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他怎么敢的啊?
众人一番对视后,最后将目光落到崇祯身上。
崇祯一脸平静的坐在龙椅上,开始回忆历史。
蓟州兵变...
这是史书都不愿记载的事件,自此之后明军开始日落西山。
蓟州兵变对于大明的影响十分深远!
第一次蓟州兵变是万历二十三年,明史记载两千多戚家军不满粮饷,兵变被杀。第二次是己巳之变时,驻守在蓟密永防线的十万大军成建制投降建奴。
第一次兵变并非戚家军不满粮饷,实际是朝廷内部斗争的延续。
万历二十年,时任戚家军主帅吴惟忠领兵奉命入朝抗倭。围攻平壤时朝廷承诺第一个攻上平壤城头的赏银五千两,朝鲜史册以及明史皆记载。
但首先登城的戚家军既没有领到赏银,还被欠饷。戚家军讨薪未成,被王保诱杀,冠以“兵变”的罪名。紧接着吴惟忠被罢黜,戚家军被遣返原籍。
戚家军真的兵变了吗?
当然没有!
究其根本是党争带来的恶果。
戚继光由于受到万历和张居正的信任,加之戚家军百战百胜,所以戚家军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明军的楷模军队。这引起了其他军队,尤其是辽东兵的不满。
张居正倒台后,依附于张居正的戚继光也遭到清算。万历年间的党争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底线,作为张居正的人,戚继光不管能力如何,都要被清算出去。而戚继光一手锻造出的南兵,也背着同样的命运。
于是...戚家军被迫落幕。
以严明的军纪、百战百胜的战绩闻名的戚家军惨遭友军屠杀,寒了多少人的心!
至于第二次蓟州兵变是朝廷缺钱,崇祯力主裁汰蓟州、密云、永镇新军(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是崇祯自掘坟墓的经典操作之一),部分被汰兵阴谋作乱,在八旗兵犯蓟之际乘机投敌。
李邦华把这两件事都归于人祸,可见他胆子是多么大。
“陛下,内阁首辅李邦华在朝堂上胡言乱语影射陛下,应该治他的罪!”见崇祯沉默不语,刑部左侍郎张忻第一时间跳了出来。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张忻为官多年的经验!
就算打不倒李邦华,也要在皇上心中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
第114章 李邦华的反击
张忻弹劾李邦华?
崇祯差点笑出猪叫声!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
他将李邦华推到首辅的位置上可不仅仅是为了推行政令,最主要的原因是用他镇压朝堂。
这位三朝元老,不..严格来说是四朝元老在朝中的影响力超乎想象。由于明光宗朱常洛短命,所以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他的存在。
果不其然,不等崇祯发话,张忻就迎来了李邦华的反击。
他沉声说道:“张侍郎此言何意?本官何时影射过皇上?”
张忻忿忿不平道:“蓟州有过两次兵变,第一次在万历二十三年,时间久远就不提了。最近一次是在我朝二年,当时裁撤新军是陛下同意的事,你不是影射陛下还能影射谁?”
李邦华冷漠的盯着张忻,反问道:“我朝元年七月十四日,袁崇焕在《平台奏对》中表示新饷缺额一百二十万两,他袁崇焕能节约六十万两,户部再筹六十万两就够了!袁崇焕又说,应该淘汰无用之兵,查明虚额。此事交给时任辽东巡抚毕自肃和蓟州巡抚王应豸负责。只要这两个巡抚得到陛下和袁崇焕的支持,裁军就会顺利进行,半个月就能完成。”
(这里的新饷指新兵军饷,新兵和旧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旧。
蓟镇旧兵是一支担任防守的部队,又称守军。主要任务之一是在长城沿线提供预警,也可以说是放哨兵。
蓟镇新兵属于“实用于辽者”的部队,虽然驻扎在蓟镇地区,却并不承担防御任务。他们本质是关宁军的预备役,属于战兵(野战部队),待遇比守军高!而且是袁崇焕才有权调动的预备役。)
“当时陛下在题本中回复:蓟密水津及恒山等处新兵应否宜裁、关门马匹应否宜减,还着督师袁崇焕及督抚衙门酌妥具奏。”
“他袁崇焕才是裁军的始作俑者,陛下也是受到了蛊惑!”
“本官那句人祸明明说的是袁崇焕,你说本官影射陛下,证据何在?”
此言一出,张忻直接傻眼。
他万万没想到李邦华年纪这么大了,竟然还能记住袁崇焕的题本内容!
这他妈哪儿说理去?
见张忻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吏部尚书邱瑜站了出来:“张侍郎,李阁老为国操劳乃至病倒,你不帮李阁老做事也就罢了,反而倒打一耙污蔑阁老,该当何罪?”
工部尚书兼礼部尚书范景文站出来说道:“陛下,内阁首辅李大人为国尽心尽力,乃国之栋梁!刑部左侍郎张忻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诬陷忠良,其心可诛!”
“臣请陛下治他的罪!”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有两位内阁重臣带头,朝堂上一众复读机开始了表演。
尤其是都察院。
御史施邦曜第一个站了出来,李邦华刚从都察院左都御史升任内阁首辅!
老领导遇到了困难,此时不帮什么时候帮?
况且他与李邦华私交甚好,更应该帮忙。
右都御史房可壮本来与张忻交好,但是看到张忻被群臣围攻后,不由自主的选择了向李邦华站队。
一时间,朝堂上都是声讨张忻的声音。
张忻本人已经快被吓尿了。看書菈
他怎么也没想到,李邦华在朝堂上竟然有这么大的势力!
早知道就不弹劾了。
就算想弹劾,也该让都察院的人弹劾。毕竟御史可以随意弹劾他人而不获罪!
“张忻...你可知罪?”等群臣群情激愤过后,崇祯慢悠悠的问。
张忻此刻脑子一片空白。
他有罪吗?
理论上来说,有,但不是重罪。
毕竟在当时的情景下,很难不被李邦华的话绕进去。
如果有人求情,这件事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怀就坏在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求情的!
张忻跪在地上低着头,不敢说话。
“这件事稍后再议吧,当务之急是蓟州驻军和招募新兵的事。”崇祯扫视众臣后,将话题重新拉了回来。
“臣以为可行!”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刘文耀开口了。
作为一个武将,在他的眼里如果想守卫京师的话。蓟州是最好的驻军地点,没有之一。
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否则当初朝廷也不会把这里选做九边重镇之一!
其余武将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见众人意见一致,崇祯排版决定:“就按照李阁老的意思办!现在流贼退守宣府,居庸关门户大开。朕的意思是继续让定西伯去守居庸关,至于蓟州总兵的缺,你们觉得谁比较合适?”
崇祯刚提出这个问题,众人齐刷刷看向王永吉。
王永吉本是蓟辽总督,虽然现在辽没了,但是蓟还有,最适合担任蓟州总兵的人就是他。
不过...总督的权利比总兵大,王永吉勤王有功,不可能由总督降为总兵。最佳方案是继续让他当总督,兼着总兵的差。
崇祯看了李邦华一眼,没说话。
李邦华当然知道崇祯的想法,也没说话。
其余众人见皇上和内阁首辅都不说话,瞬间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纷纷将目光从王永吉身上挪开,看向其他方向。
吴三桂拥兵自重在朝中早不是什么秘密,王永吉这位蓟辽总督表面上是管理蓟州辽东事务,实际却是用他牵制吴三桂。
无论牵制的效果如何,都必须让王永吉留在吴三桂身边。
吏部尚书邱瑜想了一会,试探性的说道:“陛下,臣以为昌平总兵李守鑅(heng二声),或者通州总兵王鳌永可以胜任。昌平和通州之兵早已调往京师,他二人手下已无兵可用,不如调任蓟州,担任总兵一职。”
“吴三桂和关宁军已退守山海关,山海关总兵高第麾下现有一万兵马,让他镇守蓟州最为合适!”
“其他人还有荐举的吗?”
众人同时沉默。
无论是山海关还是蓟州,对朝廷来说都非常重要,总兵的人选马虎不得。
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第115章 联贼制夷
“那就让李守鑅调任蓟州总兵吧,同时将山海关一万守军调到蓟州,至于高第...容朕想想。”
在李守鑅,王鳌永和高第之间,他选择了李守鑅。
这三人之中,也就李守鑅还算忠诚。历史上李自成进攻北京时他担任昌平总兵,由于手底下没多少人,战败自刎。
王鳌永是贰臣传里的“大人物”,投降之后成了满清的死忠。不过他的下场很让人解气,在青州时被假意投降的李自成部下赵应元斩杀。
高第更不用说了,正史上他和吴三桂一起放八旗兵入关。由于吴三桂的名气太大,所以高第这个名字并不为后人所知。
崇祯已经把山海关交给了吴三桂,如果再把蓟州交给高第,就只能用头铁来形容他了。
一番商议后,人员调整的事很快定了下来。
李守鑅担任蓟州总兵,高第继续任山海关总兵,王永吉和吴三桂官任原职,但驻地由宁远改成了山海关。
没办法,辽虽然丢了,但收复的心还是要有的。
“陛下,流贼既已退兵,不如下圣旨让各地勤王大军原路返回,继续剿灭流贼!”兵科给事中曾应麟提议道。
这个提议得到了朝堂上大部分官员的支持。
毕竟黄得功,左良玉,高杰等人的正在追剿流贼,现在京师之围已被解除,正好让他们继续剿贼。
崇祯先是点点头,随后轻轻摇头。
“不知陛下有何顾虑?”李邦华开口问道。
“建奴!”
“建奴?”李邦华眯着眼想了想,“难道陛下认为建奴会在近期入关劫掠?”
“不...不是近期。如果朕预料不错的话,距离建奴入关还有两个月。”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都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的看着崇祯。
在他们看来,建奴要么趁流贼刚刚退兵,朝廷百废待兴时入关;要么再等等,等他们在辽东安顿好军民,站稳脚跟后入关。
皇帝口中的两个月是从何而来?
看着满朝文武不相信的目光,崇祯反问道:“李阁老你说说,建奴为何屡次入关?”
李邦华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回陛下,原因有三!”
“一是趁机劫掠百姓,解决辽东人口不足,土地无人种植的问题。”
“二是劫掠物资,金银,然后通过边关贸易换取所需要的东西。”
“三是摸清我军虚实,趁机消灭我军有生力量。”
崇祯点头,“李阁老说的不错,建奴入关劫掠主要抢两样东西,第一是抢人;第二个是抢物资。物资包括金银,铁器,棉麻还有粮食。”
“现在是三月底,距离五月中下旬满打满算也只有两个月了。知道五月中下旬是什么日子吗?”
顺天巡抚王庭梅先是一惊,随后开口说道:“夏收!”
崇祯点头,眉头紧锁。
北方是两年三熟,每年夏天种植粟、黍、稷、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秋收后种植小麦。
只有经过冬天的低温诱导,开春后才能继续生长,等到农历四五月份进行收割。
越靠北的地方,收割时间越晚。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