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这...臣不知。”
“操劳过度导致的。你也知道细盐出自皇宫,所有的细盐都是皇后盯着做出来的。”
周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坐在原地保持沉默。
崇祯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国丈,府中还有细盐吗?”
“有...没...不多了!”短短一句话,周奎改了两次。
“你觉得这细盐的生意如何?”
“回陛下,细盐的生意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崇祯心中暗笑,脸上却表现出一副割肉的样子:“国丈,皇后经此一病再也无法管理细盐这档子事了。”
“可是细盐能挣钱啊,朕不想把那些送上门的银子推出去。”
“所以啊,朕想让你帮忙找个人把这细盐的生意接过去”
周奎低着头,大脑飞速运转。
他在想...
崇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真打算把细盐转给别人,还是在打他这位嘉定伯的主意?
“不知陛下这细盐的生意打算卖多少钱?”
“当然是越多越好了,朕没做过生意,所以请国丈前来商议一番。”崇祯一脸的认真。
原来如此......
周奎悬着的心又放回了肚子里。
不是崇祯要坑他,而是崇祯不懂想向他请教。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宫里的人不是商人出身,经商的能力比真正的商人差了很多。
论专业程度,还是他这种人最靠谱。
紧接着,周奎给崇祯讲了一堆废话。
崇祯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见周奎一直不上钩,崇祯有点急了,开口询问道:“国丈,你有没有兴趣接手这桩生意?”
“我?这合适吗?”周奎的口水差点流了一地。
这简直不要太合适。
“都是自家人,朕觉得还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好。”
“可是...”
“别可是了,这样吧,只要国丈拿出五十万两银子,朕就把细盐制作的方法告诉你,同时让户部给你颁发一张细盐专卖的盐引。”
周奎先是一惊,随后心中暗喜。
他虽然不知道细盐的制作方法,却通过皇后知道了细盐是由普通的海盐制作而成。
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操作得当的情况下,两万个月就能回本。
不过周奎没有立刻答应下来,而是开始哭穷。
崇祯也不揭穿,盯着他哭穷。
两人又互相试探了一刻钟,终于把这件事敲定下来。为了稳妥起见,崇祯甚至让王承恩和周奎签订了契约(合同)。
如果一方反悔,另一方需赔偿对方十倍的合同款。
“陛下请给老臣两天时间去筹措银子。”
“无妨,朕可以等。”
“多谢陛下,老臣告退!”周奎屁颠屁颠的跑出皇城,回嘉定伯府准备银子去了。
看着周奎离去的身影,崇祯差点笑出声。
周奎辛辛苦苦几个月攒的银子,被他一次性坑过来了。
其实也不是坑,你情我愿的事怎么能叫坑呢?
当然。
周奎接手后不一定赔钱。
这就要看周奎的能力了。
眼看天色渐晚,崇祯起身往坤宁宫走去。
行至半路,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的从宫外跑进来。
见到崇祯后他撩衣下跪:“启禀皇爷,兖州府塘报,兖州失守,鲁王被擒。”
“另外还有一封建奴的信,兵部正在查验信上是否有毒。”
第363章 祖大寿
“陛下,山东出大事了!”
“兖州府塘报:建奴攻陷兖州府擒了鲁王及其家人。”
“曲阜塘报:曲阜孔府遭劫,伤亡数人,丢银两百万两!”
乾清宫内,兵部侍郎王家彦拿着两封塘报逐一念道。
其他在场的大臣瞪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
他们不是不信鲁王被俘,而是不信孔府被劫!
谁干的?
建奴吗?
算上这一次,建奴已经是第六次入关了。
其余五次均是过曲阜而不入。
没想到...这一次竟然对孔府下手了。
王家彦放下手中的两份塘报后继续说道:“建奴让人送来一封信,兵部查验了信封和信纸,确定上面没有涂毒。信里的内容我们没敢看,请陛下决断。”
说着,王家彦将手中的信高高举过头顶。
王承恩没有去接,而是看向崇祯。
“送信的人在哪?”崇祯问。
“送信之人并非建奴士兵,而是我军降兵,扣押在兵部衙门里。”
崇祯叹了口气:“询问清楚后放了他吧,兖州失守的责任不在他身上。”
“臣...遵旨。”王家彦有些动容。
他第一次见崇祯竟然主动关心一个小兵的命运。
崇祯坐在龙椅上,不喜不悲的说道:“王侍郎打开信封,把信里面的内容念给所有人听!”
“臣遵旨。”
王家彦不敢怠慢,急忙拆开信封拿出信纸念了起来。
信的内容很长,但表达的内容只有两点。
一,八旗铁骑举世无敌,奉劝崇祯早早投降,免得大明子民跟着他受罪。
二,要求用鲁王及其家人性命换回阿济格和遏必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建奴太嚣张了,真不知道他们哪儿来的勇气!”
“是啊,看来温榆河打的还是不够疼!”
“让黄得功,高杰去打建奴,把他们打疼了就不叫唤了。”
在场的大臣们义愤填膺,纷纷表达着不满。
李邦华冷哼一声道:“诸位别逞口舌之快,先想想对策吧。”
其他人还想反驳,被崇祯用眼神制止。
大明的朝臣有两个毛病。
一是争斗。
朝堂上争权夺势,朝堂下尔虞我诈。
二是嘴遁。
俗称打嘴炮。
别管实际情况怎么样,嘴上从不吃亏。
范景文站出来拱手:“陛下,臣以为阿济格和遏必隆已死,尸体对朝廷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不如趁机换回鲁王及其家人。”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内阁和兵部官员纷纷站出来同意。
崇祯微微一笑:“诸位说的很好,但朕以为还不够。”
“陛下的意思是...?”李邦华眨着眼睛问。
“他们有心,朕也有意,这笔买卖可以做。但是怎么做不是他们说了算,而是朕说了算。”崇祯看向殿外的天空。
“温榆河之战建奴死伤数万,他们的尸首朕留着没用。阿济格,遏必隆乃至所有死在温榆河的建奴士兵尸首,都可以交给多铎。”
“陛下的条件是?”王家彦有些期待的问。
崇祯嘴角上扬:“条件有两个,一是是把鲁王换回来,二是把祖大寿换回来。”
此言一出,乾清宫先是陷入安静,随后响起大臣们的恭维声:“陛下圣明。”
“吾皇圣明!”
“陛下此计实乃上上策也!”
听着大臣们赞同的声音,崇祯欣慰的松了口气。
本以为他们会有不同意见,没想到声音竟然如此统一。
投降建奴的武将有很多。
可以喷他们,骂他们所有人。
唯独不能骂祖大寿。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对得起朝廷了。
崇祯四年,祖大寿领兵修筑大凌河城。
修到一半时皇太极突然出兵,将大凌河城包围。
祖大寿屡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只能坚守不出,等待援兵。
城中粮草吃完了就吃战马,战马吃没了就人相食。
三个月后,粮尽援绝的祖大寿开城投降。
祖大寿投降后向皇太极提议,趁锦州的明军不知道他已经投降,愿去锦州当内应。
结果祖大寿一去不复返。
崇祯十五年,祖大寿打开被围困了一年的锦州城门,再次投降满清。
这次的情况和上次如出一辙,城中粮草耗尽,人相食...
皇太极没有因为他上次的叛逃而降罪,而是以礼相待。
皇太极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仁慈,而是想借机召降辽东明军。
尤其是关宁军。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