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这些行为不但伤害了百姓,更让朝廷利益受损。
崇祯不能忍!
两刻后,范景文和方岳贡急匆匆赶了过来。
看着他们走路带风的样子,崇祯知道这两位尚书很忙。.
现在已经是九月末。
范景文忙着来年春闱(会试)的事,而方岳贡忙着安排各地衙门收购粮草运往边关。
礼毕后,王承恩率先看向范景文:“范尚书,记录藩王宗室人口的玉碟带来了吗?”
范景文轻咳一声:“没带。”
“哎?你...”王承恩开口打算指责。
结果还不等他的话说出口,范景文抢着说道:“玉蝶太多了没法带,所以我把里面的数记了下来。”
王承恩顿时被呛了一脸灰。
他有些懊恼的看着范景文,试图用言语来反击对方。
可是想了好一会也没找到合适的词来反驳,只能无力地瞪了对方一眼。
其实这是王承恩自己的问题。
崇祯话里的意思就是要数据,而不是要所谓的玉碟。
王承恩第一句话就问错了。
范景文是故意挑事吗?
非也!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告诉崇祯王承恩能力不行,有合适人选的话尽快换人。
一个合格的秉笔太监是不会被内阁阁臣问的哑口无言的。
崇祯不会换掉王承恩。
他不需要王承恩有多少能力,只需要对方足够忠心即可。
崇祯招手让王承恩退至身后。
王承恩还不是这帮老狐狸的对手,得由他这位大明皇帝亲自出马才行。
“范尚书,藩王宗室现有多少人口?”
“回陛下,玉碟登记在册有二十七万四千余人。”
第511章 封地与分地
“实际有多少?”崇祯假装漫不经心地问道。
大明朝一直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上到各部衙门,下到地方官府,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严重不符。
范景文拱了下手:“回陛下的话,实际并没有这么多。根据去年和今年领取宗禄的情况看,只有不到二十万人。”
崇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这个数据。
登记在册的二十七万人有一些虚报的,还有一些宗室被流贼迫害致死。
减去这些数量后,不到二十万也算正常。
“陛下的意思是?”见崇祯深思不语,方岳贡向前半步轻声提醒起来。
作为大明朝户部尚书,他对数字和钱极为敏感。
崇祯此番让他们前来,肯定是为了解决藩王只吃饭不干活的问题。琇書蛧
不管别人同意与否,他方岳贡第一个举手赞成。
每年六百万两银子的开支太大了!
按照万历年宁夏之役耗银二百万两,东倭之役耗银七百八十万两,播州之役三百万两来算。
如果能省下这些钱,大明朝可以打好几次大仗硬仗。
崇祯继续漫不经的对着他们说道:“藩王之事已日趋严重,不但伤害了大量封地内的百姓,还导致朝廷赋税受损。”
“朕身为一国之君,理应处理好藩王和百姓的关系。”
“陛下圣名!”方岳贡第一时间给崇祯戴高帽。
只要把这顶帽子扣在崇祯脑袋上,再想反悔就难了。
范景文身为内阁次辅没有第一时间站队方岳贡,而是偷眼观察崇祯的态度。
在没当上内阁首辅前,他尽量不与崇祯发生意见上的冲突。
当上首辅之后就不一定了。
该支持的支持,该反对的反对。
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便不谋其政。
见崇祯没有不悦,范景文才跟着拱手:“陛下,藩王宗室乃太祖后世子孙,陛下若想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考虑民意。”
崇祯淡淡一笑:“朕听说天下苦藩王久矣,不知是真还是假。”
范景文和方岳贡都不敢接话。
怎么接?
藩王姓朱,往大了说是朝廷与藩王的问题,往小了说是皇家内部问题。
接了话就得去帮崇祯做这件事。
这绝对是一个受累不讨好的活。
干好了不但会惹恼藩王,同时还会惹怒地方士绅豪强。
以为士绅地主的田都依附在藩王名下,目的是不交田赋。
干不好就更别说了。
他们已经在藩王那边惹了一身骚,皇帝也会因为他们没有办好差事而降罪。
所以没人会干这种里外不是人的差事。
崇祯对这两个老狐狸有些无语。
想到这他有些后悔,早知道把邱瑜也一并喊来了。
有邱瑜在,最起码不会冷场。
见两人不说话,崇祯直接反问:“两位,有何良策?”
范景文和方岳贡同时拱手:“陛下,藩王宗室乃皇家内部事务,我等不便参与。”
崇祯冷哼一声,露出一副不高兴的表情:“朕是让你们出谋划策来的,不是让你们去做这件事。”
两人还是不说话,主打一个沉默。
这时候说错一句话就倒大霉,所以沉默是最好的选择。
崇祯真的有些怒了,他站起来倒背着手说道:“你们身为大明朝臣,理应为朕排忧解难才是。如此推诿扯皮,岂不是误国误君?”
误国误君的罪名相当大,上一个被定这种罪的人是魏藻德。
他死的老惨了!
崇祯言语之中虽没有威胁的字样,话外却处处透露着威胁。
说完这句话后崇祯又觉得有些不妥。
现在六部主要人物都是为国操劳的人,不应该这样威胁他们。
想到这崇祯接着说道:“现在六部离不开你们,朕也舍得不让你们去办这种差事。所以朕的意思是你们出谋划策,朕找人来做。”
听完崇祯的承诺后,范景文和方岳贡同时把心重新放回了肚子里。
范景文率先说道:“陛下,其实早在万历年间就有了对策,只是没人去做。”
“哦?”崇祯来了兴趣,“什么对策?何人所出?”
“时任翰林院检讨,后来在我朝担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徐大人。”范景文毕恭毕敬地说道。
范景文和徐光启算是同一时期的人物,只不过徐光启早在崇祯六年就去世了。
“等会再说,”崇祯看向王承恩:“给两位尚书赐座。”
范景文和方岳贡虽然很感动,但还是那般冷静。
落座后,范景文继续说道:“徐光启徐大人解决的是藩王宗禄与田产问题。”
“我朝藩王田产有三种,一种是皇帝赐田。赐田理论上赐的是使用权而不是归属权,藩王只能收租,不能买卖。”
“第二种是藩王自购田产,归属权在藩王手中。”
“第三种是类似于神宗皇帝赐给福王、景王、潞王的养赡地。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在福王等人手中,而是......”
讲到这里,范景文停下来看向方岳贡:“方尚书,养赡地的问题还是你来讲吧。”
方岳贡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一字一句的说了起来。
“洪武初年河南百姓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因为这些田不是通过买卖所得,所以无法在官府取得田契,朝廷称之为“白地”。”
“黄河水患有时会导致黄河河道迁移,许多田被毁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荒地,百姓开垦后也成为了白地。”
“不止河南,全国各地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这些田的所有权既不属于藩王,也不属于地方官府,严格来讲属于陛下和朝廷。”
“随着白地越来越多,地方官府认为不能只让他们交田赋,于是开始征收种植白地百姓的田租。”
“福王、景王、潞王的养赡地,是将这部分本来应该交给朝廷的田租转交给了他们。”
方岳贡说完后看向范景文。
范景文接着说道:“徐光启的意思是改封地为分地。”
“封地改为分地?”崇祯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
“就是购买一部分土地送给藩王,以为永业!”范景文说话间站了起来,“将土地送给藩王后,朝廷就不会再对藩王后代进行分封了,因为这些土地完全可以让他们自食其力。”
“当然,藩王可以任意处置这些土地。”
第512章 若有藩王造反,朕便起刀兵,换太平
崇祯听完范景文的解释后,对当年徐光启提出的方案并不满意。
如果把田分给了藩王,同时又废了宗禄。
那么藩王宗室和皇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
朝廷对这些人的掌控能力也越来越差。
如果其中几个藩王联合起来搞事情,大明朝又将遭遇一次劫难。
还有一点。
虽然他想削藩,但并不打算把藩王变成平民。
该给的特权还是要给的。.qgν.
假如把藩王的特权给削了,武将的忠心将会出现问题。
武将的归途是勋贵。
勋贵的级别根本无法与藩王相提并论。
今天削藩,明天就会削勋贵。
武将们还会忠诚吗?
显然不会。
可是不分田的话,又该如何削藩呢?
每年六百万两的藩王宗禄占据了大明将近三分之一的支出。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