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17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两个百姓先是一愣,想起之前操练时阎应元说过的话:建奴身穿多层甲胄,你们手中的武器可能无法将他们杀死,甚至无法伤到他们。接下来,你们有两个选择...

两人将长矛抵在八旗兵的胸膛上,同时发力要将此人从城墙上推下去。

然而八旗兵身强体壮,比这些刚吃一个月饱饭的百姓强了许多倍,他左手紧紧抓住云梯,一时间双方僵直在原地,谁也不能奈何谁。

时间不等人。

第二个八旗兵搂着第一个八旗兵的身体,快速爬了上来,他手中刀光一闪,将两个长矛兵的矛杆劈断。

两人在惯性的作用下向前跑了两步,被对方横刀砍断喉咙,在痛苦的等待中慢慢死去。

“老子是先登...世授...”不等他跃上城头,被一杆长矛刺在了脸上。

“啊!”他捂着脸下意识的往回退,结果士卒跌落城头,临死还砸死两个等待登城的同伴。

“阎大人教过,刺他们的脸,扎他们的眼!”有人提醒道。

在密集的刺脸战术下,八旗兵纷纷从城墙上跌落。

然而。

同伴的死亡不会让后面的人恐惧,只会加剧他们的愤怒。这些人一个接一个的冲上城墙,一边躲闪着明军的攻击,一边试图登上城墙与明军近身肉搏。

“谁有骑兵盾牌?给老子绑在脸上!”一个佐领见久攻不下,想到了这个方法。

他身穿一层暗甲,两两层棉甲,一般的武器根本破不了他的防具。而且,他不需要看见敌人,因为城墙上都是敌人。

只要想办法冲上城头制造混乱,就能给下面的人创造机会。

很快,十几个八旗兵脸上都绑上了骑兵盾牌,他们用手摸着云梯往上爬。

阎应元将射完手中最后一支箭,先是吩咐一声:“拿箭来!”

然后吩咐传令官:“往云梯上倒火油,不要点燃,没有火油的倒桐油。”

在阎应元的吩咐下,一锅锅的滚烫的火油被倒在云梯上,顺着云梯往下流。古代桐油用于给木材防腐,与现代的油漆类似。特点是在未干燥前,摸起来十分润滑。

正在爬云梯的建奴先是被火油烫了一下,正打算松开手时发现云梯变得十分光滑。

不但双手抓不住云梯两侧,脚下也像是踩在冰上一样无法战力。

“曹你...”这位学会汉语精髓的建奴士兵,在跌落云梯的瞬间,不甘心的口吐芬芳。

其他云梯都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在火油和桐油的浇注下,云梯比冰面还要滑,别说登城进攻,就是站都站不住。..

一时间众多八旗兵看着近在咫尺的城墙,心有余而力不足。

“挖城墙!”一个参领高呼。

八旗兵每二百人为一牛录,首领为牛录章京又称佐领,往上是协领,副都统,都统。

得到命令后众人立刻高举盾牌冲到城墙下面,用刀扎进墙砖的缝隙中,试图挖开城墙。

“滚木礌石!”阎应元拔掉肩膀上的箭矢,再次下令。

在远处负责掩护的八旗兵显然已经注意到了阎应元,手中的箭矢纷纷射向他这里。

好在他身穿暗甲,箭矢没有射穿甲胄。

不是他怕死才穿的暗甲,是他怕自己死后宣府镇失守。这才听从丁义的劝告,穿上了暗甲。

在后面举着盾牌抵挡箭雨的百姓听到命令后来了精神,这些人拖着提前准备好的石头,砖头以及整棵原木来到城墙边。

“一二三,下去吧你!”

“一二三扔!”

扑通,轰隆!

各种复杂的声音接连响起,建奴的攻势再次停滞。

多铎拿着千里眼,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他没有震惊和愤怒。

作为主帅,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看了一会他放下千里眼,下达了命令。

第184章 退兵

“传令,退兵!”多铎没有任何犹豫。

传令官微微一怔,随后用最快的速度将消息传了出去:“鸣金收兵!鸣金收兵!”

“嗯?”豪格也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一脸诧异的看向多铎,“十王叔为何退兵?就算攻城遇阻,也不该草草收兵影响士气。更何况,我军在城下射杀不少敌人,并未显露颓势。”

“如果此时退兵,这些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器械将拱手送给明军!”.z.

多铎这位用兵高手本不想和豪格解释,豪格的成长对他没什么好处。

但八旗除了皇位之争外,内部矛盾并不是很多。

考虑到他们早晚有一天会南下入关定鼎中原,届时缺兵缺将,豪格成长起来对八旗也不是什么坏事。

想明白这些事,多铎反问道:“豪格,知道我为什么攻打南城吗?”

豪格皱着眉想了想:“南城地势开阔?”

“非也!”多铎伸出右手食指指向天上的太阳:“现在是五月下旬(农历),宣府一带虽不炎热,但我军身穿多层甲胄,久战之下极易中暑。”

“所以背对太阳作战才是上策!”

“再者,今日一战只是试探,虽然损兵折将,但已经试探出阎应元守城之策,明天才是真正的攻城战!”

“攻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攻打坚城。谁藏得后手越多,谁的胜算就越大!”

“这...多谢十王叔教诲!”豪格瞪大了眼睛,心里对多铎这位战场高手产生了一丝敬佩。

得到撤退消息的八旗兵没有一窝蜂似的转身就跑,而是互相掩护,分批撤退。

最先转身逃跑的是攻城队伍,他们此时正在城墙下接受明军的滚木礌石洗礼。

听到消息后,这些八旗兵在慌乱之中搀扶伤兵,用尽力气扛起重伤甚至死亡的战友,快速穿过浮桥,退向大本营。

历史上的八旗在入关前和入关初期有两个规矩。

第一个规矩是,战场上如果旗人战死,他手下的包衣活着回来了也得被杀。因为包衣是旗人的奴隶,主子死了他也得死。这就导致打仗时候只要旗人向前冲,他们手下的包衣会毫不犹豫的冲在最前面。

这也是八旗兵看起来很勇猛的原因。

第二个规矩是,如果旗人战友战死,谁能把他的尸体带回来,他可以得到那名旗人一半的家产。

攻城队伍撤退的同时,在护城河对岸负责掩护的八旗兵则边退边放箭。

等城墙下没有八旗兵后,远处的汉八旗炮兵开炮轰击城墙,压制明军。炮弹砸在城墙上,发出轰隆响声,震得明军抬不起头来。

眨眼间,八旗兵跑到七八十步外。

除了城头的火炮和鲁密铳,其他武器都无能为力。

看着渐渐远去的八旗兵,阎应元放下手中的长弓,叹了口气。

都说八旗兵难缠,今日一见,果然不简单。

此番守城,真正给建奴造成伤亡的只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方冲锋时,第二阶段是对方通过云梯攻城时。

其他时间造成的伤亡并不是很多。

“各部清点损失,汇报杀敌情况。”阎应元坐在城墙边上,吩咐道。

很快,伤亡情况汇总上来。

城墙台阶附近有专门负责统计伤亡的账房先生,每抬下去一个人,他们就会记录下来。

而城墙垛口附近也有负责记录杀敌情况的士兵,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大差不差。

“此战我军战死者一百一十七人,重伤一百九十三人,轻伤二百零六人。”

“敌军伤亡如何?”阎应元有种不好的预感。

他一直在城头参战,所以对现场的情况比较了解。如果没记错的话,八旗兵伤亡情况比他们多不了太多。

更是达不到防守李自成时一比十的比例。

果不其然,战报被送过来后阎应元脑袋有点疼。

“禀阎大人,此战受到轻伤的建奴无法统计,重伤及死亡者约有七八百人左右,其中五百多重伤及尸体被他们带了回去,现场只留下二百多具尸体。”

“也就是说,我军伤亡一人,对方才伤亡两三人?”

“是!不过伤亡的多是百姓,他们没有甲胄,再加上建奴射术精湛,所以伤亡有点多。”

阎应元挥挥手让传令官离开,坐在城墙垛口后面闭目沉思。

建奴人人披甲,弓弩能给单层甲胄造成伤害,面对双甲就无能为力了,只有靠鸟铳以及各种火器。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阎大人为何愁眉不展?”丁义走了过来。

阎应元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道:“现在什么时辰了?”

丁义抬头对着太阳看了一会:“应该是午时初刻。”

阎应元眼珠一转,有了主意。

他先是吩咐道:“来人,根据伤亡情况发放抚恤金,入夜前必须全部发放完毕。”

紧接着,阎应元站了起来,他大声说道:“诸位,此战建奴虽然只留下二百多具尸体,但他们的伤亡大家都有目共睹。”

“来宣府前陛下说过,以后的军功不再用敌人的头颅计算,而是根据战略以及战场杀敌数量进行计算。”

这些当兵的都是大老粗,有人不懂的问:“阎大人,何为战略?”

阎应元微微一笑:“这位兄弟问得好,战略就是陛下让我们守宣府,我们守住了,在陛下眼里我们就是胜利。”

“让我们守一个月,我们守了两个月,在陛下眼里我们就是大胜!”

听到这,守军们眼前顿时开始放光。

阎应元的话是什么意思?

说明他们可以分更多的银子!

首功敌人不同,价格也不同。北虏(蒙古和建奴)和倭寇,一颗脑袋三十两银子;西南番每个脑袋十两银子;流贼一颗脑袋一到三两银子不等,明末甚至低到一钱银子。

但是。

明代的首功要求极其严格,被火器打中头部,就算割下对方首级也不能算首功,而明军依赖火器!

阎应元继续说道:“今日杀敌六百,小胜建奴,按照陛下和朝廷旨意,发放两万两赏银。”

“明军威武!”

“明军威武!”城墙上的士兵们听罢纷纷高呼。

今日南城墙上的军民满打满算也只有七八千人,就算平分也能拿到二两多银子。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阎应元摆摆手:“诸位,立刻打扫战场,把有用的东西全部运往城中。吃完午饭后除少数人值守外,其余人全部睡觉休息,晚上随我出城干一件大事。”

“阎大人不怕建奴下午攻城吗?”有人问。

“放心吧,他们惜命的很!更何况他们的壕桥已经没了,一顿饭的功夫根本造不出来。”

第185章 二攻宣府镇

建奴中军大帐内,多铎正在认真的听着战报。

“启禀豫亲王,此战镶白旗亡五十二,重伤五十四人,轻伤九十六人。”

“正蓝旗阵亡三十一人,重伤五十三人,轻伤七十四人,。”

“汉八旗伤亡最重,阵亡三百七十三人,重伤二百八十九人,轻伤近千。”

多铎沉默片刻,吩咐道:“全部登记在册,返回盛京后发放抚恤银。”

他看了一眼帐外的烈日,嘴角微微上扬。

“十王叔,明日攻城有何对策?”豪格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