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张知府呢?”
张煌言也摇头:“没异议。”
“其他人呢?”
“卑职都没异议,请钦差大人如实上奏。”众官员齐声回答。
“好,”夏允彝站起身朗声道:“开矿案涉及的人员众多,有百姓,有地方官,还有朝中大员。案情虽然复杂错综复杂,但是在诸位同僚的帮助下抽丝剥茧,最终理清了此案。”
“不但查出了案子的真相,还抓住了凶手。”
“诸位都是有功之人,我会在公文里给诸位请功!”
“多谢钦差大人!”官员们高声附和。
他们对夏允彝的慷慨十分感动,功劳平摊到每个人身上虽然不大,但是对后期的升迁非常有帮助。
夏允彝留在府衙大堂写公文,官员们则返回岗位各司其职。
“大人,如何处置这两个犯人?”差役指着司狱和牢头。
夏允彝想了想:“把司狱关进大牢,牢头暂时安排在府衙的东厢房,每天给他送饭,没有本官的命令不许离开屋子半步。”
“遵命。”
差役给牢头松绑,并将他的脚镣打开。
司狱则被差役押往监狱。
临走前,扬州府司狱质问牢头:“你不是用眼神告诉我,打死你也不说吗?为何第一时间就招了?”
牢头叹了口气:“是啊,打死我也不说;可他们没打死我,所以我说了!”
“你背信弃义,不得好死!”
“你也不是什么好玩意,老子但凡说慢一点,死的就是老子了!”牢头反击。
“去你妈的,天打五雷轰的狗东西。”
“骂吧,使劲骂吧,早晚有你骂不出来的一天。”
“你”扬州府司狱被怼的哑口无言。
夏允彝写了两份陈述案情的公文,一份送往南京,一份送往北京。
朱慈烺率先接到了公文。
看完公文后他什么都没说,按照倪元璐的指示把公文内容公布了出去。
以史可法为首的官员立刻来了精神,用公文当证据,反驳马士英之前的污蔑。
马士英当然不服,立刻对夏允彝的办案能力以及案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然而他的质疑声很快淹没在读书人的声讨浪潮中。
普通读书人位卑权轻,平日里无法和朝廷对话。
现在好不容易闹出了开矿案,他们要借着这个机会发声。
尤其是那些穷苦的读书人,他们深知百姓的不易和士绅的贪婪。
在这些人的推动下,南京很快出现一个声音:请求朝廷严惩南京吏部郎中徐一范,并严惩和徐一范关系颇密的马士英等人。
俗话说民心似秤,民意如山。
面对悠悠众口,朱慈烺开始坐不住了。
倪元璐只说了一个字:“等。”
等什么?
等崇祯的旨意。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慈烺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摆出一副彻底躺平的样子。
崇祯二十一年八月初十,崇祯的旨意送抵南京。
“徐一范身为朝臣,不思克己奉公,反而盘剥百姓迫害乡里,简直丧心病狂!立刻革去徐一范官职流放岭南,家中田产全部退还佃户,剩余家产籍没充入国库!”
“徐明弼虽犯有霸占民田之罪,却罪不至死。扬州府司狱逼死徐明弼,犯有杀人之罪,斩立决。”
“扬州府牢头戴罪立功,另有钦差求情,特赦免其罪。”
旨意的内容很长,有罪的治罪,有功的表彰。
尤其是旨意中将徐府田产全部退还给佃户的决定,把所有人都惊到了。
返回杭州府的路上,夏允彝和夏完淳父子二人正在大声畅谈。
“父亲,徐府那么多田产,朝廷竟然一亩不要,全都送给了百姓!”
“是啊,那些佃户知道消息后睡觉都能笑醒。”
“孩儿以为,陛下此举是为了收获民心!”夏完淳说话时眼睛里闪着光。
“确实,陛下此举一箭三雕!”夏允彝目光看向远方:“打击贪官污吏的气焰,提高清流的地位,赢得百姓民心。”
“可是陛下为何不治马士英等人的罪?开矿案刚闹起来的时候,他们嚷的最欢。”夏完淳问。
夏允彝摇头:“不清楚,陛下此举肯定是有深意。或者说,陛下再下一盘大棋!”
崇祯确实在下一盘大棋!
在他看来,朝廷无法单独对抗士绅,所以需要找帮手。
谁是帮手?
百姓!
如何说服百姓帮忙?
给他们利益!
不止百姓得到了利益,很多参与者都得到了利益。
开矿案他把徐府的田产分给了百姓,百姓得到了利益。
徐府家产充公给了国库,内阁和六部得到了利益。
论功行赏增加了官员升迁的机会,很多官员得到了利益。
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就倒霉了,不但没得到利益,还被放了血。
崇祯的原则是穷追猛打!
案子结案后,他立刻在崇祯十七年上刊登案情,并通过锦衣卫和商队送往全国。
开矿案表面上看似不大,实际上却是一桩滔天巨案。
这个案子结案后,各地百姓纷纷掀起反抗士绅的浪潮。
反抗的领袖不是别人,正是大明皇帝崇祯!
一个开矿案结束,无数个开矿案却悄然开始了。
第649章 开矿不能停
崇祯二十一年九月初十,开矿案结束一个月后,崇祯接到了东厂提督王之心的来信。
信里面只有一项内容:徐府财产清单。
王承恩站在崇祯旁边,双手举着信念道:“除田产外,在徐府共抄得黄金五万一千二百四十五两,白银七十二万六千五百八十七两二钱,文玩字画,珠宝玉器,宅院,商铺,家具,粮米共折银七十九万七千四百二十六两八钱四厘。另有船只”
“停!”见王承恩还要继续念,崇祯出声打断:“说总数。”
“除田产外,徐府财产总数为白银二百一十二万余两”
听完这个数字后,崇祯不停地皱眉:“这也太少了吧?和当时估算的数字相差甚远。”
王承恩当时估算过徐府财产,总数在四百万两银子左右。
凭空少了一半,难道有人贪污?
崇祯轻轻摇头否定了之前的猜测。
王之心确实贪,但是这次抄家的钱财全部入国库。
所以抄家由南京户部主导,东厂只负责配合。
王之心的本事再大,也很难在南京户部官员的监视下贪污二百万两银子。他要是真有这种本事,崇祯恨不得让他当内阁首辅。
“皇爷,”王承恩一脸内疚,“奴婢当初估算徐府财产时将田产也算了进去,而徐府的田产折银将近二百万两。”
“二者相加四百有多万两。”
“哦,原来如此。”崇祯点了点头,心中虽然有些不甘,却也只能如此。
田产确实是一笔不菲的财产,可要是不分给百姓,百姓就不会热衷于和士绅斗。
没有百姓的带头冲锋,崇祯就没办法对抗士绅集团。
对抗不了士绅集团,将来要进行的税制改革什么的全都白扯。
就算名义上能执行下去,实际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名存实亡。
大明朝这盘棋,不好下啊!
“给王之心回信,让他继续‘开矿"!”崇祯吩咐道。
“奴婢遵旨。”王承恩猫着腰转身离开。
大明国库虽然有钱,但是崇祯二十一年的财政赤字是八百万两白银。
徐府的家产只填了二百万两的坑,还有六百万两的大坑没填。
按照每户抄家二百万两银子的标准,需要再抄三户才能填满财政赤字的坑。
在没有达到收支平衡前,开矿不能停。
崇祯伸了个懒腰,见外面天色已晚,喝了口茶水后去往坤宁宫吃晚饭,顺便锻炼身体。
九月末早朝。
内阁首辅范景文出班说道:“陛下,今年秋粮将在十月初一开始征收,陕西三边总督吕大器上书恳求朝廷让关中百姓用粮米缴纳赋税,而不是银子。”
“为何?”崇祯有些疑惑。
“关中贫瘠,商贸本就凋敝,在限制了商人购粮的最低价后,关中商贸更加萧瑟。今年征收夏粮时,很多百姓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导致没银子交粮,他们不得不把粮食低价折给士绅换银子交税。”
“还有,关中旱灾虽然有所缓解,但是旱情尚在,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吕大器恳求陛下恩准让关中百姓用粮米交税。”
这
崇祯犯起了难。
从情理上讲,他很想同意吕大器的请求。
但是从治理国家角度讲,这个口子不能开。
今天关中说情况特殊,想用实物代替银子交税,朝廷同意了。
明天河南也说有旱情,商贸凋敝,打算用实物代替银子交税,朝廷同不同意?
不同意就会厚此薄彼,让人河南百姓心生不满。
崇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民心将丢的一干二净。
同意就没事了?
非也!
麻烦事在后边。
后天其他各省都用这个理由,朝廷怎么办?
征收实物有利有弊,根据明朝当时国情看,弊大于利。
首先运输困难,运输成本高,过程中损耗大。
为了运粮,各地不得不征发徭役,劳民伤财。
其次会给地方官作弊的机会。
古代粮食用体积作为计量单位,而非重量。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