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8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户部尚书谢三宾暂时没有没有表态,

他已经被崇祯搞得乱了阵脚。

祖大寿进京时,崇祯好像要赦免祖大寿。

祖大寿进宫后,崇祯又好像要处死祖大寿。

前后互相矛盾,他不知如何应对。

祖大寿是死是活对朝堂的局势有影响吗?

几乎没有。

对辽东战事有影响吗?

有。

但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打倒范景文!

只有这样,他才能取而代之。

所以他只能和范景文搞对立。

思考再三后,谢三宾悠悠说道:“祖大寿犯有数条不赦的重罪,臣以为应该将祖大寿处以极刑。”

他表态后,其他阁臣依次表态。

司礼监也跟着表态。

有人支持范景文。

有人支持谢三宾。

到最后,选择权又回到了崇祯这里。

崇祯还是没有下决定,而是拖了一天在把这个问题放到朝会上讨论。

这么做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确实没想好该怎么处置祖大寿,想听听其他人的建议。

二是想通过这件事看看大臣们的站队情况。

党争的表现就是站队情况严重。

他好不容易把朝堂上党争的火焰扑灭,不能再让党争死灰复燃。

见站队情况不严重,崇祯也松了口气。

他站起身对所有人说道:“祖大寿有功也有过,但功过难相抵。朕决定将其削职为民,以正国法。”

“皇上圣明!”

在大臣们的奉承声中,朝会结束。

崇祯回到乾清宫,再次召见了祖大寿。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只有他们君臣二人。

此时祖大寿已经得知了处理结果,感恩戴德的向崇祯下跪道谢。

崇祯来到祖大寿面前,低声询问:“知道朕为何要把你换回来吗?”

“草民不知。”祖大寿回答。

“你知道,只是不敢说。”崇祯笑了笑。

祖大寿微微一怔,低下了头。

他十分知道崇祯把他换回来的目的。

无非是分化关宁军,削弱吴三桂。

可是他能这么做吗?

如果他真的这么做了,关宁军和吴三桂倒下的同时,他也失去了作用。

可要是不这么做,崇祯会让他失去性命。

很矛盾。

思索间,崇祯再次说道:“朕知道你在想什么。”

“臣...”

“不用说出来!”祖大寿刚要解释,被崇祯出声打断,“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无论祖大寿想什么,崇祯都不会怪罪他。

毕竟...任何人在面对抉择时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

祖大寿两次投降建奴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既想要名声,又不想丢掉性命。

所以选择了假意投降,然后想办法回来继续给朝廷效力。

“你是辽东宁远人,对吧?”崇祯问。

“回陛下,草民是宁远人。”

“平辽大军已经收复了宁远,现在你已经成了平民,是时候告老还乡了。”崇祯伸手拍了拍祖大寿的肩膀。

祖大寿想起了被换回之前,多尔衮嘱咐他不要再踏足辽东一步,否则祖泽润就有危险。

这件事只有他自己知道,没跟任何人说。

崇祯让他告老还乡显然是有任务交给他。

他根本没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问:“陛下想让草民做什么?”

崇祯摇头:“什么都不用做。”

崇祯越是这么说,祖大寿心里越是发慌。

他跪地施礼:“草民虽然年事已高,但心系朝廷,请陛下成全!”

崇祯笑着说道:“你告老还乡之后记得多写信。”

第1019章 走私问题

崇祯让祖大寿多写信。

写什么,写给谁,都没有明说。

但祖大寿却心知肚明。

当然写给那些关宁军的老部下,与拉拉家常叙叙旧。

仅此而已。

他现在的身份是平民,只能写这些。

至于作用,祖大寿也清楚。

崇祯早晚有一天会收拾吴三桂和关宁军。

如果吴三桂选择反抗,大明会陷入内战之中。

到时候他有且只有一个选项,那就是站在朝廷这边。

因为他是一个既想要名声,又不想丢掉性命的人。

站在吴三桂那边一定会丢掉名声,性命也有可能不保。

但若是站在朝廷这边。

他不但能保全名声,性命也有保证。

这是最佳选择。

“草民遵旨!”祖大寿朝着崇祯跪地施礼,起身离开乾清宫。

走出宫门后许久,他才停下脚步仰望天空,自言自语道:“呼...没想到竟然能全身而退!”

感慨之后他不敢在京师久留,立刻启程前往宁远。

乾清宫内的崇祯则在思考另一件事。

他在想...如何解决走私问题。

解决的越早,辽东战事结束的越早。

能走私的地方只有两个。

一个辽南,一个是朝鲜。

朝鲜那边距离太远,短时间内还无法顾及。

能解决的只有辽南。

思来想去,他决定出动水师海上登陆。

......

辽东。

辽河下游的明军营地里,蓟辽总督王永吉正在听各部发来的塘报。

“义州塘报,”一个传令官拿着信函说道:“正在太平堡一带互市的喀尔喀蒙古说他们遭到了大明官军的偷袭,向义州边军提出严重交涉。”

“他们有证据吗?”王永吉问。

“没有。”

“那就不用管他们,”王永吉嘲笑道:“没有证据还敢这么说,简直要笑死本督。就算有证据也不必理会,不服就打一仗,在那狺狺狂吠只会自取其辱。”

“是,末将这就给义州回信。另外据义州边军说,喀尔喀蒙古已经停止了互市,正准备返回漠北。”

王永吉想了想,皱着眉问:“广宁那边什么情况?”

传令官回答:“广宁北面的蒙古诸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他们不信任彼此,甚至互相攻击。大的部落开始侵占小部落的地盘,而小部落只能被迫离开驻牧地向其他地方迁徙。”

“好啊,乱了好啊!”王永吉终于露出了一丝笑意。

他本想在交换结束之后迅速渡过辽河,攻取海州。

没想到数次搭建浮桥均被建奴破坏。

为此他不得不调集水师前来搭桥。

现在北面的蒙古人已经乱了套,他正好可以把李定国调回来参与海州的战事。

就在王永吉打算下令时,忽然有两个士兵一前一后走进军帐。

第一个士兵单膝下跪:“启禀总督大人,京师传来消息,陛下已将祖大寿削职为民。”

“嗯?”王永吉等了一会后诧异地问道:“没了?”

“没了!”士兵回答。

“这...这是好事啊!”王永吉脸上笑容又多了一分。

祖大寿进京时,吴三桂和关宁军就表现出了抗拒的情绪。

不是抵抗军令,而是消极作战。

一开始他没看出来。

等他们搭建的浮桥连续三次被建奴破坏后,王永吉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这也是他不得不调集水师前来搭建浮桥的原因。

“祖大寿现在人在何处?”

“正在从京师回宁远的路上,说是回乡养老。”

“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吴三桂。”

“遵命。”

第一个士兵刚起身,第二个士兵便说道:“总督大人,辽河对岸的建奴似乎正在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