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20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崇祯并不急,因为急是没用的。

宣府那边不用管也管不了!

而且他坚信阎应元能守住宣府镇。

因为正史上的阎应元,在没有太多的物资的情况下还能坚守江阴八十多天。而现在的宣府镇,除了盔甲不足外,其他各种物资都十分充盈。

银子,粮食,水,火器,火药...

只要吃喝不愁,他们就能凭借坚城牵制建奴主力。

密云那边有黄得功,只要不败就是胜利。就算黄得功失败了,他也有后手应对。

只是这个后手比较麻烦。

唯一的变数是李自成。

崇祯不怕李自成攻城掠地,怕的是李自成通过攻城掠地抢钱抢粮。

此次北京之战好不容伤了他的元气,如果被他缓过来,那么之前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崇祯目光扫视一周,先是吩咐王承恩:“让李阁老来一趟。”

王承恩领命后匆匆离去。

看着王承恩离去的背影,崇祯一脸的平静。

他思考片刻后看向众人,缓缓问道:“诸位可有良策?”

在场的众人你瞅瞅我,我看看你,都有些茫然。

他们第一次接触这种消息,脑子里既没有对策,也不知道该从那个角度思考对策。

崇祯是大明皇帝,不可能告诉这帮人朝廷有什么规矩,于是他将目光看向滕之所。

这位中书舍人在朝廷任职多年,为官经验丰富,知道在朝廷做事的规矩。

滕之所十分老练的站起身,先是对着崇祯深施一礼,随后转过身面向其他人说道:“诸位,你们现在还是学生,对朝廷的事一知半解。”

“鄙人不才,把一些入朝为官的经验告诉你们。”

“多谢藤大人!”学生们纷纷拱手。

“咳咳!”滕之所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诸位,入朝为官后有一个最重要的规矩。”

“就是处理公务时,要分清轻重缓急。”

“以今天这三封塘报为例,你们说说,应该最先处理哪一封?”

众人非常激动,他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后,一个学生站出来说道:“密云!”

“对,密云。密云距离京师百里,如果建奴攻下密云,那么京师将暴露在建奴的兵锋之下。”其余人纷纷附和。

崇祯缓缓摇头:“错,大错特错!”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他将手中的塘报放到了龙书案上,继续说道:“从墙子岭入关的建奴只有两万余人,就算他们攻下密云又能如何?”

“他们敢进攻京师吗?就算敢来,你们觉得建奴能攻下京师吗?”

众人同时摇头。

李自成十多万人攻打京师,用尽了各种办法,不但没能攻下京师,反而损兵折将败退大同。

建奴区区两万人,他们怎么敢?

“诸位都知道建奴善野战不善攻城,而我大明关内之兵善守城不善野战,建奴不会蠢用自己的劣势对抗我军的优势。”

“除非,他们有十足的把握!”

听着崇祯的分析,在场的大部分学子们纷纷点头,对崇祯的战略分析表示认同。

不过也有人不认同,一个学生站出来说道:“陛下,建奴入关抢夺钱财,劫掠百姓。为了大明百姓,应坚守每一座城池,确保山河无忧。”

“好,说的好!”崇祯直接站了起来,“前提是能守住,不投降。试问诸位,朕如果把边关的城池交给你们,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你和你的守军能做到誓死不降吗?”

大部分人都沉默了。

一个人守城可以做到誓死不降,十个人呢?

一百,一千,甚是一万人呢?

没人敢作保证。

人和人不同,有人以死明志,有人贪生怕死。

这是人性,只要是活人就无法避免。

崇祯淡淡一笑:“所以说,遇事不能空谈,要把实际情况和人性考虑进去。”

“有的城池本就矮小,守城器械均已废弛,守军也是老弱病残无法抵抗。守城的主将为保全城百姓的安危,投降了。等我军一到,又立刻归降。”

“用刚才的标准的评判,他保护了大明子民的安危,却让城池反复易主,你们说这个主将有罪吗?”

众人不说话,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守将看似投降了,确好像又没投降。

“当然,朕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可这种情况确确实实的发生了。”

“所以说,有些时候不是非黑即白的场面,也不要认死理!”

“同理!治理国家,治理官员,治理百姓也是如此。只要治理得当用人得当,哪怕贪生怕死之徒也能随着冲锋的号角奋勇杀敌!”

“如此方能成为大才!”

“朕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看到你们的身影,接到你们的题本,看到大明的繁华。”

在场的学子们纷纷动容,本想下跪谢恩时想起议政前崇祯刻意交代过。今日是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相处,没有君臣之礼。

他们同时拱手施礼:“多谢陛下教诲!”

“好了,等议政结束回去后,你们分别给朕写一封信。把你们想做的事,遇到的困难,发现的弊政,看到的不公之事,遇到的不法之人都可以写进去。”

“朕给你们机会,希望你们也不要辜负朕的希望。”

“我等谨记在心!”

学生们的话音刚落,李邦华缓步走进了大殿。

他看到学生们后先是微微一怔,随后一脸平静的走到众人前面对着崇祯躬身施礼:“陛下,李邦华奉旨觐见。”

第189章 密云

崇祯没有说话,而是用眼神示意王承恩将三封塘报送到李邦华手中。

看完塘报后,李邦华眉头紧锁。

“李阁老,这些人都是朕的学生,今天你可以知无不言。”

李邦华没有意外的点点头,这位大明皇帝组建皇党一事早就和他通过气。

过段时间,这些学子的仕途就要仰仗他这位内阁首辅!

毕竟...皇帝没有太多精力把这些学生都安排到合适的位置。

“李阁老怎么看?”崇祯当着所有学生的面问。

李邦华思索片刻,回答道:“陛下,宣府塘报紧急但不重要;密云塘报重要但不紧急;唯独彰徳府塘报,既紧急也重要!”

“嗯,那就先议彰徳府的塘报!”

“李闯贼领兵五万围攻彰徳府,彰徳府守军虽然没有马上投降献城,但丢城是早晚的事。”

一个学子咽了口唾沫,尽量用卑微的声音低声问道:“李阁老能说说为什么吗?”

“因为没钱,当兵的不愿卖命。”

额...朝堂陷入到短暂的安静之中。

李邦华说话太直了,怼的这帮学生哑口无言。

“当务之急是保住大名府!大名府虽然有几千守兵,还有李性忠的一万战兵,但臣怕他们守不住。”

“一旦大名府失守,李闯贼将会用赵王周王的钱粮招兵买马,假以时日将卷土重来再次围攻京师。”

在众学子崇拜的眼神中,李邦华从容不迫的拿出一封信件,递到王承恩手中。

王承恩接过信件后立刻转交给崇祯。

打开信封,崇祯微微一怔。

这是一封认罪的奏本,出自援剿总兵高杰之手。

“陛下,李闯贼攻太原时高杰驻守在泽州(今山西晋城),后听闻李闯贼围攻京师以为京师不保,于是匆匆向南退往河南安阳府。”.

“现在京师之围已解,他派人送来认罪奏本。”

崇祯还好,学生们听到奏本内容后纷纷露出愤怒之色,对高杰的行为表达不满。

作为一个武将,在得知北京被围之后应该进京勤王才是。高杰不但没有进京勤王,反而向南逃跑妄图保存实力。

实在可恨!

“陛下,应该治高杰的罪,此人拥兵自重,无视圣明!”

“对,京师之围解了将近两个月高杰才派人送来认罪奏本,显然是有意之举。”

高杰原是李自成的部将,因为长相英俊被李自成的妻子邢氏看上了,于是二人就给李自成戴了一顶大绿帽子。

他们怕被李自成发现,便投降了大明。

历史上作为江北四镇之一,高杰麾下有三万兵马。

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高杰三万兵马中有五千骑兵!骑兵意味着可以长途奔袭,能成为奇兵。

此人唯一的毛病是喜欢劫掠,各地百姓饱受其害。

崇祯将奏本放在龙书案上,开始思考阴招。有了高杰的动向,他已经不满足于现状了。

他要借刀杀人!

“陛下,高杰之罪...”李邦华犹豫着该不该提建议。

毕竟他也没有好主意。

已经杀了一个刘泽清和左良玉,如果再杀高杰,那么大明其他武将将会是一个什么心态?

虽然此二人罪大恶极,但毕竟有过战功。

“高杰确实有罪,但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让其戴罪立功吧!”崇祯一脸平淡的说道。

在崇祯十七年这个时间段,这些拥兵自重的人都多条退路,唯独高杰少一条。

除了效忠大明外,他只有投降张献忠一条路可以走。

而他又看不上张献忠。

至于投降李自成这条路,从他给李自成戴帽子的那一刻起就堵死了。

没有哪个男人能容下那顶大帽子!

“拟旨,高杰延误军机,降其为援剿副总兵,罚没一年俸禄。”

“臣遵旨!”李邦华松了一口气。

这点惩罚既能让高杰认识到朝廷对他的不满,又能让其继续带兵戴罪立功。

“诸位,朕的赏罚可还公平?”

“陛下圣明”这帮学子们开始拍马屁了。

大明朝堂这点精髓全被他们学会了!

“李阁老,高杰驻守的南阳距离郑州五百里,距离彰徳府九百多里,让他解彰徳府之围有些不现实。”

“陛下,臣以为可以让高杰进攻洛阳,只要拿下洛阳就能断了李闯贼回山陕西的路。”

“不妥啊,首先高杰不一定能攻下洛阳;其次,就算攻下洛阳,一旦陕西之兵与李闯贼合围洛阳,高杰将无路可退。”

这...

李邦华一时间也没了主意。

在场的其他人就算有主意也不敢搭话。

皇帝和内阁首辅都搞不定的事,他们能搞定?

如果真的搞定了,就是打皇帝和首辅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