越来越大,防线越来越短,且援兵不至。

王永吉知道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了。

他扫视一圈后对着亲信们说道:“我王永吉身为平辽总督,既食君禄,当尽君事。”

“今吴三桂叛乱,我等当誓死杀敌,以报皇恩!”

“但实力悬殊,继续死战只会全军覆没。”

“军人固然应以战死沙场为荣,但建奴未灭,辽东未平,现在还不是战死沙场的时候。”

“所以,”王永吉指着一个亲信说道:“本督命你率领剩余兵马突围出去,为后续的平辽做准备。”

那个亲信一愣,问道:“大人您呢?”

王永吉催马后退半步,来到扛旗兵的身边拍了拍中军旗的旗杆:“本督要留在这里吸引吴三桂的注意。”

“这万万不可啊!”周围的亲信们顿时惊了,“您是平辽总督,不能留下来。”

“我们大人的兵,您不走我们更不能走。”

“是啊!大人您率兵突围就行,我们留下来。只要中军旗在这里,吴三桂就会杀向这里。”

听着众人的劝阻,王永吉淡淡一笑:“呵呵,不要劝了,本督早就下定了必死的决心。”

“我们也一样!既然来了这里,就没想活着回去!”亲信们挺着胸膛回答。

“这是命令!”王永吉收起笑容,冷着脸:“多活一个人,就能多杀几个建奴!”

“大人...”亲信们还想再说些什么。

“住口!”王永吉指着西南方向下令:“你带人冲出去与那里的明军汇合,这是军令!”

亲信们直接拒绝,并抽出武器护在王永吉身边。

王永吉无奈,只能听之任之。

此时吴三桂已经杀到了距离王永吉不足五十步的地方。

看着即将到来的胜利,吴三桂奋力挥舞武器,狞笑着发起了猛烈的冲锋。

战场西侧,李定国去而复返。

当时他正纠结是救王永吉还是李宪忠,结果接到了黄得功的命令。

黄得功命刘肇基,巴克勇等人北上支援李宪忠。

同时命李定国率领骑兵暂时后退,保护黄得功的步兵进入战场。

步兵移动会露出破绽,只有在骑兵的掩护下才能在战场上大范围行军。

看着远处摇摇欲坠的中军大旗,黄得功挥手下令:“杀!”

轰!

号炮声中,明军对着吴三桂的侧翼发起了冲锋。

李定国率先出动。

他先是使用轮射战术吸引侧翼关宁军步兵的注意力。

等黄得功步兵杀过来的时候,他没有率兵后退,而是继续袭扰侧翼的关宁军。

面对明军步骑的合击。

侧翼的关宁军表现的非常顽强,愣是扛住了数次进攻。

就在他们洋洋得意的时候,远处传来数声炮响。

轰!

轰轰!

黄得功布置在两翼的炮兵终于抵达位置,并搭建阵地发射出了炮弹。

大个实心弹离开炮口,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抛物线,落入关宁军的军阵。

第1140章 炮弹之下,众生平等

炮弹之下,众生平等。

精锐部队也好,老弱病残也罢。

无论穿没穿甲胄,都不影响被炮弹打死。

战力强悍的关宁军前一刻还守住阵地,将黄得功击退。

后一刻便遭到了炮击。

炮弹洞穿关宁军士兵的身体,血雾弥漫。

看着同伴还没来得及惨叫便倒了下去,关宁军士兵顿时陷入了崩溃之中。

他们不怕和对手拼刀子,也不怕被对手杀死。

但是对这种死亡方式尤为恐惧。

数十门火炮射出的炮弹直接将关宁军的防线砸穿。

炮声过后关宁军阵地先是安静了一会,随后便陷入了混乱之中。

有人想搭救同伴,有人想寻找掩体,还有人打算趁乱逃跑。

黄得功见状挥手下令:“进攻!”

明军迈着整齐的步伐,再次杀了上去。

关宁军一触即溃,防线也随之失守。

李定国一马当先,率领骑兵在后面追杀。

侧翼溃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吴三桂的耳朵里,“报!明军炮击我军右翼,右翼发生溃败!”

吴三桂有些惊慌,但不是很惊慌。

他说道:“危喇亥和克什图不是还在右翼吗?让他们拖住明军,给咱们争取时间。”

探马脸色闪烁:“危喇亥和克什图将军好像...投降了。”

“什么?”吴三桂以为自己问错了,重复问道:“老子说的不是巴克勇,是危喇亥和克什图!”

探马沉声回答:“末将看见他们二人进入战场后撕掉了手臂上的白布,扔掉了关宁军的旗帜,只保留了大明国旗!”

“啊!”吴三桂顿足捶胸:“蒙古人果然靠不住!”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巴克勇,危喇亥以及克什图都是蒙古人。

崇祯十四年祖大寿被围困锦州时,最先有反叛之意的也是城中的蒙古兵。

时过境迁,他也经历了同样的事。

“大人,”胡心水再次提议:“我军右翼已经溃败,请大人立刻撤退。”

“不可能!”吴三桂断然拒绝,他指着近在咫尺的王永吉说道:“王永吉就在眼前,拿下他不但能让此次兵变具有合理性,还能作为投降建奴的投名状。”

(投名状一词最早出现在小说《水浒传》里。)

“那右翼...怎么办?”胡心水担忧道。

吴三桂看了看身边。

现在他身边有两个蒙古将领,三个汉人将领。

蒙古将领分别是哈谕,朱克什土。

汉人将领除了胡心水外,还有祖泽溥和王屏藩。

首先排除蒙古人。

巴克勇,危喇亥与克什图的表现已经让吴三桂对蒙古人失去了信心。

与其把他们派出去,不如留在身边。

其次不能调动胡心水。

他不但是自己的心腹,还是自己的谋士。

一旦将他调走,自己遇到麻烦后将没人帮忙出谋划策。

也不能调动祖泽溥。

他是祖大寿的儿子,随时都有可能背叛他,投降明军。

那么能调动的只有王屏藩。

“王屏藩!”

“末将在。”

“你率本部兵马拖住黄得功的步伐,”吴三桂想了想,补充道:“如果抗不住,不要恋战立刻后退。”

“末将领命。”王屏藩带着人杀向右翼。

看着王屏藩离去的背影,吴三桂心中泛起了嘀咕:王屏藩会不会像巴克勇一样背叛自己?

想了一会,他不敢继续往下想,只能抬起头看向战场。

此时关宁军已经杀到了王永吉附近。

身为主帅,王永吉既没有投降,也没有逃跑。

而是拿起武器开始杀敌。

眼看身边的人越来越少,王永吉振臂高呼:“明军威武!”

“明军威武!”周围的亲信们发出同样的吼声。

他们背靠背聚在一起,和关宁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人在面对死亡时,会爆发出超出常人的力量和坚强意志。

他们凭借这份力量和意志,愣是抗住了数倍关宁军的围攻。

眼看久攻不下,吴三桂有些欲哭无泪:“多尔衮啊多尔衮,你的援军怎么还不来?”

多尔衮此时正在和李宪忠,刘肇基厮杀。

多尔衮总兵力是李,刘二人的两倍。

他本以为能够依靠兵力上的优势击败他们,然后挥师向南,支援吴三桂。

但问题是...

抚顺东面的地形介于平原和山地之间。

有的地方地形开阔,骑兵可以在正面铺开。

有的地方地形狭窄,只能将骑兵列为纵阵前进。

受困于地形因素,多尔衮无法将兵力从正面全部展开,兵力上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

“报!”探马来到多尔衮身边双手抱拳:“吴三桂右翼遭到黄得功和李定国的偷袭,再次请求王爷派兵增援。”

多尔衮看了眼战场。

此时双方骑兵正在战场上厮杀,一时间难分伯仲。

见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李宪忠和刘肇基,多尔衮下令道:“命满达海率领一万精兵前去支援吴三桂。”

隆隆的马蹄声中,满达海带着兵马杀向黄得功和李定国。

此时李定国正在追击吴三桂右翼的溃兵。

黄得功率领步兵在远远的跟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