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28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有李成栋和李本深驻守在义州防御,蒙古人想要绕过义州进攻他的背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且李定国也在赶往辽东的路上。

蒙古人即便能突破义州防线,也会遇到赶来的李定国。

有了双层保障后,王永吉兵发广宁卫。

广宁卫地处辽河平原的西面,这里的地形有一个特点:河流众多!

除了大凌河和小凌河外,还有一条辽河。

河流看似不多。

但...辽河还有支流。

它的支流有西沙河,东沙河外,和绕阳河。

而这三条河流又有自己的支流。

(西沙河在明代叫板桥河,东沙河叫小沙河,绕阳河叫珠子河,辽河古今同名。)

河流示意图

平辽大军先是渡过大凌河,然后兵临西沙河西岸。

北方河流有一个特点,春天会出现汛期,又称桃花汛。

每年的三四月,?由于气温升高导致河流上游的冰雪融化,?再加上春季降雨增多,?河流水位也随之上涨。

王永吉非常倒霉的遇到了春汛。

看着湍急的河水,王永吉有种不祥的预感。

开春之后的战事接连遇到麻烦。

首先是义州之战,李性忠虽然兵不血刃拿下义州,但兵力被牵制住。

好不容易等来了援军,又遇到了春汛。

不过事情发展到现在他已经没了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

“渡河!”王永吉收回自己纷飞的思绪,下令渡河。

万余明军铺设浮桥冲到对岸,踏上了进攻广宁卫的道路。

......

四月初一,明军出兵的消息传到了广宁卫。

在得到消息前,济尔哈朗正在和博洛密谋走私的事。

“王爷,”博洛对着济尔哈朗低声说道:末将已经派人和吴三桂取得联络了。”

“他什么态度?”

“哎...”博洛叹了口气,回答道:“他没有同意。”

“原话怎么说的?你复述给本王听听。”济尔哈朗有些急切。

“末将的人见到吴三桂后表示愿意以三倍价格从他这里购买粮草武器和甲胄。”

“吴三桂的原话是本官不同意,你回去吧。”博洛说道。

“也就是说吴三桂只是表态不同意,而没有拒绝?”济尔哈朗问。

博洛分别琢磨了吴三桂的话和济尔哈朗的话后说道:“王爷这么理解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可以这么理解,”济尔哈朗胸有成竹,“天底下没人不喜欢钱,他吴三桂更不例外。只要咱们出价合理,就没有他不卖的东西。”

“那请问王爷,末将接下来该怎么做?”博洛眨着眼睛问。

不等济尔哈朗回答,门外传来匆匆的步履声。

声音来到门附近时停下来,紧接着有人在门外说道:“急报!明军大军已出大凌河堡,正朝广宁杀来。”

“明军出兵了?”济尔哈朗愣了一下,亲自打开门询问:“明军出动了多少兵马?”

探马单膝下跪回答道:“至少有数万之众,具体数量还在探查当中。”

济尔哈朗很高兴。

是的。

他既没有害怕也没有吃惊,而是十分高兴。

似乎是求着明军来攻一样。

“传令各部,按照计划行事!”济尔哈朗对着门口的亲兵下令。

等亲兵离开后,济尔哈朗朝着博洛说道:“知道吴三桂为什么没有明确拒绝走私吗?因为他在观望。”

“观望什么?”博洛问。

“观望广宁之战的胜败!”济尔哈朗咬着牙:“吴三桂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如果大清胜,他就会背着明廷和大清做生意,一边从咱们这边赚的盆满钵满,一边继续从明廷拿军饷吃粮饷。”

“就算被明廷发现也不怕,反正明廷离不开他。”

“如果明军胜,他就会无视咱们的要求,继续效忠明廷!毕竟各部精锐都还在,走私的事若是被发现,他只有死路一条。”

博洛也跟着咬牙:“吴三桂竟然是这种人,实在可恶。”

“没什么好可恶的,凡是拥兵自重的将领都会这么干。”济尔哈朗笑了起来,“所以接下来的关键是打赢广宁这场仗!”

“打胜了,什么都有!”

“打败了...”济尔哈朗收起笑容,脸色阴冷,“大清将会面临灭顶之灾!”

第937章 双赢

两面派的意思是周旋于对立双方之间,既讨好一方,也不得罪另一方。

这个词大概起源于元末明初。

时值战乱,百姓们为了避免被元军或者明军骚扰,会在门上悬挂木牌表明身份。

支持元军的悬挂“保境安民”木牌。

支持明军的悬挂“驱逐鞑虏”木牌。

朱元璋北伐时并非长驱直入一帆风顺,很多时候会在某个地方与元军来回拉扯。

战事打到怀庆府时,当地的一些百姓想了办法。

他们在木牌的一面写“保境安民”,在另一面写上“驱除鞑虏”。

元军来了亮出“保境安民”的一面,明军来了亮出“驱除鞑虏”的一面。

省钱省力又省心。

常遇春攻克怀庆,率兵进城后发现城中百姓门口上挂满了写有“驱逐鞑虏”的木牌。

他还没来得及高兴时吹来一阵狂风,木牌翻面露出了“保境安民”的字样。

常遇春大怒,下令将悬挂两面木牌的人全部斩首。

两面牌由此而来,后来演变成了两面派。

吴三桂想当两面派。

但从古至今两面派都没有好下场。

这不仅需要谋略,还需要有强大的实力,在任何一方翻脸时做到自保。

或者...有足够逃跑的空间。

就像蒙古部落那样,打不过可以跑。

茫茫草原,根本找不到他们的踪迹。

吴三桂一没有自保的能力,二没有逃跑的空间。

当两面派简直自寻死路。

可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他当两面派的想法愈发强烈。

因为明军一直在打胜仗。

先是打赢了宁远之战,随后又打赢了松锦之战,并且兵不血刃拿下义州。

如果再打赢广宁之战,那么建奴在辽东的局势将每况愈下。

等局势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建奴的末日也就到了。

而他吴三桂...恐怕也会被朝廷秋后算账。

吴三桂十分清楚他自己在崇祯十七年的京师保卫战当中做了什么。

除了他。

满朝文武甚至天下所有人都清楚他行军缓慢的原因。

无非是保存实力,观望战局,因势利导!

所以当王永吉命他带兵杀向广宁时,他心里是抗拒的。

生怕把建奴打残了,影响自己自己当两面派的计划。

可军令如山,他无法违抗命令。

宽阔的辽河平原上,吴三桂三万大军缓缓前进。

“报!”传令兵从后面跑到吴三桂身边:“总督大人有令,命我军加快行军,天黑前务必抵达西沙河西岸。”

“给总督大人回令,就说吴三桂会按照命令行事。”

“是,”传令兵快速离开。

说话后不久,前方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和战马的嘶鸣声。

吴三桂知道,这是他的先锋部队正在和八旗先锋部队交战。

从大凌河堡出发后,双方的先锋部队每天都在打仗。

规模不大,却很焦灼。

“高得捷,你带人去前面接应一下!”吴三桂吩咐。

先锋部队都是精锐,他可不想让精锐平白无故的送死。

等高得捷走后,吴三桂将心腹胡心水和夏龙山召至近前。

“总兵大人有何吩咐?”胡心水率先问道。

“哎,”吴三桂愁云满面,“没什么吩咐,只是对接下来的战事很是犯愁。”

夏龙山有些不解:“大人是怕打不赢建奴吗?”

“非也!”吴三桂摇头,“打赢了建奴,辽东的局势将彻底倒向朝廷。这个结果看似不错,但没了建奴的威胁,朝廷极有可能卸磨杀驴对咱们动手!”

“那要不...故意打败仗?”夏龙山迟疑道。

“打败仗就更不行了!我的本意是保存实力,战场上吃败仗无法精确控制损失的数量,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溃败,损失惨重!”吴三桂说道。

三人大眼瞪小眼互相看了一会,还是没有任何头绪。

胡心水眼珠在眼眶里转了几圈后低声提议:“要不还是问问方先生吧?”

“之前跟你说过,我已经不是很信任他了。”吴三桂表情严肃,“他让我在打建奴使出全力,我岂能照做?”

“他毕竟是您的谋士,心里的主意比我们多,还是问他比较好!”胡心水劝。

“是啊,大人您要是觉得不合适,可以只听不做!”夏龙山也劝。

吴三桂本想再次拒绝,可是战局的发展已经不允许他任性,只能照做。

谋士方光琛早就知道吴三桂变了心。

可是他故意假装不知。

因为他要用实际行动重新获得吴三桂的信任。

来到吴三桂面前听完他的顾虑后,方光琛眯着眼睛想了很久。

就在吴三桂即将等不及的时候,方光琛睁开了眼睛。

“怎么样?方先生可有对策?”吴三桂焦急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