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8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当然,那个所谓的海盗不是别人,而是郑芝龙的手下李魁奇、杨六、杨七、钟斌等人。

一旦放开海禁,船只就不用往月港跑了,间接的打破了郑芝龙的垄断,损害了他的利益。

“难道,郑芝龙会反?”崇祯边问边在心中思考这件事的可能性。

“不好说!”李若琏皱了下眉,犹豫片刻后继续说道:“陛下,前些日子从福来了一批运粮船。他们在天津卸货时透露了一个消息,说是郑芝龙前些天往东洋运送了一批粮食,棉麻。”

“可据臣所知,日本等岛国对粮食、棉麻并无太多需求,他们需要的东西主要是生丝,织物和书籍。”

“所以此次贸易十分蹊跷。”

“什么时候的事?”

“一个半月前!”

“难道,郑芝龙与朝鲜或者建奴通商了?”

“有可能,但是没有证据。”

崇祯皱着眉陷入沉思之中。

郑芝龙既不忠君,也不爱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

商人的行为不受自己控制,而是被利益驱使。

只要有利润,他们什么事都愿意干。

“这样吧,给兵部、户部、工部下一道旨意,让他们准备打造战船,名义上是增加关辽登津水师的兵力,实际上是用来防备郑芝龙。”崇祯对着王承恩说道。

“奴婢领旨。”

崇祯不会主动与郑芝龙开战,他要和郑芝龙玩心理战。

等黄蜚的水师规模足够大了之后,他会趁机开放其他四个港口进行海洋贸易。

并且,为了打击海盗,他会让水师给商船护航。

这样一来,双方就摆在明面上了。

如果郑芝龙敢假扮海盗偷袭商队,就等于和大明朝开战。

崇祯就有理由对付郑芝龙了。

如果他不敢,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利益受损。

同时为了缩减水师支出,他会让那些随行的商船支付护航费用。

商人船队为了确保货物无忧,肯定愿意支付费用。

水师既有了航行经验,也得到了护航费用,较少了朝廷水师军饷支出。

可谓一举两得。

第425章 开展敌后工作

天色刚刚渐暗,一个锦衣卫来到李若琏身边低语了几句,随后匆匆离开。

“陛下,”李若琏拱手施礼:“据商人传回来的消息,去年陕西、山西虽有旱情,但总体来说旱情并不严重。”

“不过...”

崇祯眉毛一挑:“不过什么?”

“不过关中贫瘠,再加上商路闭塞,物资运输不畅,所以关中百姓过得并不怎么样。据说庆阳府,平凉府,肃州卫,西宁卫一带都有小规模民变,但是都被流贼镇压了。”

崇祯愣了下,哈哈大笑起来。

李自成啊李自成,没想到你也有今天!

你造大明朝的反,随后老百姓又造你的反,真是风水轮流转。

崇祯笑过之后想了想,说道:“你从锦衣卫里挑一些精明能干之人去往关中,用流贼的方法对付李闯贼。”

“流贼的方法对付流贼?”

崇祯点头:“对,流贼造大明的反,他们造流贼的反,在李闯贼老巢里掀起一股造反的浪潮来。”

自穿越的第一天起,崇祯时刻都在考虑如何剿灭流贼。

想了很久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短时间内无法彻底剿灭流贼。

就算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死了,他的部下也会继承他们的衣钵,继续造反。

历史上大顺军和大西军将领归顺南明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不能接受满清的统治。

在他们眼里,无论起义还是造反,都是内斗。

另一方面是打不过满清,需要寻找帮手。

综合利弊之下,只有联合南明对抗满清才是出路。

但历史进程已经改变了。

满清没有入主中原,他们也就不会停止内斗。

李若琏低着头,思考该如何运作这件事。

这确实是一个思路,毕竟天下大乱,谁都可以起兵。..

崇祯早已想好了对策,开口说道:“进入关中后,你们选一个受灾比较严重,且当地官员名声不好的县。然后趁机杀了县官,揭竿而起,并喊出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口号。”

“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李若琏默默念着这个口号,感受其中的含义。

面对大明朝的苛捐杂税,李闯贼喊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面对李闯贼“顺军”的各种暴行,他们喊出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口号。

妙,实在是妙!

李若琏高兴地抬起头:“请陛下给这支义军赐一个名号。”

“就叫...明教吧!”崇祯淡淡的说道。

明教!

李若琏浑身一震。

明教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明教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有出自白莲教之说,有西方宗教演变之说。

但无论明教还是白莲教,在大明朝都是非法的宗教组织。

朝廷屡禁不止。

尤其是白莲教,在明末那段时间分支林立,信徒众多,实力不容小觑。

到了清代,受反清复明的思想影响,白莲教各派都敌视清廷。

以至于嘉庆十八年,两百多名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徒在京师发动兵变,并成功攻入紫禁城东华门和西华门,差一地拿下紫禁城。

也正因为这件事,崇祯才意识到宗教的力量多么可怕。

也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在李自成腹地站稳脚跟。

“臣领旨。”李若琏将崇祯的话刻在心中。

崇祯再次点头后问道:“有合适的人选吗?”

“有,宣府镇锦衣卫镇抚使张峰可担此任!此前不但在收复宣府镇过程中屡立大功,还孤身前往漠北联系蒙古人南下。”

“适合在敌后开展工作。”

“嗯,转告张峰一句话,”崇祯不放心,嘱咐道:“义军骨干尽量由朝廷的人担当,为了反攻关中的时候,这支义军也不至于失控。”

“下面的人主要为当地人士,战时聚在一起,闲时分散各地,做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李若琏掏出随身携带的手册,认真记录起来。

崇祯继续嘱咐:“前期不要总想着占领城池,据守一方。官军都守不住的城池,他张峰也守不住。”

“前期要秉承游而击之的策略,不与流贼正面对抗,潜伏在暗处搞偷袭,搞破坏。”

“重点攻击流贼的运粮小队,探马,信使等,让他们的物资不能即时送达,让政令不能有效上传下达。得手后立刻撤退,秉承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思想。”

“时间一长,流贼的后方不战自乱。一旦后方乱了,李闯贼就无暇顾及中原。”

李若琏停下纸笔,呆呆地看向崇祯,一脸震惊。

这套理论陛下到底是从哪儿得来的?

他甚至都不用实践,只是听了一遍就知道可行性有多么高。

此时此刻的他十分想说一句:陛下您真是一个在敌后搞破坏的天才!

崇祯不可置否的一笑,有些心虚的接受了李若琏崇拜的眼神。

这套敌后工作的理论,他也只是从书中学到了皮毛。

真正的精髓并未学到。

“陛下,能否把这套理论照搬到辽东去?在建奴后方搞破坏?”李若琏举一反三的问。

崇祯想了想:“理论上可以,但还不是时候。”

“不是时候?”

“嗯,李闯贼虽然也杀人,但不会无差别杀。建奴不同,如果他们怀疑某个村子有流贼,会屠村以绝后患!在敌后举义的目的是搞破坏,不是做无意义的牺牲。”

“更何况建奴大军都驻守在辽东各地,就算能发动起义,也会被很快剿灭。”

“好了,给张峰书信一封,让他筹备这件事去吧。人、钱,能给的尽量多给给。”

“臣领旨。”

“等等,”崇祯忽然想起一件事,“去年辽东秋粮收成如何?有无遭受旱灾?”

李若琏心里早有准备,立刻回答道:“回陛下,据锦衣卫暗卫的消息,去年辽东秋粮收成一般,吃不饱,但也饿不着。”

崇祯点头后又问:“这个寒冬冷春,蒙古那边冻死的牲畜多吗?”

李若琏冷汗下来了。

幸亏此前和张峰往来书信的时候问了一嘴,否则还真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回陛下,据张峰说这个冬天、春天塞北十分寒冷,蒙古人的牲畜被冻死了很多。前些日子素巴第派两千人南下劫掠,被游击将军丁义率兵击退。”

“不出意外的话,素巴第很快会派使者前来,请求开关贸易。”

第426章 反间计

果不其然,李若琏话音未落,门外走来一个小太监。

他来到乾清宫后跪地施礼:“陛下,宣府巡抚兼兵部右侍郎阎应元来信。”

看完公文的内容后,果然如李若琏所料。

喀尔喀蒙古首领素巴第请求大明朝廷开关贸易,并重点说明他们需要粮食、棉麻,食盐一类的基础生活物品。

不多时,四位内阁成员来到乾清宫商议此事。

一般的公文都是先经过内阁,随后再转呈皇帝。

密信以及私人奏本除外。

李邦华拿着另外一份公文施礼后说道:“陛下,蒙古察哈尔部和鄂尔多斯部都差使来信,请求开关贸易。”

同时来信?

看似是请求,实则有胁迫的意思。

崇祯淡淡的问道:“你们是怎么想的?”

“臣以为应该拒绝!”户部尚书方岳贡率先说道:“蒙古人早已归降了建奴卖给他们的粮食,会成为建奴的军粮。卖给他们的棉花,会被做成棉甲反过来攻打大明。”

范景文持有不同意见:“臣以为可以与喀尔喀部交易,毕竟他们没有归降建奴。至于察哈尔和鄂尔多斯部,臣的想法与方尚书一致。”

崇祯目光看向邱瑜。

邱瑜在内阁其他三位老狐狸的教育下,早已稳如老狗,他不紧不慢地出班施礼:“陛下,臣以为两位尚书说的都有道理。”

崇祯两眼一瞪:“朕问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