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4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都滚起来吧,跟着咱家去领赏!”

听闻领赏二字后,太监们立刻高兴的跳起来,抢着来到王承恩身边献殷勤。

“王公公,这是小人的一点心意。”

“公公这里小的家乡的特产,还望公公收下。”

看着伸过来的八双手,王承恩将目光放到最后一人身上:“咱家多年没出京了,倒还真想尝尝地方特产了。”

他一边接过对方的小包裹,一边问:“你家是哪儿的?有什么特产。”..

“小的老家是浙江处州府,特产是银子。”

王承恩顿时愣住了。

浙江处州府有银矿,盛产银子。

特产当然也是银子!

这话没毛病!

“你他娘的还挺会说话,来人给他掌嘴。”

“公公饶命!”

其他人可不管这些,直接把那人控制住扇了几巴掌。

扇完之后,王承恩冷冷一笑:“哼,你那仨瓜俩枣还入不了咱家的法眼。以后”

王承恩并非不喜欢银子,而是想用自己的行为改变底层太监喜欢贿赂的风气。

......

回到坤宁宫后。

崇祯参观了周皇后的后宫。

周皇后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织布,所以后宫有很多织布机。

崇祯仔细看了一圈,随后将织染局和兵仗局的总管太监招了过来。

随后。

他将飞梭织布机的原理连写带画的告诉了二人。

崇祯穿越前并没有从事过纺织行业的工作,但是他从短视频平台看过很多穿越必备指南的视频。

里面就有飞梭织布机的资料。

飞梭织布机相较于传统的织布机,织布的宽度和效率都大大增加。

假如之前一个人一个月只能织一匹布,现在一个月能织四匹甚至五匹布。

这是生产力的进步!

只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才能让多余的劳动人口来从事其他产业,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飞梭织布机的关键是梭子,而梭子的关键是配套的弹簧。

崇祯将弹簧的图纸递给兵仗局的总管太监,并说道:“此物名曰弹簧,兵仗局不是有钢吗,试着用钢做几个,如果有弹性不易断说明成了,没弹性就继续做。”

“事成之后,朕大大有赏。”

第372章 “清太祖”李成梁

十一月的京城愈发寒冷。

崇祯将之前的每日早朝改成了隔一天一次。

不是他懒惰,而是为了照顾李邦华,范景文这些老家伙。

他们年纪大了,能不折腾他们尽量不折腾。

十一月初三这天,崇祯得到了一堆消息。

唯一的好消息来自南面。

秦良玉将张献忠挡在川东一带,让他无法西进。

剩下的全是坏消息。

第一个坏消息是袁继咸收复荆州不利,退守岳州。

第二个坏消息是李自成主力南下,直奔湖广而去。

第三个坏消息来自三法司,他们已经开始审理李邦华治下不严,偷逃赋税,霸占民田一案。

同时,他也知道了南京朝廷的变动。

让他意外的是,张煌言这个举人竟然出仕了。

崇祯还没来及意外多久,都察院,吏部以及吏部给事中弹劾的题本就送到他桌子上。

他们不敢弹劾太子,于是将矛盾纷纷指向史可法。

罪名也很简单,史可法举荐张煌言不符常理,肯定猫腻。

换成别人,崇祯或许会问一问。

当他看到张煌言的名字后,直接把弹劾题本扔进火盆烤火了。

历史上的张煌言能成为南明三大柱石之一,自然代表他有能力。

此时让他入仕,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崇祯将三法司会审的题本拿起,问旁边的王承恩:“三法司审的怎么样了?”

“回皇爷,审案的方向似乎有点偏...”

“偏?”崇祯有些疑惑,“偏能偏哪儿去?

“奴婢也说不清楚,三法司的人稍后就到,皇爷一问便知。”

崇祯放下题本,坐在龙椅上静静等待。

半个时辰后,三法司官员全都到齐。

刑部侍郎孟兆祥躬身施礼:“陛下,户部督饷侍郎王弘祚检举内阁首辅李邦华治下不严导致贪腐,偷逃赋税,霸占民田一案现已审理完毕。”

“偷逃赋税和霸占民田纯属子虚乌有,兵部武库司郎中成德确实有贪墨行为。而且,审案时说了一些与此案无关的事。”

崇祯眯着眼:“别和朕说过程,说结果。”

孟兆祥一愣。

什么结果?

有了上次的教训后,他们只说过程,不说结果。

把决定权交给皇帝。

他犹豫片刻后说道:“陛下,此事应与众臣商议。”

崇祯想了想觉得也是,李邦华当初那个表情分明是在告诉他,他在朝堂上干大事。

想到这他轻轻点头:“那就明日再议,卿等辛苦了。”

三法司官员离开后,王承恩快步走了进来:“皇爷,李性忠、李宪忠在殿外求见。”

“让他们进来。”

王承恩传话过后,李性忠、李宪忠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他们都是李氏三人人物,论关系是堂兄弟。.z.

李性忠年纪大是兄长,李宪忠是李氏三代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施礼过后,二人站在原地。

崇祯第一句话就差点把他们俩吓死。

“你们说,当年初代宁远伯(指李成梁)在镇守辽东期间,有没有养寇自重?”

李性忠不敢抬头,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李宪忠。

李宪忠不但不敢抬头,更不敢与李性忠有眼神交流,只能站在原地装死。

李性忠不再犹豫,立刻跪地磕头道:“家祖对朝廷忠心耿耿,对陛下更是忠心无二,绝没有养寇自重。”

崇祯面无表情的继续说道:“可是最近有很多人给朕上疏说,就是因为宁远伯养寇自重,结果玩砸了,才导致建奴崛起。”

李性忠浑身发冷,后背却开始淌汗。

他再次磕头:“家祖和家父已过世多年,臣有口难辩,望陛下明察。”

崇祯没有理会李性忠,而是继续说道:“朕从建奴那里得来一份他们自己的史书,叫什么《大清历朝实录》,里面记录了努尔哈赤的一些事。”

“你猜他们是怎么写的?又如何称呼初代宁远伯?”

说到这崇祯停了下来,看向李氏兄弟二人。

崇祯没说谎,他确实看过清实录。

清实录始于皇太极,他继位后模仿明实录,给其父努尔哈赤撰修实录,记载其一生所经历大事。

李性忠和李宪忠两个人先是一脸懵,随后浑身一震,紧接着一股凉意从脚后跟直冲头顶。

他们此前虽然没听过清实录,但根据名字已经猜出了个大概。

根据崇祯的表情和语气,《清实录》大概率是真实存在的。

最可怕的事来了。

如果建奴真有《清实录》也是放在最安全的地方,防止泄密。

当今皇帝是怎么知道的?

不止是知道,他还看过!

这合理吗?

显然不合理!

难道陛下的锦衣卫已经将手伸进了建奴内部?

李性忠和李宪忠同时打了个寒战,跪地说道:“臣等不知。”

崇祯脸上突然浮现一丝笑容:“他们称初代宁远伯为‘清太祖“。”

李性忠差点被吓趴下,他不停地磕头:“陛下明察,臣要替祖父鸣冤,这绝对是建奴的离间计!”

“是啊陛下,臣等的祖父镇守辽东数十年,从未有过这种想法。”

崇祯又恢复了之前冷漠表情,质问道:“你们刚才还说初代宁远伯和二代宁远伯已过世多年,你们有口难辩。”

“现在怎么又辩解上了?”

李性忠和李宪忠被问愣了,跪在地上想说话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崇祯站起身来到他们二人面前,沉声问道:“朕能信任你们吗?”

二人先是一愣,随后同时回答:“臣忠于陛下。”

崇祯点头:“好,宁远伯镇守辽东数十年,有功也有过。”

“宁远伯的功劳朕会记在心里,宁远伯的过错朕会用王法赦免。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朕不想追究,也不会追究。”

“今天之所以召尔等进宫,是有一件大事要交给你们去做。”

第373章 重造辽东铁骑

李性忠和李宪忠同时抬起头,眼睛开始放光:“臣等洗耳恭听。”

他们突然明白了刚才崇祯那番话的含义。

那不是追究责任,而是重用前的敲打!

崇祯目光在他们二人身上停留了一会,严肃地说道:“朕交给你们两件事,募兵,练兵。”

李性忠一怔,下意识的问道:“不知陛下想让臣招募多少士兵?”

“五万骑兵。”

“五...五...万?骑兵?”李性忠一双虎目瞪得溜圆,最后两个字几乎是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