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3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期待遇到奇迹,贺锦还活着的奇迹。

可残酷的战场没有奇迹,有的只是冰冷的尸体和血淋淋的现实。

贺锦死了,战死沙场。

高一功愣了很久才接受了这个现实。

身为军人,他像贺锦一样早就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天来的竟如此突然。

“来人,把贺指挥使的尸首运回营中。”高一功深吸一口气道。

“是,”附近的士兵迅速围上来,开始搬运尸体。

他带来的援军一边在远处警戒,一边搭救落水但尚未淹死的明军。

高一功则在战场上寻找贺锦的战马,打算帮他完成马革裹尸的心愿。

在古代。

马革裹尸是一种殉葬礼仪,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之后逐渐消失。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除了有战死沙场的决心外,还有另外两层含义。

一个是希望死者在来世还有一匹坐骑,陪着他出行或者征战沙场。

另一层含义是尊贵。

当时普通人根本养不起马,所以马革裹尸象征着死者身份尊贵。

这种制度之所以消失,是因为经济在发展。

这种殉葬礼仪对将领来说太寒酸,而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又太奢侈。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高一功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贺锦的战马,找到最后情绪崩溃,坐在地上不停流泪。

许久之后,打扫完战场的他带着低落的情绪返回中军。

中军帐内的王永吉早就得知了消息。

他先是沉默了一会,然后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以示悲伤。

他是平辽总督,掌管三军生死。

悲伤和喜悦带来的心情波动只会影他的用兵计划,对战事没有任何益处。

所以...他不能悲伤太久。

天刚擦黑,传令官送来了损失数据。

“报,贺锦所部原有三千四百八十七人,此战阵亡失踪两千五百余人,剩下的也大都有伤,需要时间休养。”

“八旗兵是如何冲散贺锦军阵的?”王永吉皱着眉问。

贺锦虽然是流贼出身,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练兵统兵之法。但他是战场上的老将,临阵经验十分丰富。

排兵布阵不一定有亮眼的地方,但也不会露出太大破绽。

贺锦败的很蹊跷。

“伤兵败将们说建奴骑兵从远处疾驰而来,先是在军阵正面放了一轮箭矢,然后绕到军阵左后方开始冲阵。左后方的士兵大多没有披甲,军阵因此被突破。”

“左后方?”王永吉问。

“是,贺锦把大部分没有甲胄的士兵都放到了左后方。那里与中军距离较近,且地形起伏不定不利于骑兵行军。”

“这就更怪了,建奴是如何在第一时间知道贺锦的破绽的?”王永吉很是费解。

不过他并未多想,毕竟眼前还有更重要的事。

此战贺锦不但战死,他所部兵马也丧失了继续战斗的能力。

所以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调派兵马,继续攻取广宁。

但是在此之前...他要平息平辽大军内部的矛盾。

因为贺锦的死必定会在平辽大军内部掀起波澜。

如果处理不好,会让平辽大军内部的矛盾加剧。

天刚入夜,各部将领齐聚中军帐内。

高一功率先对吴三桂发难:“你身为先锋,挡不住建奴的骑兵也就算了。那么多人长途奔袭右翼,你竟然没有支援!贺锦的死,你脱不了干系。”

吴三桂心中平静,脸上却十分悲伤的说道:“此事与我无关。我的兵马被困在一片狭长地带,那里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根本来不及支援。”

“如果不信,可以问总督大人或者其他人。”吴三桂补充。

高一功看向王永吉,发现对方点了下头。

王永吉没必要袒护吴三桂,因为这是事实。

高一功顿时语塞。

其实在支援贺锦前,他也在中军之内。

所以吴三桂那边的情况也多少有些了解。

高一功不死心,琢磨片刻后继续质问:“主力来不及支援,消息总来得及送吧?你的探马在干什么?但凡早点把消息送到中军,贺锦也不会战死!”

“我的探马只对我负责!而且各部互相传递消息需要经过中军,否则无法分辨消息真伪。”吴三桂沉着脸,“贺锦所部在右翼边缘驻守,他理应派出探马查探方圆数里的情况。”

“今天被建奴骑兵长途奔袭,显然是他自己的探马出了问题,与我何干?”

“你胡说,”高一功大怒,“明明是你的责任,现在又反咬一口怪到贺锦身上。”

吴三桂脸上写满了无奈:“高一功,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贺锦战死战场,大家心里都不舒服,但这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你把罪名胡乱加到我的头上也无法让贺锦死而复生。”

“哦,我知道了。”高一功咬牙切齿,“反正贺锦已经死了,你怎么说都行,毕竟死无对证!”

啪!

吴三桂猛拍桌子站了起来:“高一功,你这个流贼降将凭什么别血口喷人?谁也不想贺锦死,但是他已经死了,与其在这里和我斗嘴,不如自己领兵去找建奴给他报仇。”

吴三桂其他的话倒还没什么,但是一句流贼降将直接让半数以上的将领同时站了起来。

中军的高一功,右翼的马世耀,刘体纯,李过和李来亨都是流贼出身,后来归顺了朝廷。

相较于那些将门世家或者武举人出身的将领,他们多多少少会有些自卑。

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不会放到明面上说,更不会作为攻击别人的借口。

现在吴三桂把这种事摆到明面上说出来,是对他们自尊心的攻击。

高一功指着吴三桂的鼻子:“流贼怎么了?良禽择木而栖自古有之,你要是看不过去可以明着说出来,没必要玩阴的。”

“老子什么时候玩阴的了?你最好把话说清楚!”吴三桂撸胳膊挽袖子就要和高一功动手。

第944章 李定国进京

“住手!”平辽总督王永吉沉着脸喊道:“大敌当前,岂容尔等在此胡闹?如果传到朝廷和陛下的耳朵里,在座的诸位恐怕都会受到严惩。”

吴三桂和高一功互相瞪了一眼,分别坐了回去。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落座。

“诸位,”王永吉叹道:“本督对贺指挥使战死沙场十分难过,可战场是生死场,没有时间让我们缅怀袍泽。当务之急是稳住局势,想办法拿下广宁给贺指挥使报仇,给朝廷一个交代。你们说,对不对?”

王永吉并不打算深查贺锦战败的原因。

首先事实清楚,有伤兵败将的供述。

其次就算查也查不出来什么。

与其在这上面浪费精力,不如早点把注意力放到战事上。

“对,总督大人说的对。”

“同意。”

高一功还想说什么,但现场的气氛已经不允许他继续之前的话题,只能敷衍道:“我也没有意见。”

见众人表态。王永吉长舒一口气:“既然如此,那就按照规矩来。先把贺指挥使的尸首就地安葬,然后本督连夜派人把消息送往京师告知朝廷。另外还要调派兵马来前线,继续攻取广宁。”

“愿听总督大人调遣!”众将齐声再次附和道。

“那好,给高第传令。命他率五千兵马出大凌河堡,驰援前线。”

四月初五,得到消息的高第开始集结兵马离开大凌河堡。

他行军速度非常快,一天时间就与王永吉的主力汇合。

来到前线后王永吉将他安排在右翼边缘,贺锦之前的位置。

在高地抵达前线的时候,李定国和麾下兵马抵达了通州。

通州巡抚早就安排军民在城外搭了帐篷,煮了粥,并给战马准备了豆粕和草束。

之所以这么积极,主要是这些费用都可以向兵部报销。

众所周知报销是赚取外快的绝佳机会。

朝廷的条文虽然给行军的士兵,战马都设定了每日食用粮草的上限。

但执行起来的时候很少按照这个标准来,尤其是精锐部队,基本都是以吃饱了为准。

对地方来说,反正已经超标了不如在报销的时候多报一点,补贴衙门。

兵部就算知道也不会多说什么。

毕竟只有让士兵吃饱了饭,才能让他们给朝廷卖命。

晌午时分,李定国亲率一万骑兵来到通州城外。

通州巡抚早就在城外等候,一番寒暄之后通州巡抚拿出一张纸并说道:“李总兵,今天午饭耗米一万三千斤,柴火什么的就不用算了,都是城中军民自己从家里拿来的。”

“另外还有战马的饲料,其中米、豆一万五千斗,四千五百束草。”

“如果没问题的话,就麻烦在这里署名,盖印。”

明代一匹战马的饲料标准是每日料三升、草一束。李定国麾下的一万骑兵有五千人是新招募的,他们每人只有一匹马。

剩下的五千精锐可以做到每人双马。

每人三匹马是终极目标,受限于朝廷的财力,短时间内无法达成。

李定国将人快速清点了一些,确定真实数量与对方提供的数字相差不大后署名盖章。

通州巡抚小心翼翼地收好证明,准备事后向兵部报销。

“李总兵如果不嫌弃就请跟我去往城中,我在城中备了一桌酒席。”通州巡抚盛情相邀。

“不必了,行军要紧,在城外吃碗粥就行。”李定国婉拒。

辽东战事如此紧张,他可不敢在行军途中喝酒。

否则一旦消息泄露出去,弹劾他的题本会像雪片一样飞往皇帝的龙书案。

通州巡抚刚要再劝,远处奔来数骑。

看着他们身上鲜艳的服饰,通州巡抚立刻变了脸色,“是锦衣卫。”

说话间,四个身穿常服的锦衣卫来到李定国面前问道:“是湖广团练总兵李定国李大人吗?”

“是我,”李定国淡淡回答。

“麻烦跟我们走一趟,陛下要见你。”

“见我?”李定国怔了怔,随后释然。

召降他的过程漫长而又复杂。

大明皇帝作为召降的总指挥,肯定对他十分认可,见一面也是理所应当。

更何况他是大明朝的臣子,也十分好奇大明皇帝到底是什么模样。

“几位上差稍等,我安排一下。”

李定国让高文贵吃完饭后按照原计划的速度赶往辽东。

他自己和几十个亲兵每人都留了三五匹马,准备离京后追赶大部队。

安顿好之后,李定国饭都没吃就跟着锦衣卫匆匆赶往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