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李邦华皱着眉说道:“臣以为凶手并非图财,也不是仇杀。”

“哦?说说看。”朱连表面上毫无波澜,内心却有些期待。

这个李邦华能力不错,希望他能按照自己的计划推演下去。

“陈演和光时亨两人家中虽然富裕,却并非大富之人,凶手为了钱财而灭对方满门有些不合情理。”

“其次,二人在朝中虽有立敌,却不是深仇大恨,没有灭门的动机。”

李邦华说完这些后看刑部左侍郎张忻。

刑部尚书徐石麟正月时去往浙西练兵,刑部事务由左侍郎张忻负责。

张忻拱手施礼:“陛下,臣已去现场查验。现场非常混乱,根据脚印猜测凶手数量众多。大部分人是被一刀毙命,少数人被弓弩射中哽嗓而亡。刀口平滑,箭矢精准,非一般匪徒所为。”

“根据尸体伤痕判断凶手兵器有两种,弓弩,短刀。”

说完后,张忻看向王庭梅。

王庭梅做最后的补充:“臣让差役门走访左邻右舍,昨夜狂风大作,没听到什么动静。所以臣判断凶手是一伙训练有素,战力彪悍的匪徒。”

朱连有些不耐烦的挥手:“朕不想听这些,只想知道此案和行刺朕的案件有没有关联?你们什么时候能破案?”

“臣等不知...”李邦华很是无奈的说道。

昨夜巡捕营,锦衣卫,东厂都被调到皇城附近驻守,别说线索,就连凶案他们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没有线索怎么破案?

“废物!全都是废物!”朱连愤怒的握拳,砸了下桌子,“人被杀了,家也被抢干净了,竟然没有任何线索,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咚的一声,吓得王庭梅和张忻立刻下跪求饶。

“朕不管有没有线索,限你们两日内破案子,破不了案子全都回家种地去!”

见冲着怒气不见,李邦华佝偻的身躯再次下跪:“陛下息怒。此事事发突然,又恰逢京师戒严,三大营,巡捕营,东厂,锦衣卫都去皇城附近驻守,城中空虚才让贼人有机可乘。”

“既然顺天府没有线索,为了京师安稳,百官安心,不如让锦衣卫接手此案。锦衣卫中能人辈出,定可以早日破案。”

“请陛下恩准!”李邦华不动神色的将案件推了出去。

这种事能推则推,实在推不出去再说。

破案是功劳,破不了案就是罪过。王庭梅是他的人,顺天府尹这么重要的职位决不能出差错。

朱连没说话,看向张忻和王庭梅。

两人巴不得把这块烫手山芋扔出去:“臣附议。”

“臣也附议。”

朱连皱着眉重重的哼了一声:“废物,都是废物。既然你们想把案子甩给锦衣卫,那就让他们办吧。”

“谢陛下。”三人心中同时松了口气。

“都回衙门各司其职吧,王承恩,宣李若琏觐见。”

李邦华带头施礼后退出暖阁。

李若琏早就在外面等着了。

他急匆匆走进殿门,君臣之礼后见左右没人低声说道:“陛下,臣不辱使命。”

“嗯,干的不错。”

李若琏激动的再次施礼谢恩,站起身后向前迈了一小步,再次低声说道:“陛下,臣此次共收获现银四万两,其余家产折银约二十万两。钱太多了,臣惶恐...”

李若琏也没想到能收获这么多钱,如果不是提前预备了马车,光凭人绝对搬不完。

好在昨夜狂风大作,再加上京师戒严和他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这才悄无声息的离开现场。

“留着吧,以后用钱的地方有很多,就当朕提起给你的。”

朱连说的大方,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有一天东窗事发,他完全可以把锅甩到李若琏身上。

人是他杀的,钱是他花的,和我崇祯有鸡毛关系?

李若琏感动得不行,再次跪地谢恩。

不等他站起身,朱连的旨意就到了:“朕遇刺的案子,陈演和光时亨灭门的案子都由你来负责,限你一日内破案。”

李若琏有点蒙。

皇帝的意思是:自己查自己?

简直闻所未闻!

第35章 崇祯十七年

李若琏皱着眉想了一会,试探性的问:“陛下心中可有怀疑之人?”

朱连笑了笑,“有,成国公朱纯臣的嫌疑最大;其次是流贼,建奴在京中的细作。”

“至于是谁,你们一查便知。”

李若琏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臣告退。”

朱连简单吃完早饭后想起一件事,吩咐王承恩:“摆驾坤宁宫。”

坤宁宫是周皇后的寝宫,又称“中宫。”

周皇后对崇祯的到来有些诧异,平日里这个时间陛下不是在上朝就是在处理奏本。

来坤宁宫做什么?

难道...

周皇后看着天边初升的太阳,脸色顿时一片绯红。

“臣妾给陛下请安!”周皇后一袭白衣,迈着典雅的步伐来到崇祯面前,施后宫礼。

周皇后虽然已经三十三岁,但浑身皮肤光洁嫩白,堪称玉体。

朱连看着眼前的美人,心中的疲惫瞬间消散。他屏退左右,抓着周皇后柔软温热的小手坐到暖榻上。

周皇后脸色潮红,有些不知所措。

虽是老夫老妻,但崇祯很少这般认真端详她。

“嘉定伯的事,梓童知道了吧?”

周皇后浑身一震...

崇祯昨夜明抢的行为早已传遍了后宫,而且抢的第一个人就是国丈大人!

周皇后轻点下巴:“陛下,臣妾有所耳闻。”

“你会怪朕吗?”

“陛下乃一国之君,需高瞻远瞩,臣妾没有资格谈论陛下所作所为。”

“你是天下之母,六宫之主,更是朕的结发妻子,与朕说几句真心话又有何妨?”

周皇后双目如水,低着头想了想:“嘉定伯乃臣妾家父,更应起到带头的作用。”

朱连摸着周皇后的秀发,很是欣慰。

他站起身拿起一张邸报问道:“梓童,你文笔如何?”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这个称呼最早从宋朝开始。明代的邸报并不面向百姓,而是朝廷内部的报纸,只在官员之间传阅。

有些商人会花钱从官员处买报纸,以了解朝廷信息。

周皇后低着头,有些愧色:“臣妾虽读书识字,文笔却不怎么样。”

“那就妥了!”

妥了?

周皇后有点蒙,最近皇上的做事风格与原来完全不一样,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朱连淡淡一笑:“朕打算印刷一批邸报,第一期就由皇后主笔吧。”

“邸报?万岁爷,万万不可!”

周皇后毫不犹豫的拒绝。

邸报是官方报纸,传递的信息也与朝廷息息相关,若是由她主笔,则是坏了后宫不干政的规矩。

其次,她从未写过邸报,怕闹出笑话惹到麻烦。

再者,她根本不知道该写什么。

朱连拍着皇后的肩膀安慰:“此邸报非彼邸报。”

“朕打算将这批邸报卖免费送给百姓,让他们了解朝廷,理解朝廷,最后支持朝廷。”

周皇后咬着嘴唇,明白了崇祯的意图。

“可是陛下...臣妾脑袋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

朱连随手拿起一张宣纸,按照前世报纸的板块进行分区。

分区完成后他挨个介绍:“梓童,朕在这上面画了六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朝廷,可以写朕的旨意,官员升迁,处罚;第二个区域是实事,昨天发生的大事都可以写进里面;第三个区域是军事,可以写咱们明军与流贼交战的战况;第四个是民生,写粮价,菜价,布价等;第五个是故事,这里的内容随便写,皇家的事,后宫的事,民间的事,甚至传说中的故事都可以。”

“最最后一个是金融板块,写铜钱白银黄金兑换价格等等。”

“写的时候尽量用大白话,不要写之乎者也,老百姓看不懂。”

饶是聪明伶俐的周皇后,也被朱连的想法说蒙了,她缓了好一会才明白过来。

“陛下,臣妾好像听懂了,又好像没听懂。”

“哪儿没听懂?”

“陛下说的邸报有什么用吗?现在本就缺少缺银子,印刷又是一笔钱,不划算。”

“皇后要往长远想,别怕花钱,”

紧接着,他把报纸的舆论作用说给皇后听。

今早醒来后,朱连总觉得差点什么。前世他是个老师,早起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泡茶,第二件事是看报纸。

今天习惯性的找报纸,猛然间才想起自己已经穿越了。

报纸!

朱连对这个时代性的舆论武器充满了信心。

如果穿越到满清,朱连可能会放弃这个想法,因为满清文盲太多了。

明朝百姓识字率很高,朝廷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守城靠的是什么?

决心!

不止是他的决心,还有文武百官,京师百万民众的决心。

只要决心守城,北京城肯定坚不可摧。

如何让百姓信任皇帝,信任朝廷?

舆论!

攻心为上!

按理说编辑报纸应该找翰林院那帮写书的文人,但朱连经过认真思考后放弃了翰林院。

先不谈文人误国,一旦把这个权利给到他们,这些人绝对会夹带私活。

写出来的东西不但起不到正面作用,甚至会有反作用。

周皇后听完崇祯皇帝的解释后愣了半天,她怎么想也不到自己的夫君为什么会有这种点子。

“陛下,臣妾明白了,这邸报可有名字?”

朱连想了想说道:“以国之名太过正式,其他名字又会显得不正式。”

“这邸报就叫崇祯十七年吧!”

“是,臣妾这就去写。”

“写完后给朕看看底稿,没问题的话让司礼监经厂、内官监刻录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