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4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他问身边的锦衣卫:“今天宴席上没表态的人都记下了吗?”

“回大人的话,都记下了。”

“立刻派人去查,查他们有无劣迹,纠纷和事端。有的话挑两个典型直接拿人审讯,把证据坐实后移交给吕大器处置。”

“还有,”曹化淳咬了咬牙,“这帮狗东西属实是给脸不要脸了,挑两三个典型,趁着夜黑风高把他们的宅子、商号全都放火烧了!”

锦衣卫想了想问道:“大人,刚吃完饭就放火是不是太明显了?卑职怕引起他们怀疑!”

“无所谓,”曹化淳冷笑,“怀疑又如何?有本事就去告,我倒要看看何人敢状告锦衣卫!”

“吕大人那...”锦衣卫又问。

“放心,吕大器需要证据才能破案。”

“卑职领命!”锦衣卫脸上挂着笑容,带着人匆匆离开。

放火,他们是专业的。

不会留下任何证据。

当夜。

西安府城有两个士绅的宅子和商铺同时失火。

火势虽然很快得到了控制,但消息传出后,参加宴席的士绅和商人开始瑟瑟发抖。

尤其是那些在宴席上没有表态的人,他们第一次见识到曹化淳阴狠的一面,生怕自己家也会失火。

在士绅商人担心失火的同时,锦衣卫在擅长的领域开始发力。

他们先是找到被欺负的百姓,威逼利诱下得到了士绅的污点。

然后罗列罪状,扩大范围。

搜集到足够多的证据后,锦衣卫直接闯入对方府中拿人审讯。

接下来就简答了。

锦衣卫擅长刑狱,很少有人能扛住锦衣卫的审讯。

得到口供后,曹化淳将口供和犯人一并转交给吕大器。

由于证据确凿,吕大器不得不给士绅定罪。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西安府。

“听说了吗,城东的李员外因为欺压百姓霸占民田被抓进大牢,被判籍没家产流放岭南。”

“不止李员外,城北的孙员外也被定了同样的罪。”

“该!他们两个反对朝廷货币改制的声音最大,活该被抓。”

“可是反对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抓他们两个?”

“因为他们劣迹斑斑!”

在接连处理了两个士绅后,曹化淳名声大噪。

陕西士绅和商人开始被恐怖笼罩。

此前他们只看到了曹化淳温和的一面,现在见识到了曹化淳强硬的一面。

在软硬兼施的政策下,陕西士绅和商人面临两个选择。

一,早早与朝廷合作,不但能保全生命和财产安全,还能获得朝廷返利。

二,在被抄家问罪的风险下继续死扛。

所有人都会本能地趋利避害。

再加上有人带头兑换,所以陕西的士绅和纷纷选择妥协,将家中的银子拿出来换成了大明圆宝。

崇祯二十二年四月末,吕大器将陕西货币改制的进度写成公文送递京师。

“皇爷,吕大器在公文里说,陕西九成以上的士绅和商人都表态愿意把手里的银子换成大明圆宝!不过由于铸币速度慢,所以全部兑换完还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京师乾清宫内,王承恩拿着公文激动地念道。

“嗯,”崇祯没有太多喜悦,而是盯着面前的地图问道:“按照计划,李性忠和刘肇基是不是今天出兵征讨西土默特部?”

第672章 给所有官员加薪

崇祯十分关注北方即将到来的战事。

在他看来,想要打败建奴收复辽东并非易事。

除了搞军备竞赛拖垮对方的财政外,还要想办法打破满蒙联盟。

否则蒙古人随时都有可能背刺大明。

他绝不允许征讨建奴的时候被蒙古人在背后捅刀。

想要瓦解满蒙联盟,最有效的办法是出兵。

之前已经暴打了察哈尔部,这次的对手是西土默特部。

听到崇祯的问题后,王承恩急忙回答:“回皇爷的话,按照计划确实是今日出兵。”

“钱粮都准备充足了吗?”崇祯又问。

“充足!”王承恩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打开后念道:“户、兵两部已将三十五万石粮草提前运抵山西朔州,足够此次出征使用。”

“如果不够的话,可以临时从陕西、山西购买粮草运抵前线。”

“那就好...”崇祯盯着地图,表情凝重。

看了一会后他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说...方岳贡和范景文到底是真有矛盾,还是故意装出一副有矛盾的样子?”

自从范景文当上内阁首辅后,方岳贡就表现出各种不服。

不是在朝堂上和范景文互怼,就是在私下里和范景文争吵。

由于他们两个都是尚书,再加上一个是内阁首辅,一个是内阁次辅。

所以官员们纷纷用站队的方式表达立场。

隐约间,又有了党争的趋势。

崇祯并不反对党争。

相反,他很愿意在这个时候看到党争。

究其原因是太子南迁时朝中勋贵走了不少,制约文臣的人大大减少。

为了制约他们,崇祯开始扶持勋贵。

除了刘文炳,刘文耀,周奎等外戚勋贵外,还对秦良玉,唐通,黄得功这些功臣勋贵大肆封赏。

这些还是不够。

为此他又培养王之心,让他分担文臣给皇权带来的压力。

不巧的是,王之心被派到江南开矿。

没了王之心的压制,京师这些文臣又开始上蹿下跳,屡屡试探皇权威严。

崇祯很烦,所以想用党争牵扯文臣的注意力。

他们相互之间斗的越狠,对他越有利。

王承恩不敢直接回答崇祯的提问,而是隐晦地说道:“皇爷恕罪,奴婢眼拙看不出真假。不过据奴婢看来,他们确实在为朝廷做实事。”

崇祯眉毛一挑:“你的意思是他们是演的?故意用这种方式浪费大臣们的精力,给朕排忧解难?”

“奴婢不敢妄言。”王承恩低着头,不敢看崇祯的眼睛。

“他们可没这好心,”崇祯先摇头后点头,“不过这么做确实让朕少了很多烦恼,当赏。”

说完赏字后,崇祯又觉得有些不妥。

这种明显的拉拢行为会让他这位大明皇帝略显卑微。

得换个方式才行。

等等...

崇祯脑海中灵光一闪,有了主意。

他吩咐王承恩:“把李若琏找来,要快。”

“奴婢遵旨。”王承恩抬腿跑了出去。

不多时,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琏来到乾清宫。

施礼过后,李若琏率先说道:“陛下,南京密信。”

“嗯?”崇祯愣了下,缓过神后忙问:“南京出什么事了?”

“陛下是否还记得朱国弼和刘孔昭仗着负责铸造银币,私自调整了银铜配比一事?”

“朕记得。”

“魏国公徐文爵也得知了此事,不过他并未向太子殿下揭发,而是与朱国弼、刘孔昭等人同流合污了。”

魏国公徐文爵...

崇祯默念完他的名字后心中冷笑不止。

就凭他在历史上不战而降的表现,斩首都算法外开恩了。

除了他,投降的还有抚宁侯朱国弼,忻城伯赵之龙,临淮侯李弘济,灵璧侯汤国祚等人。

这些人统统都该死!

崇祯想杀他们不是一天两天了,正愁没机会呢,没想到机会来了。

思索一番后,崇祯对着李若琏低声问道:“南京勋贵中,还有人知道这件事吗?”

李若琏摇头,“没有。”

“那就想办法让他们知道,朕要看看他们的反应!”崇祯说话的时候差点压不住上扬的嘴角。

“请问陛下口中的他们可有姓名?”李若琏问。

“有!赵之龙,李弘济,汤国祚......”崇祯一口气念了六七个名字。

李若琏一边记名字,一边在心中思考崇祯的意图。

很快他就想通了。

这个消息透露给勋贵后,届时他们面临两个选择。

一,向太子揭发他们的罪状。

二,隐而不报,同流合污。

如果他们选一,说明这些勋贵对大明朝还算忠心,可以一用。

如果他们选二,说明这些人彻底废了。

废物的下场可想而知。

崇祯确实是这么想的。

他十分希望勋贵们选择第二个选项,同时希望同流合污的人越多越好。

唐太宗曾说过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他必须给勋贵们膨胀的野心和发狂的机会!

“臣这就去安排!”李若琏记下名字后转身就要走。

“等等...”崇祯摆了下手。

“陛下请吩咐。”李若琏站在原处双手垂立。

“镇抚司监察百官的事一直没丢下吧?”崇祯问。

“回陛下,这是锦衣卫老传统,臣不敢忘记。”

“让京师和各地的锦衣卫开始调查官员们的家境情况,然后分列四个名册。家境优越的在第一个名册上,家境一般的在第二个名册上,家境还算过得去的放在第三个名册上,家境很差的放在最后一个名册上。”

李若琏想不出崇祯要干什么,顿感一个脑袋两个大。

不过他没敢问,而是认真记下来安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