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此事要快,吏部和礼部最近多辛苦一些,这是朕给百官的一个信号!至于官员们的俸禄,由于物价上涨,确实不太够花。”
主动提出官员俸禄问题并不是朱连觉得他们可怜,而是怕这些官员心里不平衡。京师百姓们守城先是每人发了四五两银子,随后又根据战况发各种赏银。
一直在背后做各种后勤工作的官员们心里肯定不平衡,他必须照顾这些人的情绪。
“户部定个标准,朕会从内帑拨银子补贴他们家用,朕要让官员们吃饱,吃好,不在为吃饱饭而贪墨。”
“臣这就拟定!”户部尚书方岳贡急忙跪地领旨,生怕崇祯后悔收回成命。
他家穷啊!真的快揭不开锅了!
虽然干着户部的差事,但新官上任一万双眼睛盯着他,就算他有贪墨的心,也没贪墨的胆。
“好了,说第二件事,朕打算成立一个新部门:土地司!”
第91章 土地司
“土地司?”
“对,百姓为什么造反?表面上是吃不饱,实际上是田地出了问题。”
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先不提藩王的问题。
有大量土地的士绅阶级会通过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纳粮或者不纳粮。
纳税的总额是固定的,他们少缴了,农民们就得多缴。
于是农民们纷纷破产。
官府此时在干什么?
赈灾?
不,他们在征税。
田赋加正役加杂税本就不低,辽东战事临时加的三饷直接让农民没了活路。
破产还不够,没钱交税就抓进大牢用刑拷打。
很快,州府的监狱关满了拖欠税款的老百姓。.
为了活命,老百姓只能揭竿而起。
他虽然免了全国一年田赋,但只是临时性的解决了问题,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成立新部门。
“这土地司是做什么的?”李邦华问。
朱连没有回答,而是再次反问:“我大明朝,什么人可以不纳粮?”
户部尚书方岳贡想都没想说道:“皇庄,宗室田产以及大明朝历代帝王赐出去的田产。”
朱连点头,好多人说明代士绅不纳粮是错误的。士绅只能减免,并不能不纳粮。优免人员每丁石只需要缴纳物料银,而不需要缴纳徭费。
举个例子,地主张三,家里的田地需要纳税米30石,家中有人丁30丁。那么按照朝廷的派征科则,他需要向政府缴纳:
30石0.4113+30丁0.0717+30石0.3585=25.245两。
如果张三是朝堂三品大员,按照优免政策可以免粮20石,免丁30丁。
那么按照朝廷的派征科则,他需要向政府缴纳:
30石0.4113+优免20丁0.0121+不免10丁0.0717+优免20石0.0605+不免10石0.3585=18.093两。
也是就是说,无论张三是不是官员,都不能减免田赋,减免的都是徭役费用。
不过万历后期可以用徭役费用抵扣田赋,但减免的数额实在有限,这里就不阐述了。
“既然只有这些人不纳粮,那每年的田赋怎么越收越少?”
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心知肚明的不说话。
还用问吗,所有人都想方设法把田地依附到藩王,宗室名下,只要给他们交了保护费,就不用交田赋了。
藩王宗室什么都没干就能收钱,对这种事来者不拒。甚至为了敛财,会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再把土地租出去赚钱。
如此一来,地主富户虽然也交钱,但是比田赋少。双方都获得了利益,只有朝廷和百姓受了损失。
到时候官府一摊派,老百姓头上的田赋就平白无故的多了起来。
见众人不说话,朱连笑着说道:“朕成立的土地司就是做这件事的!”
“第一,凡藩王、宗室、贵族,由皇帝赏赐获得的田地可以不纳粮,通过其他手段获取的土地必须纳粮。”
见众人还是不说话,朱连无奈的问:“这个政策行或者不行都得表个态吧?”
李邦华左右看了看,叹道:“陛下此事事关皇家,臣等参与不上,只是各地藩王、贵族繁多,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土地司专门收缴藩王宗室的田赋!”朱连心有成竹。
截止到现在,大明朝有二十八位藩王,被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建奴掳走弄死了十四位。一人面对十四个藩王比面对二十八个可小多了。
当然,除了藩王还有宗室。
“现在流贼肆虐,要么听朕的上缴赋税,要么朕把守军全部调走,等流贼把他们杀光了、抢没了,朕再打回来!到时候全都是朕的,他们什么都没了!”
其他人一听,纷纷汗颜。
皇上的做法太狠了,狠到自己人都不放过。
不过这也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办法,没有之一。
李邦华点点头,“陛下还有吗?”
“第二,凡无故荒废田地者,每年每亩地罚银一两,用于地方赈灾;连续无故荒废两年,土地收回归于皇庄。”
自古就有田地荒芜之罪,大部分朝代都是使用刑罚,罪责不重。现在皇上把罚银提高到二两,可以说相当重了。
这一条众人听不出好坏,既没说支持,也没说反对。
朱连继续说:“最后一点,涉及到卖田,租田。”
“朕已废除三饷,永不加赋,百姓们只要继续种田,就能够吃够花了。所以朕要想方设法百姓买田,租田,种田。”
方岳贡一脸担忧:“陛下,百姓们流离失所根本买不起田;至于租田,百姓们更不想租了。没有田,也就没法种!”
“为何不想租?”
方岳贡顿了顿,“臣举个例子,以五亩地为例,年产量约二十石(明末南方大部分地区已经推广了两季稻,所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地主会收取六七成甚至更高的租子。产量越高,地主收取的租子也越高。”
“地主的目的是让佃户饿不死,但是也剩不下。否则时间长了佃户攒了钱买了地,就不租他得到田了。”
朱连笑着点了点头,这不就是压在人民头上三座大山之一的封建大山吗!
想到这,朱连解释道:“朕说的土地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各地死走逃亡的人那么多,无人认领的土地全部收回称之为官田,朕把官庄的田地低价卖、租给百姓。”
“最好是卖给百姓,百姓种自己的田时才会尽心尽力的种!”
“没钱没有关系,土地司负责出举,子钱(利息)特别低,低到比租田的租子还要低!”
“如何?”
方岳贡瞅了瞅其他人,开口说道:“陛下,这些田如果被别有用心之人全部买去,又往外卖、或者租怎么办?”
“官田只允许从土地司买,每户最多购买五亩,卖的时候也只能卖给土地司。多少钱买的,多少钱,不能转卖。至于其他的细节,你们都可以补充。”
“土地司的涉及到藩王宗室,一般人管不了他们。所以朕会让锦衣卫或者东厂参与进来,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位。”
第92章 限价田和公租田
君臣几人在文渊阁讨论了一下午,终于将土地司的事敲定。
在朱连眼里,封建王朝的土地与他穿越前的房子有类似的属性。
老百姓辛辛苦苦一辈子,无非是为了那几亩薄田。
但是田地在掌握在藩王、宗室,富户地主手里,他们用田地压榨农民一辈子。
底层的百姓为了能拥有自己的土地,辛苦劳作一辈子。没想到到头来,还是买不起。
中层的百姓虽然没有吃饭的烦恼,但是别的烦恼一点也不少。为了防止自己的土地被别人巧取豪夺,用尽了各种办法。
最后...还是变成了佃农。
现在他专门针对那些没有地的佃户做限价田和公租田。
土地司的田价和地租就是市场指导价。
市面上的田价和地租只要比土地司的价格高,老百姓就不会从那些人手里买田租田。
转而看向土地司。
租地和买地的人多了,土地司的地够用吗?
这个问题朱连也考虑到了。
土地司的土地来源有多种途径,第一种是荒废的田地,闲置的皇庄;第二种是抄没的家产(这是重点来源,也是土地司长久发展的基础!);第三,从市场上高价购买。
有田,有钱,有人,有权!
土地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如果有,就是人的问题。
监察机构是现成的,锦衣卫虽然不好用,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还能用。
“陛下,藩王、宗室的事万不可操之过急!江南一带是大明粮仓,现在最稳定的也是那里,如果操之过急会出大事的。”李邦华提醒道。
朱连点头,“放心吧,朕早就想好了。第一年藩王、宗室的赋税全部上缴,然后再全部退回,这叫退税。”
“退税?”三位阁臣,一位内阁首辅齐刷刷看向皇帝。
“既然要退,为什么还要收?陛下不是浪费人力物力吗?”李邦华当仁不让的说道。
王承恩根本来不及阻拦,只能等李邦华说完话后对着他狠狠的瞪眼睛。
户部尚书方岳贡激动的拍了下脑门:“我知道了!”
“知道什么了?”李邦华拧着眉看向他。
“我知道陛下为什么要退税了,退税是为了征税!”
这句话把其他人说的更迷糊了,但是看到崇祯露出的笑容后,知道方岳贡猜对了。
邱瑜作为内阁新人,知道这时候该自己上场了,于是便腆着脸问道:“请方尚书详解,我实在是没听懂。”
方岳贡先是朝崇祯拱手,随后才悠悠说道:“诸位想想,如果陛下下旨让藩王,宗室依法上缴田赋,并声称上缴后会退税,他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骗人的!”邱瑜第一时间说了出来。
这不能怪他心直口快,但凡是个正常点的人都觉得这是个骗局。
朝廷这么缺钱,好不容易收上来的钱还有退的道理?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方岳贡嘿嘿一笑,“邱尚书说的对,换做任何人都不会相信。但是陛下的命令他们又不敢不听,所以这些人接来下会用各种办法隐瞒田产,让自己少交田赋。”
其他人纷纷点头,这是藩王。宗室、贵族的常规操作。.
“但是...”方岳贡话锋一转,“第二年陛下会根据他们第一年上缴的田赋和鱼鳞册上登基的田亩数量进行比对。二者不符便是欺君之罪...!”
“到时候这些藩王便任由陛下处置了...”
李邦华一愣,看向崇祯。
朱连笑着点点头,示意方岳贡说的不错。
“那...那如果那些藩王,宗室如实上交田赋呢?”李邦华有些难以置信的反问。
“田亩不是很多的,就不管了。如果田亩太多,朕会让土地司回收一部分,对于这些听话的藩王、宗室,朕还是对他们好一点才行!”
此番话说完,上至李邦华,下至王承恩,同时对崇祯的行为表达了赞美。
“陛下帝王术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陛下才高志远,我等望尘莫及。”
“陛下此计不但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还缓解了藩王、宗室的矛盾,实乃高策也!”
“皇爷...圣明!”王承恩肚子里没什么字,见别人之乎者也的,最后只好跟了一句。
对于众人拍马屁的行为朱连摆摆手,“朕是一国之君,考虑事情的时候顾虑也多。大明朝现在的乱象,藩王、宗室只是表面问题,实际问题并不在这里。就像辽东那样,实际问题并不是打不过建奴,而是有人不想打。”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