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32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说是督查使,其实就是御史!

大明朝的御史权利很大,别说聘用了,不给钱都行啊!

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读书人,他们空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血却报国无门。

现在好了,机会来了!

有几个老学究率先反应过来,他们推开人群往里挤:“都让一让,让一让。”

其他人反应过来后迅速守住自己的位置,并说道:“别挤,前面都是人。”..

“我年纪大,让我先来。”

“年纪大就回家躺着去,来这凑什么热闹?”

“你这后生怎么说话呢?懂不懂尊老爱幼?”老学究两眼一瞪。

年轻人想了想,十分恭敬的说道:“您老别踏马挤了,再挤就揍您!”

老学究看着对方伸出来的拳头,顿时没了脾气,只能老老实实站在后面排队。

“这是朝廷使得障眼法,大家伙千瓦别被骗了!”人群中有人拱火。

“对,咱们联合起来想朝廷请愿,要求罢免李邦华!”

周围的考生迅速退向旁边,将两个喊话读书人让了出来。

有人鄙视道:“你们有事去前面说,别连累我们。”

“对啊,阁老说有事可以跟他老人家亲自说,你们在这起什么哄?”

李邦华假装没看到,一边接待考生的咨询一边让人维持秩序。

“都别挤,都别挤!凡是在场的考生都有机会担任督查使!”

学生们激动不已,纷纷上前与李邦华近距离接触。

毕竟他是内阁首辅,文臣之首。

考生们起初还控诉当地官员的种种不法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控诉官员的人越来越少,咨询如何当督查使的人越来越多。

李邦华的回答很有趣:“秋闱放榜的当天会告诉他们具体信息。”

整个咨询过程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

就这样还有很多上年纪的老学究舍不得走。

“大人,快告诉我们督查使有什么权利吧!我们都等不及了。”

“等不及也得等,这是朝廷的差事,儿戏不得。”官吏们回答。

“不要钱让我当行不?”一个老学究突然说道。

其他人跟着开了窍,纷纷表示自己不要饷银,只要能让他们担任督查使就行。

李邦华看着这些比他小不了几岁的读书人,心中感叹不已。

科举虽然给了下面人上升的通道,可录用的人还是太少了。

有些人究其一生也无法迈入官途。

不过科举是公平的。

上到王宫贵胄,下到黎民百姓都得参加科举才能入朝为官(这里指文官)。

李邦华转身对着钦差队伍里的官员说道:“贴出告示,就说今天,明天和后天,钦差队伍都会在考场外接待考生的咨询。”

“把他们的诉求记下来,随后安排人一一核实处理。人手不够就从南京国子监借,还不够的话就从府学,州学,县学借人。”

“借调过来的人饭管饱,另外还会按照士兵的标准发放行粮(出差补助)。”

“秋闱推迟到大后天,届时还不参加者视为主动放弃。”

第492章 江南织造局

南直隶秋闱考生哭庙罢考事件前后持续了三天,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八月十九日清晨,随着考生们陆续进场考试,李邦华长舒了一口气。

他深知事情虽然被平息了,但影响没有平息。

尤其是朝廷用强硬手段对付地方士绅的行为,肯定会引起士绅们的联合反抗。

反抗的方法有文有武。

文讲道理,武是武力。

在不久的将来,大明朝南方士绅会通过各种手段污蔑他,弹劾他。

更有甚者会暗中支持流贼土匪打家劫舍祸乱地方,让大明朝无法安心休养。

地方上流贼土匪一旦多起来,治安就会乱,当地的官员首当其冲被弹劾。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法解决问题,朝廷为了稳定局面只能换官员。

假如士绅们对新来的官员不满意,会沿用之前的手段迫使朝廷换人,直到换到满意的官员为止。

到那时。

大明朝的地方官员与地方士绅就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

他绝不允许出现这种局面。

唯一破局的办法就是拉拢这帮考生,让他们死心塌地为朝廷效力。

有他们在,地方士绅就不敢明目张胆的胡闹。

李邦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驿馆,将钦差队伍里几个主要官员喊到一起商量接下来的对策。

众人还没落座,兵部尚书张泊鲸低声对着李邦华说道:“阁老,常州府那边有点情况。”

“士弘升出事了?”李邦华一惊。

士弘升刚被他举荐为常州知府不久,如果他出了事自己很会受到牵连,

官场的规则是被举荐的人出问题,举荐人也要担责任。

简单来说是官场上的连坐制度。

这种制度有利有弊,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利明显大于弊。

“士弘升没出事,”张泊鲸急忙解释起来:“据士弘升在信中说,江南制造局的总管太监

李实去常州府采买生丝,用于制作宫廷御用织物。”

明朝时期在南京、苏州和杭州设立织造局,用于织造宫廷御用和官用等各类高级纺织品。

这三个织造局并称为江南织造局。

三个织造局各有一个太监负责管理各项事务,又称织造太监。

在三个太监之上还有一个总管太监。

到了明朝后期,由于江南纺织业的发达再加上织造太监屡有贪墨和不法行为,苏州和杭州织造局先后废止。

只留下一个江宁制造局(南京织造局)专门制作皇家御用物品。

张泊鲸接着说道:“江南织造局的总管太监李实到达常州府后,向士弘升索贿,并让他行上司与下属之间的拜礼。士弘升既不行贿,也不肯行拜礼,把李实气的够呛。扬言要给陛下上书,说他侮辱陛下内臣。”

“士弘升初来乍到不知如何解决,特来信向阁老请教对策。”..

李邦华右手放在桌子上,一边敲击桌面一边思考。

李实索贿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太巧了。

他这边刚刚处理完考生罢考,那边就发生了这种事。

巧合吗?

不确定。

其实这不重要。

关键是他想知道李实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受到了某人的指使。

如果是个人行为,他根本不用过多在意,只需给北京写一封信说明情况即可。

可如果是受到了某人的指使,事情就麻烦了。

因为这件事的发生说明阉党要和他开战了。

阉党与朝中其他党派不同。

首先他们是忠于皇帝的,但并不一定忠于大明。

这句话并不矛盾。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压榨矿工给宫里挣钱是忠于崇祯的行为。

时间一长百姓被逼造反,最终的受害者是大明。

他们的行为不但对大明没好处,反而还害了大明。

这便是忠于皇帝不一定忠于大明的来历。

其次。

阉党参与党争的目的只有两个。

一,争宠。

二,挣钱。

宫里的太监有成千上万人,他们是由一个个小团伙组成的。

当其中一个人受宠后,其他太监也会跟着沾光。

接下来外派的肥差便会落到他们身上。

(肥差有很多,例如织造局太监,监军太监,各地管理皇庄的太监等等。)

他们会用尽办法敛财孝敬上面的太监,上面的太监则用这些钱收买一些大臣。

等有御史弹劾的时候,这些大臣会出面帮着他们说好话。

接下来崇祯将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

信太监的话还是信御史的话!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

按理说太监是他的内臣,他理应信任他们。

但是...

灵山脚下妖魔多。

越是靠近权力中心的人,越容易用手中的权力犯罪。

不信太监信御史?

太监最起码还忠于皇帝,御史就不一定了。

最佳方案是平衡两者的关系。

时不时打压一下朝臣,同时也敲打一下太监们,让二者都没法一家独大。

同时还要防止二者联合起来进行蒙骗。

皇帝有政策,群臣有对策。

大臣们为了自保,会根据皇帝的性格选择是否与太监联合。

魏忠贤掌权期间,与太监联合的官员便是阉党,不与太监联合的官员便成了逆党。

逆党中以东林党为最。

李邦华无心党争,更不想惹怒阉党。

但...

阉党的行为阻碍了他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