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倪元璐的点子。
倪元璐不但书法一绝,智谋更是一流。
请方岳贡给太子讲学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含义。
在其他人眼里看来方岳贡虽然被迫辞官归乡,但皇家没有抛弃他,而是由太子出面继续让他发挥能力。
这既照顾了方岳贡的颜面,又展示了皇家的恩情。
此计果然甚妙。
方岳贡也足够老道。
他如果直接答应太子,必然会遭到弹劾。
弹劾的名义只有一个:方岳贡主动辞官,表明了不给皇帝效命。但是转头就投奔太子,给太子效命。
这件事往小了说是君臣之事,往大了说有映射崇祯早点嗝屁。
毕竟只有崇祯死了太子才能登基,太子麾下的这些人才会掌权!
方岳贡很老道。
他先是数次拒绝,实在没有办法后借着向范景文请教的机会请教崇祯。
范景文更老道,他明白方岳贡的意思后立刻以私事的名义把这件事告诉了崇祯。
崇祯思考之后反问范景文:“既然这件事是私事,范阁老自行做主即可,为何询问朕?”
“陛下是一国之君,理应知晓此事。”
“朕已经知晓,太子请方岳贡去给他讲学,去与不去都是方岳贡的私事,朕就不干涉了。”
“太子是国之储君,给太子讲学对方岳贡来说是私事,对大明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国事,所以需要陛下定夺。”范景文滴水不漏地说道。
方岳贡到了太子身边之后会产生什么后果谁也不知道。
若是好事,皆大欢喜。
如果是坏事,他会留下把柄。
所以必须谨慎。
崇祯被范景文的谨慎气笑了,他笑着说道:“既然太子觉得方岳贡能给他讲学,那就让方岳贡去讲学吧。”
“臣遵旨。”范景文告辞。
他离开后,户部尚书谢三宾又返了回来。
君臣二人四目相对,然后是长久的沉默...
谢三宾知道崇祯的心思。
崇祯知道谢三宾知道他的心思。
二人不需要说客套的废话,直接说干货就行。
良久之后,谢三宾轻咳一声:“咳,陛下。”
“谢尚书有事?”崇祯明知故问。
谢三宾很是无语。
是崇祯让他来的,来了之后又问他是否有事。
这也太欺负人了。
但对方是大明的皇帝,谢三宾不敢吐槽,只好老老实实地说道:“回陛下,货币改制的进展比之前快了许多,不过福建行省的进展还是一如既往的缓慢,说是停滞也不为过。”
在崇祯发火前,谢三宾立刻接着说道:“巡盐的进展十分顺畅,而且为了充足国库,臣打算提前向盐商征收明年的盐税。这样一来,明年年初就可将银子送抵京师,上半年国库将不会再遇到缺钱的窘境。”
“等等,”崇祯皱着眉,“盐商虽然是商人,但也是大明子民!朕三令五申不让地方官府提前向百姓收税!这里的税既包含赋税,也包括盐税,商税以及矿税,杂税等。”
“你身为内阁阁臣户部尚书,岂能明知故犯?”
“陛下息怒,”谢三宾开始解释:“臣并非强迫提前征税,而是让盐商们自愿提前交税。”
自愿?
崇祯更生气了。
以他看来强迫≠自愿。
但自愿一定等于强迫。
他这辈子最恨自愿。
谢三宾见崇祯表情越来越难看,心里也有点慌了。
他咽了口唾沫继续解释:“臣之所以让盐商们自愿提前交税,主要是涉及卖官一事。”
“继续。”崇祯恢复之前的平静。
卖官的事虽然早就传达了下去,但截止到现在还没人买官。
一是没有衙门和官员愿意承办此事!
按理说此事应该由吏部负责,但吏部以各种原因推到了礼部,礼部又推到了户部。
谢三宾的户部虽然想承办此事,但任命官员的手续和流程都是吏部负责。
他根本无从插手。
推来推去不但耽误了卖官,还影响了国库收入。
究其原因,主要是六部官员都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是读书读出来的。
现在花钱就能当官,对读书人来说是一种侮辱。
所以他们对花钱买官这种事极为排斥,于是就想出了各种办法消极应对。
吏部和礼部谁都不愿意承办卖官。
缺少了承办的衙门和官员,卖官的事自然也就办不成了。
哪怕崇祯强行指定吏部负责,他们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从中作梗。
“没人买官的另一个原因是有钱的商人和士绅不敢买,他们怕花出去的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卖官陷入停滞之中。”谢三宾继续阐述情况。
“谢尚书应该有对策吧?”崇祯问。
“回陛下,臣的对策是先破局,再扩大范围!”谢三宾有些兴奋,“若论谁有钱,当属各地的盐商!可他们再有钱也不能合法合规的扩建宅子,使用奴仆甚至修建祖坟。所以从这几点看,他们必然有买官的需求。”
“现在巡盐御史宋权正在南直隶巡盐!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臣的意思是今年只在南直隶设置五到十个买官的名额,交由宋权全权处置。凡提前缴纳明年盐税的盐商,便可以获得买官的资格。然后所有获得资格的人同时竞买这些名额,价高者得。”
“买卖的官职是几品?每个名额卖多少钱?”崇祯问。
“六品和七品官都有!七品官的最低价是白银五千两,六品官的最低价是白银八千两,上不封顶。”
“由于是虚职,所以竞得官职后南直隶吏部直接发放官服入官籍,但不录用。”
第898章 接头暗号
谢三宾的办法可谓一石四鸟。
首先。
只要盐商提前缴纳明年的盐税,就能获得买官的资格。
如此一来便暂时解决了当下以及明年上半年国库空虚的问题。
其次。
通过竞拍卖官不但能将卖官价格最大化,还能再次弥补国库亏空。
第三点。
盐商买官怕什么?
怕钱花了,事没办成!
现在不同,盐商竞拍官职后可以立刻入官籍拿到官服!
有了这个保证,他们便没了后顾之忧。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授予官职的不是北京吏部,而是南京吏部。
南京吏部的官员都是些什么人?
几乎都是在北京党争失败后被贬到南京的人。
这里看似有一个小朝廷,太子监国。
但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
所谓的权力不过是镜花水月、过眼云烟。
只要崇祯一道圣旨,那些权力就会瞬间化为泡影。
但就像南京与北京的距离那样,他们距离权力中心有数千里之遥!
他们无时无刻都想回到北京,接近权力。
你北京的吏部不肯办理卖官手续?
南京吏部来办!
他们巴不得做出点业绩来获得崇祯的注意。
毕竟只要被崇祯注意到,就有回北京的希望。
听完谢三宾的方案后,崇祯不由得佩服起来。
不是佩服谢三宾,而是佩服他自己。
只有他能在百官之中竟然找到谢三宾这样的人。
其实谢三宾本质不是这样的人。
被崇祯连哄带骗连蒙带吓才变成了这样。
严格意义上来讲,谢三宾是崇祯的白手套。
江南士绅也有白手套。
郑芝龙是一个,还有一个是朝臣。
崇祯要想办法解决他们。
不是解决人,人是解决不完的。
要解决阶级问题。
“谢尚书,”崇祯抬起头,“你的办法深得朕心,就按你说的来吧。”
“谢陛下赏识,”谢三宾施礼后提醒道:“太子在南京监国,陛下...”
南京朝廷的一把手是太子朱慈烺。
谢三宾可不敢直接给朱慈烺下公文。
这种事还得崇祯亲自来。
崇祯点头:“放心吧,你回去后立刻拟定圣旨,朕会让锦衣卫带着圣旨和朕的口谕一同前往南京。”
“谢陛下,臣告退!”谢三宾再次施礼后退出乾清宫。
迈出殿门的那一刻,他顿感万分轻松。
三件事全都通过了崇祯的考验。
之前的压力不但一扫而空,久违的意气风发也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上一次出现这种感觉还是在天启五年。
那一年他金榜题名中了进士。
看着谢三宾远去的背影,崇祯也轻松了许多。
只要能解决钱的问题,大明朝就没有问题。
他抬头看了看外面,发现日头已经偏西。
“王承恩,”崇祯朝着外面喊道。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