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2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建奴根本不知道密云城中有四万大军,既然如此,第一步肯定是使诈啊!”

......

密云城北

多尔衮坐在中军大帐内,与范文程和几位将领饮酒吃肉。

除了镶黄旗的遏必隆,镶白旗的阿济格,还有汉八旗正白旗旗主石廷柱,镶白旗旗主巴彦。

按理阿济格应该随多铎这位镶白旗旗主去往宣府,但多尔衮怕阿济格惹出麻烦,所以将他带到身边,并趁机给他分一点功劳。

“范先生,明日攻城可有良策?”多尔衮举着酒杯向旁边桌子上的范文程敬酒。

范文程淡淡一笑:“此番入关宜缓不宜急,睿亲王忘了?”

“可是...”多尔衮欲言又止。

正白旗七千多人都指着他这个旗主吃饭,他可不想空手而归。密云城就在眼前,他想的是能抢一点是一点。

“我知道睿亲王急,但是你先别急!”范文程将杯中酒喝完后放下了酒杯,他环顾四周后说道:“诸位,此次入关我们的任务有两个,牵制明军主力,或者袭扰各个城池大乱明军部署,并伺机攻打居庸关。”

“但前提是一个稳字!”

“万事求稳,方为上策!我们不知密云城中是否有重兵把守,所以明天各部不要急于攻城。待睿亲王的亲兵回来后再做定夺,如何?”

众人不明所以的看向多尔衮,多尔衮也是一脸茫然。

今日扎营后范文程向多尔衮借了二十个亲兵,说是有事安排。对方没说,他也不好多问,于是便借了。

“十四弟,你的亲兵什么时候回来?”阿济格问道。

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互相以兄弟相称。

“不知道啊,这得问范先生!”

就在他们说话的同时,一个亲兵走了进来:“启禀睿亲王,我等已完成范先生的军令,特来复命。”

说罢,他又向范文程和其余人施礼。

“说吧,干什么去了?”多尔衮好奇的问。

“嘿嘿!”那名亲兵先是嘿嘿一笑,随后说道:“范先生命我等去往密云附近抓捕百姓。可是密云附近的村庄本就稀少,就算找到村庄,里面的百姓也都不知所踪。”

“还好,范先生让我们去附近的山上找,总算不负众望,抓了三个人回来。”

“哦?”多尔衮顿时明白了范文程的意思:“这些人怎么说?”

“这些人都是附近山上的猎人,前些日子他们将捕猎的野兽拿到密云城去卖。据他们说,城中至少有数万明军,领兵之人姓黄,名叫黄得功!”

嘶--

多尔衮先是一愣是,随后有些后怕。

万幸有范文程在,否则以其他人的性格明日肯定会想方设法攻城。

两军对垒不怕敌军人数多,也不怕敌军战力强,最怕军情不明。

多尔衮再次端起酒杯,对着范文程说道:“范先生,我敬你一杯!”

“睿亲王客气,范某干了!”范文程带着笑意,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知道了明军部署后,多尔衮反而不着急了。

他边喝酒边想。

酒至三巡,他站了起来:“小小黄得功不足为惧,他能在张献忠,、李自成手里活下来完全是侥幸。我大清铁骑,所向披靡!”

“明日谁愿出战?”

“我!”不等阿济格起身,遏必隆率先站了起来。

“好!”多尔衮开心的走到遏必隆身边,使劲的拍着他的肩膀。

......

清晨,密云城北。

遏必隆率领一千骑兵大摇大摆的朝密云县城疾驰而来,在火炮射程外时,他勒住了缰绳。

随后拿起千里眼看向密云县城。

不出意外,城上静悄悄的,城门大开。

遏必隆想四周看了眼,找到一颗大树坐了下来。

其他人见状纷纷效仿,大摇大摆的坐在树下乘凉。

时间随着太阳升起而慢慢流逝...

城中没有人出来,他们也没有进城的意思。

眼看要到中午了,遏必隆吩咐一声:“来人,埋锅造饭!”

看着袅袅的炊烟,密云城上黄得功的胡子都被气歪了。

显然。

他的诈降之计失败了。

不但失败了,还遭到了建奴侮辱。

“来人!”黄得功怒吼道:“派一千骑兵,五百步兵前去迎战!”

第192章 骑兵对骑兵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马岱带着兵马出城了。

“总兵大人不可啊!”邱钺急忙提醒。

黄飞立刻附和道:“是啊总兵大人,我军只有区区两千骑兵,无论胜败都是弊大于利!”

黄飞说的没错,就算黄得功的骑兵能打赢建奴骑兵,对他们来说也是得不偿失。

因为建奴骑兵数量是他们的五六倍,甚至是七八倍。

损失数量同等情况下,对他们的打击更大。

黄得功手中拿着千里眼表情凝重的摇头道:“首先,两军对垒打的是士气。如果我军龟缩不出,还未交战便丢了三成士气,于我军不利。”

“其次...”黄得功转回身看向众人:“建奴不知我军的实力,我军也不知道建奴的战术!在辽东打仗时,我大明边军与建奴每次交战前都会派小规模部队进行试探,这是双方默认的规矩。”

“至于随行的五百步兵,我另有他用。”

在众人的目光中,一千骑兵和五百步兵出城了。

一千骑兵全是勇卫营出身,是精锐之中的精锐。他们身穿崭新的棉甲,头戴明亮的头盔,牵着马匹缓缓向八旗骑兵移动。

没办法。

他们的战马之前长期缺粮,最近虽然大补了一番,但无论速度还是耐力都比不上八旗战马,为了尽可能节省战马体力只能这么做。

(只给战马喂草会掉膘,标准是草和豆料一起喂。)

五百步兵出城后与这些骑兵一起向前走,走到距离城墙一里的地方后站在原地开始布阵。

他们没有携带拒马,也没有战车,完全是用人墙组成的军阵。

五百明军站成三排,组成了经典的三段击阵型。

又走了百步之后,马岱吩咐道:“全体上马。”

等所有骑兵上马后,马岱从行囊中拿出千里眼,看向远处的八旗骑兵。

一是看对方人数,二是看对方的装备。

装备不同,战术也不同。

首先,骑兵有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穿棉甲或暗甲,战马无甲或者半甲(这里的半甲是战马的脸和前胸附近用棉甲覆盖,李成梁时期的辽东铁骑基本都是这种装备)。

如果对方携带了火器,那么这伙人肯定不是传统骑兵,而是火器骑兵。远距离用鸟铳射击,然后上马用弓骑射,近距离肉搏。

也有用三眼铳的,在近距离发射后把三眼铳当做武器抡。

如果没有火器,那么战术就偏向传统。

对战时骑兵对冲或者画八字互相追逐。

建奴骑兵战术介于蒙古骑兵和大明边军骑兵中间,既有传统骑兵也有火器骑兵。

看过八旗兵的装备后,马岱心中稍定。这些八旗骑兵身穿棉甲,战马披半甲,身边没有火器。

这种情况下,双方比拼的就是战斗力和战术了。

马岱观察遏必隆的时候,遏必隆也在观察马岱。

一千明军骑兵盔甲鲜明,左边弓囊里挂着弓,右边挂着两个箭袋和一把马刀。

战马虽然没有甲胄,但这些骑兵战力绝对不低。

敢与他们对垒的骑兵,绝不是善类。

想到这,遏必隆翻身上马:“上马,迎敌!此战,必胜!”

“必胜!”

“必胜!”

这些八旗兵挺胸抬头,高傲的大声呼喊着。

自崇祯二年第一次入关以来,八旗兵鲜有败绩,就算有也是败在关宁军手里。

而明朝关内之兵,尤其是骑兵,面对八旗兵铁骑总是力不从心。

今天虽然遇到黄得功,他纵然有勇卫营的光环,但勇卫营不是关宁军。

关宁军尚且挡不住八旗兵,勇卫营何德何能?

所以,他们今天一定会胜利。

一千名正黄旗八旗兵缓缓催动战马,朝明军的方向开始集结。

马岱左手持弓,右手放在箭袋上声音高昂:“今日遇鞑子,当横刀立威!”

“五十步弓拉满放箭,二十步拔刀冲进去肉搏!”

“此战,乃立威之战!”

“明军威武!”

众人微微一愣,心中虽有疑虑,但大敌当前,只能将疑虑先压在心底,同时大喊道:“明军威武!明军威武!”

小规模骑兵交战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先对着冲锋用气势吓唬对方。

在双方快撞到一起时,要么同时往一个方向转,要么互相朝相反的方向骑行。

此时双方会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距离多则十几步,少则五六步。

骑兵们张弓搭箭,自由射击。

由于有甲胄在身,即便能射中对方也不能造成致命伤害。

所以大部分骑兵都会用之前提到过的贴脸箭!

这是马岱研究了一夜的战术,论骑射,他自知手下这些兵没有八旗兵擅长。

双方都在打仗。

但...对手不一样!

建奴的对手是关宁军,勇卫营的对手是张献忠。

俗话说和臭棋篓子下棋越下越臭,打仗也是一个道理。

前者能锻炼骑术,射术和战术,后者虽然也能让勇卫营通过战斗学习经验,但是收获的经验骑射有限。

相反,收获最多的是近身肉搏的经验!

所以...

他制定了这个战术。

轰隆!轰隆!

战马的铁骑踩在地上,发出震慑人心的声音。

双方在距离一百步的时候同时停了一下,随后在双方双方主将的命令下催动战马开始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