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0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臣附议!”户部尚书谢三宾回答。

“臣也附议!”

礼部尚书黄锦,吏部尚书邱瑜先后表态。

崇祯见状站了起来,他目光先远后近,最后落到范景文身上:“既然诸位已经达成共识要收复辽东,那就按照诸位的意思办吧。”

“不过...”崇祯话锋一转,“收复辽东需要用兵!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当务之急是选拔千军主将!”

“诸位可有合适人选?”

崇祯话里的主将并非带兵冲锋打仗的参将,副将或者总兵,而是运筹帷幄的总督。

想要打好打赢辽东战场战争,不但要考虑战略和战术,还要谋划攻守和后勤。

可以说,平辽总督必须是一个全能型人才,否则无法胜任。

兵部尚书王家彦率先提议:“臣以为陕西三边总督吕大器可以胜任!”

远在陕西的吕大器正小吃摊前买肉夹馍。

(肉夹馍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来十个肉夹馍多肥少瘦,再来十个素的,都放两个鸡蛋!”吕大器一边掏钱一边说。

小商贩在就对此习以为常,接过钱的同时说道:“吕大人,还是和之前一样多加老汤吗?”

“对!”吕大器点头,找了个板凳坐了下来。

跟在他身后的亲兵带着笑意喊道:“多谢大人请客!”

“今儿只管吃好不管吃饱啊!”吕大器笑着回道。

“大人放心,我们能吃饱!”亲兵们纷纷找凳子坐,没找到凳子的就席地而坐。

在小商贩快速操作下,肉夹馍很快做好,装在小竹篮里放到桌子上。

吕大器拿起一个肉夹馍,刚咬了两口就感觉喉咙发紧,噎得难受。

他迅速伸手拿起旁边的茶碗,大口大口喝茶。

食物得到茶水的沁润后变得顺滑起来,顺着食管进到肚子里。

“嗝!”吕大器打了个嗝,盯着手里的肉夹馍有些不解,“放老汤了啊,怎么还这么噎得慌?”

小贩举着勺子走过来:“大人,要不我再给您加点汤?”

“好!”

京师乾清宫。

王家彦继续说道:“吕大器虽是一届文臣,却有武将的领兵之才!凤阳之战他以朱国弼为饵,成功牵制了刘宗敏主力大军,为凤阳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武关之战,吕大器与李岩斗智斗勇,最终攻破了坚不可摧的武关,进入关中!”

关中的吕大器正在吃第三口肉夹馍。

这一口比刚才还要噎得慌。

他有些懊恼地拿起茶碗,用茶水往下顺食物。

食物下去的同时,他被茶水呛了一口。

“咳咳咳,”吕大器发出剧烈的咳嗽声。

周围的亲兵纷纷放下肉夹馍,来到吕大器身边帮他捶背,“大人您慢点,这肉夹馍吃快了噎人!”

乾清宫里的王家彦还在继续:“进入关中后,吕大器爱民如子,治理有方!在他和曹化淳公公的合作下,顺利帮朝廷完成了在陕西试行货币改制的任务。”

陕西的吕大器又被呛了一口水。

“大人您慢点喝,喝快了呛嗓子!”亲兵们围在吕大器身边,低声提醒。

吕大器早已无暇顾及,不停地用咳嗽缓解呛水导致的不适。

乾清宫内,王家彦正在慷慨激昂的做最后陈述:“去年的草原之战,吕大器以物资为饵引诱西土默特部决战。最后不但攻下了归化城,还迫使对方重新归顺朝廷。”

“此等功劳足以说明吕大器有平辽之才!”

陕西的吕大器已经快不行了。

他吃肉夹馍噎嗓子,喝茶呛肺。

如果不是有亲兵帮忙,这会估计已经嗝屁了。

过了不知多久,他终于缓过这口气,抬头问身边的亲兵:“今天...是什么日子?”

“回大人,今天是四月初一,按照计划蒙古使团正在返程。”亲兵回答。

“哦!”吕大器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他顺势躺在地上吩咐道:“把本督抬回总督府!回去后立刻代本督给朝廷上书,就说我患有急症,请求辞官养病。”

第754章 东林党巡盐

在平辽总督的人选上,众人意见不一。

兵部尚书王家彦举荐吕大器出任。

吏部尚书邱瑜推荐袁继咸。

户部尚书谢三宾觉得马士英比较合适。

礼部尚书黄锦则认为现任蓟辽总督王永吉就可以。

崇祯目光扫视一周,最后落到内阁首辅范景文身上。

“范阁老没有要举荐的人吗?”崇祯问。

范景文不动声色的回答:“朝中文武皆是贤良,无论谁担任平辽总督,臣和内阁都会倾力支持!”

范景文的意思很明显,他不举荐任何人担任平辽总督,但是谁当总督他都支持。

最先表态平辽的是他,可是他没有举荐任何人担任平辽总督。

在一般人眼里看来不合常理,可是在崇祯和满朝大小狐狸眼里看来非常合理。

范景文是内阁首辅,文臣之首。

官场就是战场。

只要想给朝廷做实事,无论多么谨慎都会犯错。

这和做家务一样。

刷碗的会摔碗,做饭的会糊锅。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范景文内阁首辅的职位和权力已经是官员可以到达的顶峰,再往上只是一些虚职,并无实权。

平辽这种大事看似是前线的战争,实际朝廷内部也在博弈。

前线打的是胜负。

朝廷内部争的利益和权力。

前线最忌临阵换将。

朝廷也一样,如果临时换掉首辅带来的内部影响不比前线小。

范景文当务之急是少犯错或者不犯错,只有这样才不会掉出权力中心,朝堂内部才不会乱。

其他人不同。

他们还有往上爬的空间。

平辽就是机会!

崇祯对这种政治生态了如指掌。

他看向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时明:“把诸位尚书举荐的人名都记下来,朕要好好斟酌一番。”

“是!”

接下来,众人又商议此次平辽需要调动的兵马数量,需要的钱粮等。

当然,这些数字只是启动数字。

战争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就无法停止,需要不停地往里面砸钱,直到其中一方无钱可砸。

商议了许久之后,内阁首辅范景文给出三个数字:“陛下,此番出兵辽东至少需要十二万步骑,三万水师外加五百万两白银。”

“五百万两银子能花多久?”崇祯问。

“在只发兵饷和粮饷,不考虑抚恤银的情况下,这些钱大概能够支撑二十个月。”户部尚书谢三宾回答。

“二十个月!”崇祯心里那根弦突突直跳。

怕什么来什么。

朝廷之前就有亏空,幸亏有王之心的开矿收入作为补贴。

现在新的缺口来了,想补齐缺口就得给王之心增加任务,或者另辟蹊径。

给王之心增加任务很不现实。

从开矿至今,崇祯每天能都接到江南官员递上来的题本,内容都是弹劾王之心欺压士绅,以权谋私,公报私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罪名引起了崇祯的注意:煽动百姓暴乱!

看到这个罪名,崇祯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有些高兴。

他看到了汹涌的民意,看到了百姓奋起反抗士绅压迫的决心。

此举虽然会造成地方动荡,但也打击了士绅在地方上的权威。

为将来皇权下县做好铺垫...

他现在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不能再增加任务。

既然不能增加任务,那么就得寻找其他增加收入的办法。

货币改制百分之三的利润固然可观,但铸币需要时间,短时间内还是凑不齐。

户部尚书谢三宾计算后说道:“陛下,把五百万两银子拆分成两年支出,每年需要支出二百五十万两,户部一时半会凑不齐这些亏空!”

崇祯呵呵冷笑:“好啊,你们给朕当得好家!去年有亏空无法收复辽东,今年有亏空还是打不了,如果一直有亏空是不是就能放弃辽东,偏安中原了?”

“陛下息怒!”众人下跪。

“朕没生气,”崇祯重新坐到龙椅上,“亏空好办,无非是开源节流!”

“朕的陵墓可以停一停,把修陵的钱放到辽东的战局上。另外藩王宗禄也可以拖欠一些,苦一苦藩王,骂名朕来担!”

“臣等无能,陛下恕罪!”众人跪在地上开始磕头。

他们不说那些话还好,说完之后崇祯更生气了。

他们是大明的朝臣,岂能让皇帝因为缺钱削减藩王宗禄挨骂?

可是他们没有搞钱的方法。

于是乎,让崇祯挨骂似乎成了众人的共识。

为此他们还特地说恕罪...

崇祯岂能不生气?

谢三宾低着头左右看了看,见其他人都没有行动的意思,权衡再三后用膝盖向前拱了半步:“陛下,臣有本奏。”

“讲!”崇祯怒气不减。

“盐税乃我朝重要税收,征收历来稳定。但自我朝十年以来,沿海各地尤其是江南盐税征收数额逐年减少!臣以为...可派一能臣南下巡盐,弥补朝廷亏空!”谢三宾低着头说道。

“巡盐?”崇祯如梦方醒。

是啊。

垄断官盐也好,贩卖私盐也罢,各地商人的第一桶金大多来自食盐。

现在朝廷缺钱,是时候让他们放血了。

“谢尚书。”崇祯看着这位在东林党内部举足轻重的人物。

“臣在。”谢三宾抬起头。

“巡盐的差事可不好干!”崇祯加重语气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