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48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在距离乾清宫殿门还有十几步的时候,周奎就开始他的表演了。

“陛下,陛下救我啊!”

周奎说话的同时,眼泪止不住地从眼角往下流。

“国丈怎么了?”崇祯装作一副不知情的样子。

周奎跌跌撞撞地走进乾清宫,随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呜呜,老臣才从陛下这里花五十万两银子买走的细盐制作方法,被人泄露出去了。”

“现在市面上卖细盐的商号有三四家,老臣的家底都搭进去了。”

“求陛下给老臣做主。”

周奎口中的做主有两层含义。

崇祯要么帮他打击其他盐商,要么把钱退给他。

崇祯暗笑:退钱?

门都没有!

他快步走到周奎面前,亲手将其搀扶起来:“国丈不要行此大礼,快快起身。”

周奎边哭边说:“求陛下给老臣做主。”

“国丈放心,朕一定给你做主。”

周奎听罢立马不哭了,并用最快的速度将眼角泪痕擦干。

崇祯开始询问:“国丈,那些贩卖细盐的商号可有盐引?”

“有...”周奎话说一半后马上改口:“没有!”

“那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啊?”

“他们有盐引,没有细盐的盐引。陛下前些日子不是说过,要针对细盐弄一套盐引吗?”周奎记性一如既往的好。

崇祯叹了口气:“此事朕与内阁和户部商议过,他们不同意。说细盐也是盐,之前的盐引应该包括细盐的贩卖。就算朕强行下旨增加细盐盐引,也会被驳回。”

明代内阁有封驳权,可以驳回认为不合理的旨意。

“这...这...内阁和户部还是大明朝的衙门吗?怎么能这么干呢!”周奎露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崇祯跟着气愤:“是啊,朕也很生气。国丈要不帮朕去找户部和内阁谈谈,让他们同意朕的想法。”

“臣,臣不想看到他们!”提到户部,周奎立马老实了。

阳武侯薛濂一案结案后,户部让顺天府清算京师勋贵霸占的民田,拖欠的赋税。

他躲还来不及呢,更不会主动送上门。

崇祯见状露出一副惋惜的样子:“那朕就爱莫能助了。”

周奎站在原地,感觉自己是个冤大头。

刚花了五十万购买细盐制作方法,随后方法就泄露出去了。

虽然细盐还在卖,但价格跌的很厉害。

崇祯看着欲哭无泪的周奎,心中暗笑。

这年头可没知识产权一说,泄密只能怪自己不小心。

等周奎情绪稳定后,崇祯说起了正事:“国丈,朕有两笔买卖交给你。”

周奎先是一喜,随后哭丧着脸说:“陛下,老臣家里实在没钱了,就请陛下不要惦记老臣的家底了。”

崇祯轻咳一声掩饰内心的尴尬:“国丈说的什么话,朕什么时候惦记过你的家底?现在确实有一笔买卖,量大管饱的那种。”

“哦?”周奎一脸狐疑的盯着崇祯,试图从他眼神里找出端倪。

崇祯稳如老狗,没有露出任何破绽。

“请...请陛下明示。”周奎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一番挣扎后问道。

崇祯将李性忠需要战马和粮草的事全都告诉了周奎。

放眼整个大明朝,没有人比周奎更适合干这种事。

贩卖战马、粮草,转运军需都涉及机密。

周奎是商人,更是崇祯的老丈人,不会把这种消息泄露出去。

听完崇祯的计划后,周奎罕见的陷入沉思。

供应粮草没问题,那玩意只要价格合适就能买到。

转运武器甲胄问题也不大,只要拿到兵部官凭路引,整个大明他都畅行无阻。

唯一的问题是战马!

第375章 满桂之死

“七个月时间购买一万五千匹战马,微臣做不到啊!”周奎左思右想后,向崇祯坦白道。

第一批骑兵缺一万五千匹战马。

温榆河之战后缴获了近万匹战马,被崇祯一分为二,一部分给了李性忠,剩下的充入勇卫营。

阎应元在宣府换来几千匹战马,再加上李性忠麾下已有的战马,总数一万五千左右。

三万减一万五,缺额还是一万五。

周奎见崇祯有些不高兴,急忙解释:“两个月前漠北蒙古人见流贼援兵将至,已经从大同撤兵返回漠北了,买马的话只能联络漠南的鄂尔多斯部和察哈尔部。”

“他们对建奴言听计从,想从他们那里买马,难!”

“不一定!”崇祯胸有成竹:“阎应元灭了宣府那些卖国商人后,蒙古人和建奴从中原获得物资的渠道基本断绝。”

“建奴之所以入关劫掠,就是因为辽东的物资不足,建奴都没好日子过,蒙古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国丈可以尝试派人去联络一番。”

建奴靠两个手段拉拢蒙古人。

一是通婚,二是提供物资。

通婚拉拢上层权贵,物资拉拢底层民众。

没有建奴物资的供应,漠南底层蒙古人的日子可想而知。

在周奎将信将疑的眼神中,崇祯补充道:“还有两个买马的途径。”

“一是内地马户手里的马,质量可能不高,但是比骡马强很多;二是乌斯藏(西藏)和云贵一带,那里茶马互市繁荣,可以买到上等战马。”

听到茶马互市四个字后,周奎心里的退堂鼓都快敲漏了。

他的商队最远只到过湖广一带,买完粮食后就返回京师。

别说乌斯藏了,就是云贵都没去过。

开辟商路是一件很繁琐的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决定的。

“陛下,臣的商队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怕是...”

崇祯眼神愈发犀利:“国丈,茶商用茶叶从乌斯藏换来的战马,也需要卖出去才能折现,你从他们手里买就好了。”

“经他们一倒手,价格会贵不少呢...”周奎低声回答。

“哦,既然国丈不挣钱,那朕只好把这笔买卖交给别人了。”说罢,崇祯转身就要走。

“别介!”周奎慌了,“陛下请留步,臣就算不挣钱也愿意接下这笔生意。”

“为何?”崇祯转过身。

“为君解忧!”

崇祯微微一笑。

好一个为君解忧。

周奎会做亏本的生意?

当然不会。

他精明着呢,那番话只是为了哭惨而已。

周奎走后,崇祯让人给宁远伯李世忠和英国公张世泽分别送去一封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

让他们想办法参与到李性忠部粮草、战马的供应体系中来。

虽然参与的人越多,越有泄密的风险。

但崇祯已经顾不得许多了。

不能让周奎一家独大。

如果被周奎垄断,到时候他会想尽办法各种加价。

甚至反客为主。

引入其他竞争者,会迫使周奎在提供更优质商品的同时,而不加价。

这叫什么?

鲶鱼效应!

除了垄断,崇祯还考虑到风险问题。

一旦周奎这条商路出现问题,还能通过其他人运输粮草军需。

不至于让大军断了供给。

这叫什么?

规避风险!

解决完这个问题后,崇祯踏踏实实的睡了一觉。

第二天一早,崇祯穿着朝服来到皇极殿。

文武百官早已在下面等候。

施礼过后,所有人目光都落到刑部侍郎孟兆祥身上。

以他为首的三法司刚刚会审完内阁首辅李邦华。

现在是时候公布结果了。

孟兆祥顿感身上的压力剧增。

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孟兆祥出列拱手道:“陛下,内阁首辅李邦华治下不严导致贪腐,偷逃赋税,霸占民田一案现已查明。”

“兵部武库司郎中成德确实有贪墨行为,李邦华犯治下不严之罪;至于户部督饷侍郎王弘祚检举李邦华偷逃赋税和霸占民田一事,由于没有实证,经三法司商议后确认为诬告。”

崇祯眉毛微微动了一下。

三法司昨天还没给当事人定罪,今天忽然定罪了。

不止给被告定罪,还给原告定了个诬告罪。

有点意思。

左佥都御史宋权出列道:“陛下,臣有要事上奏。”

“内阁首辅李邦华治下不严,导致贪腐发生。换做平时,训诫一番也就罢了,但现在不行。”

“流贼围城期间京师军民用血肉挡住了流贼的步伐,陛下为此三令五申严禁贪腐军饷、抚恤银。”

“兵部可倒好,顶着风头作案。这件事不但让兵部、内阁颜面扫地,更是有损陛下名声。”

“请陛下明断。”

宋权语气连贯,声音掷地有声,显然是做好了打倒李邦华的准备。

不等众人说话,宋权又抢着说道:“据臣所知,李邦华受审期间牵扯出一桩旧案,请陛下追究李邦华的责任。”

“旧案?”崇祯看向站在文臣之首的李邦华。

李邦华一脸平静地出列,大声说道:“陛下,宋权口中的旧案是我朝二年的事。”

“我朝二年十月,黄台吉(皇太极)领兵十万绕过宁远、锦州,破开长城入关劫掠,后围困京师。”

崇祯一怔。

这不是己巳之变吗,已经是十二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