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1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除了几个大商人送的礼物比较贵重外,其他商人送的礼物一个比一个寒碜。

“诸位想让老夫怎么帮你们?”李邦华半躺在藤椅上问道。

李学轻声说道:“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我们的意思是让阁老帮忙引荐一两位朝中重臣当靠山,不求别的,有好事想着我们江右商帮点,有坏事提前告诉一声就行。”

李邦华抬了下眼皮:“你们就这点抱负?”

李学左右看了看,苦笑起来:“江西乃鱼米之乡,想吃饱肚子并不难,很多背井离乡的商人只是为了小富,并没有富贾一方的野心。”

“这”李邦华开始犹豫。

崇祯让他找商人去福建搞竞争,这些人符合条件吗?

“阁老怎么了?”李学发现了异常。

李邦华没有隐瞒,直接说道:“前天有一个熟人找到老夫,他有钱却没人,所以让老夫帮忙介绍几个商队,三个月后一起去福建经商。”

在场的商人顿时目露精光。

人最容易被勾起的就是野心。

江右商帮缺钱,李邦华口中的熟人不缺钱。

他们的野心开始蠢蠢欲动。

“阁老方便告诉我们对方的身份吗?”

“对方的名字不能提,你们愿意去的在这张纸上留下姓名,几天后自会有人联络。”

“我愿意去。”

“我也愿意去。”

“还有我。”

商人们立刻凑到纸张附近,拿起笔在上面留名字。

李邦华大声提醒:“此番去福建可能会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野心的就不要去了。”

商人们犹豫了一会,在纸上认认真真的写下来自己的名字。

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心中有了九成胜算。

福建人确实会经商,再加上漳州月港是唯一的海关,所以当地有不少大商巨商。

崇祯要把这些大商巨商打残,打倒,并趁机收买给福建商人当靠山的官员。

接下来,他就要对郑芝龙下手了。

不过在对郑芝龙下手前,他还有一件大事要做。

崇祯二十一年二月初十,崇祯在乾清宫召见了内阁所有成员。

工部尚书兼内阁首辅范景文,户部尚书兼内阁次辅方岳贡,兵部尚书王家彦,吏部尚书邱瑜,还有刚从南京调来不久的礼部尚书黄锦。

崇祯坐在龙椅上不怒自威,“年前户部预估今年国库收入一千七百万两,支出两千五百万两,亏空高达八百万两!”

“大明朝现在是寅吃卯粮,卯粮吃完后将无粮可吃。”

“诸位可有良策?”

第625章 重启矿税

“陛下,除去今年所有开支,国库尚有一千六百万两存银。”户部尚书方岳贡躬身说道。

崇祯呵呵笑了起来:“按照每年亏空八百万两计算,这些银子还能吃两年!好啊,太好了,你们真是朕的好帮手!”

内阁所有成员都站在原地不说话。

大家都心知肚明。

如果不能在未来两年内达到收支平衡,大明朝将再次迎来财政危机。

而且这还是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

一旦起战事,庞大的军需会加快消耗存银。

还有抚恤银,赏银等。

届时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将雪上加霜。

带着这个问题,内阁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

办法无非两种:开源或者节流。

和崇祯之前预想的一样,节流方案率先被毙掉。

众人开始讨论开源。

“臣以为可以增加商税,我朝商税三十税一,实在是太低了!”新任礼部尚书黄锦提议道,“以南宋为例,只有半壁江山的南宋最高时岁入一万万贯。按照一贯铜钱兑换一两银子的比例,南宋税赋收入是我大明的五倍之多!”

“其中田赋占比两成,关税占比一成半,剩下六成半全是商税,大明完全可以效仿。”

不等崇祯表态,其他几人立刻站出来反对。

尤其是内阁首辅范景文,他反对的声音最大。

“宋朝商税重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宋、金接壤,边境和其他偏远地区征收田赋难度很大,有时候好不容征上来,不等送抵京师就被土匪劫走了,朝廷田赋收入锐减。”

“为了弥补这里的损失,大宋朝廷只能另辟蹊径。”

“首先是向农民加税,为了避免苛捐杂税引起民变,宋朝将强壮者征召入伍,剩下的老弱病残想造反也反不起来,表面上看似没问题,实际却导致了冗兵。”

“其次他们在京师和地方设立了大大小小两千多个商税务(功能等同于税务局),有冗官之弊。”

“商税务制定了各种商税,除了过税和住税外,还有繁杂的课税,包括但不限于米,布、牲畜甚至鸡蛋等物资。老百姓挑着一筐菜进城售卖需要交税,卖完后离开时还要再交一次税。”

“据统计,南宋商税最高时可达十税七,甚至十税八!”

“再加上盐铁官卖带来的高价问题,普通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相反,有钱的士绅和商人几乎不受影响,他们可以随时调整商品价格以应对物价变动,这也是士大夫怀念宋朝的原因之一。”

“最终的受害者只有底层百姓。”

“元承宋制,太祖高皇帝深受其害,所以自立国之初就规定凡商税三十取一,过取者以违令论。”

“洪武七年,太祖又下诏免除老百姓自织的布帛,自养的家禽,自种的粮食、菜、果、竹草等税。”

“陛下并非昏君,自不会敢违背当年太祖定下的规矩。”

范景文最后一句话说的十分有水平,看似给拍了崇祯的马屁,实则堵死了崇祯增加商税的路。

崇祯笑着朝范景文点了点头。

他本来就没打算提高商税,所以给了范景文一个认可的表情。

“田赋不能加,商税也不能加,朝廷每年有八百万两的亏空,总得想办法解决吧?”大殿安静下来后,崇祯重新抛出了这个问题。

内阁成员支支吾吾,无话可说。

开源的办法屈指可数,除了加税他们别无他法。

“既然诸位都没办法,那朕说个法子,如何?”崇祯用起了老套路。

“请陛下赐教!”众臣无奈,只能回应。

崇祯嘴角微微上扬,“朕打算重启矿税!”

不提这两个字还好,提完之后引起了内阁的强烈反对。

“万历二十七年,征税宦官马堂在天津设卡征税,巧取豪夺,短短一年时间就使一百多家商号家破人亡,天津万人暴动!”

“万历二十九年的丝佣之变,苏州两千多名织工为了反对税监的横征暴敛,发动暴动。”

“税监梁永在陕西征税期间,盗掘历代皇陵”

“云南征税的太监杨荣激起民变被杀”

“还有乱辽的高淮!”

几位阁臣轮番痛诉税监们的恶行,试图阻止崇祯重启矿税。

明朝矿税可以拆开来看。

矿:开矿。

开矿就是开采矿产,先找擅长堪舆者寻找矿地,然后雇佣矿工开矿,再将矿卖出去换成钱。

理论归理论,实际执行过程中乱象百出。

有的太监确实按照规矩来,老老实实找矿山,雇矿民开矿冶炼。

有些太监为了偷奸耍滑,先是在当地找一个富户。

紧接着带人在富户门口、院子里挖坑,美其名曰勘探矿产。

挖完坑之后并不回填,而是拿着相关文件告诉富户,这些坑都是为皇上开矿所挖,除了他们谁都不能回填,否则就是抗旨!

富户为了平事只能送钱。

钱被包装成矿税送往京师后土坑才得以回填。

税:征税。

这里的税主要为商税和坑冶之课税。

(坑冶包括铜,铁,铅,金,银等矿产)

实际征收过程中也是乱象百出,有些太监为了完成任务,不管对方是不是商人,凡是进城的百姓全都收过路费。

更有甚者诬陷商队的商品为违禁品,直接予以没收,少部分充公大部分留在自己腰包。

坑冶之课税更加可怕,有矿开矿,无矿而输银。

太监高淮在辽东时干的就是这种事,他剥削压榨当地军户和百姓,让朝廷失去了民心。

当时辽东流行一首童谣:辽人无脑,皆淮剜之,辽人无髓,皆淮汲之。

崇祯不知道征收矿税的危害吗?

他当然知道,而且深恶痛绝。

所以他并不没有打算真的征收矿税,而是想借着矿税之名义抄家!

这一次。

他要合理合法的抄家!

第626章 击鼓传花

看着阁臣们义愤填膺的表情,崇祯平静地说道:“诸位,此次征收矿税只征开矿之税,不征商税。”

“届时内廷太监负责总揽大局,工部研究院出人堪舆,都察院负责监督,户部负责核对矿税数额。”

“征收的矿税全部送进国库,不入内帑一文!”

“朕帮你们内阁想的方法,是否可行?”

崇祯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非常深。

在他看来国库由内阁管理,入不敷出也应该由内阁解决,而不是他这位大明皇帝。

他这是在帮内阁。

范景文张了张嘴,没找到反对的理由。

方岳贡,邱瑜,黄锦互相瞅了瞅,也没想出合适的词语进行反驳。

“行与不行诸位倒是表个态啊?”崇祯阴着脸又问。

“这”范景文想了想:“如果真如陛下所言,臣以为可以试一试。”

“你们呢?”崇祯看向其他人。

“臣等也觉得可以试试。”其余三位阁臣回答。

他们没办法拒绝。

首先这些钱全部送入国库由户部掌控。

其次涉及的部门众多,不但有内廷太监,还有工部,户部和都察院参与进来。

在多重监督之下,很难发生之前那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