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8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在内部权力斗争中,他们是竞争对手。

“够了,别说了!”汪兆麟双手握拳,二目圆睁:“李定国区区一个武将,只是按照本军师的部署用兵而已,哪有你说的那么玄乎?”

赵永年停顿后片刻叹了口气:“也是,其实这都是军师的功劳,只不过都被李定国抢去了。”

“这也就是在大顺,换成大明的话,情况截然相反。那边文臣像踩蚂蚁一样把武将踩在脚底下,朝堂上文臣一句话就能决定武将的生死。”

汪兆麟想到刚才李定国的那番表现,顿时气愤不已:“哼,本军师早晚会把他踩在脚下!”

等等...

汪兆麟斜视着赵永年,质问道:“你这句话什么意思?挑拨离间是吗?你这个明廷细作,信不信我现在就把你献给大西王治罪?”

赵永年露出一副无辜的表情:“汪大人饶命,我刚才只是无心之谈。再说我是行医的郎中,军中肯定有需要我的地方。”

“哼,谅你也不敢!”汪兆麟咬着牙齿离开军营。

看着旺兆麟气哼哼的样子。

赵永年知道仇恨的种子已经在汪兆麟心中种下。

想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话,还需要一个契机。

至于契机什么时候来,就要看藏在暗处的锦衣卫了。

接下来两天,张献忠和旺兆麟一起排兵布阵。

为了不让武昌明军提前回援安庆,他们要做出一副从长沙北上湖广的假象。

将明军主力吸引至长沙,岳州一带。

布置完毕后,大军启程。

......

凤阳城外。

三战三捷的顺军将凤阳城团团包围。

马士英损兵数千后再也不敢出城野战,只能据守城池,等待援军。

“报!”凤阳城北,淮河岸边的顺军营地内,响起探马嘹亮的嗓音。

紧接着一人冲进中军帐,对着李自成单膝下跪:“启禀皇上,淮河北岸发现明军两支援军。”

“两支援军都是从北面来,看旗帜分别是刘良佐的一万兵马,以及河南总兵李际遇的一万兵马。”

李自成点头:“高杰三万兵马,刘良佐一万,李际遇一万,马士英两万五千人,凤阳附近的明军总兵力已经高达七万五千人!”

“我军凤阳城外的兵力只有六万人,从数量上不是明军对手!”

郝摇旗提醒道:“皇上,宗敏和宗地的三万兵马都在洪泽湖一带,距离此地不过两百里。算是他们的兵力,咱们总兵力高达九万,明军拿什么打?”

“不,不能动他们,他们的目的是防止明军水师。”

“如果我是明军将领的话,会让水师从长江进入运河,到达洪泽湖后转入淮河,打咱们一个出其不意。”

“有宗敏他们牵制,明军水师就不敢贸然进入淮河了。”

“报!”

不等李自成把话说完,又一个探马飞奔而入:“启禀皇上,襄阳塘报!李岩、马宝、红娘子兵败承天府后,在襄阳城外再次与明军发生激战,双方激战一天,我军损失惨重,襄阳失陷。”

“李岩和红娘子退守新野县,马宝失踪,去向不明。”

李自成听完塘报后沉默了一会:“其实,他们应该固守城池的。”

“可是皇上,如果固守城池的话,一旦兵败就没有机会逃跑了。”郝摇旗解释道。

李自成叹了口气,随后目光再次回到摆在桌子上的地图。

“咱们围困凤阳多久了?”

“回皇上,快二十七天了。”

“城中细作的消息准确吗?”

“准确,明军城中粮草只够一个月的,再有三天左右,城中就会断粮。”

第433章 刘肇基

南直隶扬州府。

高邮州是扬州府下辖的一个州,附近有一个湖名叫高邮湖。

数万大明水师官兵正在此处集结。

新任援剿总督吕大器站在船头上,眉头紧皱。

在前援剿总督丁魁楚兵败被俘后,朱慈烺立刻听从史可法的建议,将吕大器升为新的援剿总督。

吕大器一开始是拒绝的。

现在天下大乱,带兵打仗绝非明智之举。

用他的来说就是文官领兵,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兵败身死也就罢了,身死名裂才是他最忌惮的事。

他最在乎什么?

名声!

为此他还给太子写了一封奏疏,表明自己酗酒,贪财,好色,无法胜任援剿总督一职。

朱慈烺的回复简单干脆:已阅。

“好一个已阅啊!”吕大器苦笑一声,“倪元璐你个王八蛋,害我不浅!”

他自然是不敢骂太子,但是太子的老师还是能骂两句的。

骂完之后吕大器转身走进船舱。

由于运河深度的缘故,此番明军出动的战船体积都不大。

八成是小战船,剩下两成都是中等战船,没有大战船。

船舱中坐着三个人。

为首的是漕运总督朱国弼,其次是操江提督刘孔昭。

坐在他们对面的还有两人,分别是南京大厂教提督刘肇基和袁继咸麾下水师副将李士元。

这些人当中,吕大器最信任的是李士元。

因为李士元之前是他的手下。

“诸位,都知道如何排兵布阵了吗?”吕大器问。

在场的人除了李士元,都愣了下。

朱国弼紧皱眉头说道:“这...不对吧?吕大人是援剿总督,你不说,我们怎么知道?”

“是啊!”刘孔昭点头附和,“吕大人是总督,负责排兵布阵。我们是将领,负责听从军令,带兵打仗。”

吕大器不说话,倒背着手看向刘肇基。

此战他把希望一分为二,一部分寄托在李士元身上,另一部分寄托在这位大佬身上。

他虽然只有一千兵,但麾下个个都是精锐。

刘肇基是辽东军出身,将门之家,世袭指挥佥事。

最早在前山海关总兵尤世威麾下任职,尤世威兵败后部队被一分为二,其中一部由刘肇基统领。

崇祯八年刘肇基与祖宽大破张献忠于汝州,杀敌数千,军功第一。

崇祯九年,因刘肇基、祖宽所部骄横跋扈,不受指挥(存疑),被时任五省总督卢象升调入关中,分到时任三边总督洪承畴麾下剿贼。

崇祯十一年建奴入关,刘肇基率部驰援山海关,因固守永平有功,被升为山海关副总兵、署总兵官、都督佥事,成了军中一方大佬。

崇祯十三年,建奴围攻锦州。刘肇基奉命与吴三桂前往支援,结果吴三桂中了埋伏,被建奴困在松山和杏山之间。

刘肇基损兵千人舍命将其救出。

时年七月刘肇基与曹变蛟破建奴于松山、杏山。九月双方在杏山再战,刘肇基因为兵少后退,被洪承畴解职。

不过也算因祸得福,躲过了松锦之战这场败仗。

崇祯十五年建奴再次入关,没有官职在身的刘肇基亲自率领三百家丁,跟随明军大部队一起出战。

此番出征刘肇基与三百家丁往返千里,参加大小战斗数十场。每逢战事都冲锋在前,以一当十,锐不可当。

战后,刘肇基家丁仅存十余人,可见其战斗之惨烈。

崇祯得知后大为震惊,来想让他总督湖广战事,因为兵马钱粮不足,再加上辽东兵力空虚无法调兵,只能加都督同知衔,提督南京大教场,负责在南京练兵。

历史上刘肇基在史可法守扬州期间孤军增援,城破后与清军血战,全军覆没。

刘肇基抬头看了一眼吕大器,拱手说道:“吕大人放心,我刘某人此战必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如有不符,请大人军法从事。”

吕大器点点头,目光从刘肇基上方掠过,最后落到李士元的身上。

“大人只管下令,末将唯命是从。”

得到四个人的回应后,吕大器微微一笑。

迈步走到桌子旁,从上面拿出四张纸。

随后将四张不同内容的纸分别摆到他们面前。

“这是?”四人先后拿起纸,借着船舱内的火烛散发出来的光芒仔细查看起来。

朱国弼先是紧皱眉头,随后咬紧牙关,最后将纸放在桌子上看向吕大器:“吕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吕大器微微一笑:“怎么?有问题吗?”

“这不是问题不问题的事,哪有开战前签军令状的啊?”

吕大器浑身散发出一股儒雅稳重的气息,面带笑意的说道:“我没有逼朱大人签。”.

“什么意思?”朱国弼有些茫然的问。

“字面意思,朱大人可以不签,然后率兵返回淮安。此战无论胜败如何,都与朱大人无关。”

朱国弼不是傻子,傻子可当不成漕运总督。

他想了想问道:“如果我不签,吕大人会如何上报朝廷?”

“据实上报,漕运总督朱国弼拒绝签署军令状,随后领兵返回淮安府。”

朱国弼脸色黑了下来:“想让我当逃兵?没门!”

“那就请签。”

“我不签。”

操江提督刘孔昭也将军令状放到桌子上:“抱歉,我也不签。”

吕大器没有理他,看向刘肇基和李士元。

在吕大器的注视下,刘肇基和李士元分别在军令状上写好名字,然后掏出印绶在上面盖了章。

“等等...”刘孔昭眼神特别好,发现情况不对。

他将朱国弼和自己的军令状拿起来比对一番,看向吕大器:“吕大人,我和他的军令状内容为什么不一样?”

不等吕大器说话,刘肇基沉声道:“他麾下多为步兵,你带的是水师,内容能一样吗?”

“我...”刘孔昭被自己的小聪明打了脸,脸色变得很是难看。

吕大器双手再次倒背在身后:“给你们一刻钟时间,不签的可以走。一刻钟后留在现场的人,必须签。”

“高杰,刘良佐,李际遇,马士英,刘肇基,李士元都已经签了。如果各位都按照军令状上的要求,按时抵达指定位置,此战必胜。”

“如果兵败,我愿承担一人所有责任。”

第434章 淮河水战

朱国弼和刘孔昭僵持在原地,不知所措。

军令状这玩意签了就要承担责任,多了不说,肯定会被罢官并削去兵权。

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