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39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这...臣不知。”

“操劳过度导致的。你也知道细盐出自皇宫,所有的细盐都是皇后盯着做出来的。”

周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坐在原地保持沉默。

崇祯见时机成熟,话锋一转:“国丈,府中还有细盐吗?”

“有...没...不多了!”短短一句话,周奎改了两次。

“你觉得这细盐的生意如何?”

“回陛下,细盐的生意可以用火爆来形容!”

崇祯心中暗笑,脸上却表现出一副割肉的样子:“国丈,皇后经此一病再也无法管理细盐这档子事了。”

“可是细盐能挣钱啊,朕不想把那些送上门的银子推出去。”

“所以啊,朕想让你帮忙找个人把这细盐的生意接过去”

周奎低着头,大脑飞速运转。

他在想...

崇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真打算把细盐转给别人,还是在打他这位嘉定伯的主意?

“不知陛下这细盐的生意打算卖多少钱?”

“当然是越多越好了,朕没做过生意,所以请国丈前来商议一番。”崇祯一脸的认真。

原来如此......

周奎悬着的心又放回了肚子里。

不是崇祯要坑他,而是崇祯不懂想向他请教。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宫里的人不是商人出身,经商的能力比真正的商人差了很多。

论专业程度,还是他这种人最靠谱。

紧接着,周奎给崇祯讲了一堆废话。

崇祯是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见周奎一直不上钩,崇祯有点急了,开口询问道:“国丈,你有没有兴趣接手这桩生意?”

“我?这合适吗?”周奎的口水差点流了一地。

这简直不要太合适。

“都是自家人,朕觉得还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好。”

“可是...”

“别可是了,这样吧,只要国丈拿出五十万两银子,朕就把细盐制作的方法告诉你,同时让户部给你颁发一张细盐专卖的盐引。”

周奎先是一惊,随后心中暗喜。

他虽然不知道细盐的制作方法,却通过皇后知道了细盐是由普通的海盐制作而成。

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操作得当的情况下,两万个月就能回本。

不过周奎没有立刻答应下来,而是开始哭穷。

崇祯也不揭穿,盯着他哭穷。

两人又互相试探了一刻钟,终于把这件事敲定下来。为了稳妥起见,崇祯甚至让王承恩和周奎签订了契约(合同)。

如果一方反悔,另一方需赔偿对方十倍的合同款。

“陛下请给老臣两天时间去筹措银子。”

“无妨,朕可以等。”

“多谢陛下,老臣告退!”周奎屁颠屁颠的跑出皇城,回嘉定伯府准备银子去了。

看着周奎离去的身影,崇祯差点笑出声。

周奎辛辛苦苦几个月攒的银子,被他一次性坑过来了。

其实也不是坑,你情我愿的事怎么能叫坑呢?

当然。

周奎接手后不一定赔钱。

这就要看周奎的能力了。

眼看天色渐晚,崇祯起身往坤宁宫走去。

行至半路,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的从宫外跑进来。

见到崇祯后他撩衣下跪:“启禀皇爷,兖州府塘报,兖州失守,鲁王被擒。”

“另外还有一封建奴的信,兵部正在查验信上是否有毒。”

第363章 祖大寿

“陛下,山东出大事了!”

“兖州府塘报:建奴攻陷兖州府擒了鲁王及其家人。”

“曲阜塘报:曲阜孔府遭劫,伤亡数人,丢银两百万两!”

乾清宫内,兵部侍郎王家彦拿着两封塘报逐一念道。

其他在场的大臣瞪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

他们不是不信鲁王被俘,而是不信孔府被劫!

谁干的?

建奴吗?

算上这一次,建奴已经是第六次入关了。

其余五次均是过曲阜而不入。

没想到...这一次竟然对孔府下手了。

王家彦放下手中的两份塘报后继续说道:“建奴让人送来一封信,兵部查验了信封和信纸,确定上面没有涂毒。信里的内容我们没敢看,请陛下决断。”

说着,王家彦将手中的信高高举过头顶。

王承恩没有去接,而是看向崇祯。

“送信的人在哪?”崇祯问。

“送信之人并非建奴士兵,而是我军降兵,扣押在兵部衙门里。”

崇祯叹了口气:“询问清楚后放了他吧,兖州失守的责任不在他身上。”

“臣...遵旨。”王家彦有些动容。

他第一次见崇祯竟然主动关心一个小兵的命运。

崇祯坐在龙椅上,不喜不悲的说道:“王侍郎打开信封,把信里面的内容念给所有人听!”

“臣遵旨。”

王家彦不敢怠慢,急忙拆开信封拿出信纸念了起来。

信的内容很长,但表达的内容只有两点。

一,八旗铁骑举世无敌,奉劝崇祯早早投降,免得大明子民跟着他受罪。

二,要求用鲁王及其家人性命换回阿济格和遏必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建奴太嚣张了,真不知道他们哪儿来的勇气!”

“是啊,看来温榆河打的还是不够疼!”

“让黄得功,高杰去打建奴,把他们打疼了就不叫唤了。”

在场的大臣们义愤填膺,纷纷表达着不满。

李邦华冷哼一声道:“诸位别逞口舌之快,先想想对策吧。”

其他人还想反驳,被崇祯用眼神制止。

大明的朝臣有两个毛病。

一是争斗。

朝堂上争权夺势,朝堂下尔虞我诈。

二是嘴遁。

俗称打嘴炮。

别管实际情况怎么样,嘴上从不吃亏。

范景文站出来拱手:“陛下,臣以为阿济格和遏必隆已死,尸体对朝廷来说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不如趁机换回鲁王及其家人。”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内阁和兵部官员纷纷站出来同意。

崇祯微微一笑:“诸位说的很好,但朕以为还不够。”

“陛下的意思是...?”李邦华眨着眼睛问。

“他们有心,朕也有意,这笔买卖可以做。但是怎么做不是他们说了算,而是朕说了算。”崇祯看向殿外的天空。

“温榆河之战建奴死伤数万,他们的尸首朕留着没用。阿济格,遏必隆乃至所有死在温榆河的建奴士兵尸首,都可以交给多铎。”

“陛下的条件是?”王家彦有些期待的问。

崇祯嘴角上扬:“条件有两个,一是是把鲁王换回来,二是把祖大寿换回来。”

此言一出,乾清宫先是陷入安静,随后响起大臣们的恭维声:“陛下圣明。”

“吾皇圣明!”

“陛下此计实乃上上策也!”

听着大臣们赞同的声音,崇祯欣慰的松了口气。

本以为他们会有不同意见,没想到声音竟然如此统一。

投降建奴的武将有很多。

可以喷他们,骂他们所有人。

唯独不能骂祖大寿。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对得起朝廷了。

崇祯四年,祖大寿领兵修筑大凌河城。

修到一半时皇太极突然出兵,将大凌河城包围。

祖大寿屡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只能坚守不出,等待援兵。

城中粮草吃完了就吃战马,战马吃没了就人相食。

三个月后,粮尽援绝的祖大寿开城投降。

祖大寿投降后向皇太极提议,趁锦州的明军不知道他已经投降,愿去锦州当内应。

结果祖大寿一去不复返。

崇祯十五年,祖大寿打开被围困了一年的锦州城门,再次投降满清。

这次的情况和上次如出一辙,城中粮草耗尽,人相食...

皇太极没有因为他上次的叛逃而降罪,而是以礼相待。

皇太极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仁慈,而是想借机召降辽东明军。

尤其是关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