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 第86章

作者:天蚕马铃薯啊

  皆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如今天下笃定,正是享受成果的好时候,这李善长怎么请辞了?

  朱元璋下意识地认为李善长想要借此为要挟多要些好处。

  李善长热衷于权力,怎么可能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地位。

  顿时心中有些不满。

  这个老狐狸,竟然将手伸到咱这里来了。

  “百室,咱们在一起君臣相得这么多年,如今好不容易天下太平了,咱们也该好好过日子。”

  “更何况这朝野上下,哪里离得开你,朕对你是绝对信任的,看你这是为何?”

  “要是有什么不满的和咱说,咱们这群老弟兄还不是有商有量的!”

  李善长摇摇头。

  “陛下恕罪,臣跟随陛下多年,一直奔波劳碌,如今天下太平,想着过几年清闲日子,还请陛下恩准!”

  似乎觉得这样说目的性太大,李善长又补充道。

  “臣会一直待在韩国公府,若是陛下不嫌弃,可常来讨几杯茶喝!”

  朱元璋愣了一下,满脸不可思议。

  这些话倒不像是说说而已,似乎真的确有其事,可是这不合理呀。

  这李善长不是对权力极为热衷,如今都已经成了中书左相,他真的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

  这让朱元璋极为震惊,似乎有些摸不准李善长的脉,随后沉声道。

  “韩国公乃是国之肱骨,这朝野上下,可离不开韩国公,你要是走了,谁能继承左相之职?”

  “百室还是不要再说了,若是百室还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和朕提,朕无有不允。”

  李善长心中郁闷,自己不过是想请辞回家过些舒坦日子,咋就这么难。

  能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干嘛非得天天忙得像狗一样。

  “陛下,臣心意已决,还请陛下莫要再劝,陛下英明神武,朝中人才无数,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还请陛下全我等君臣之义。”

  朱元璋感觉自己麻了。

  李善长权力极大,他对李善长的忌惮也极重,但是不得不说,这朝野上下还真离不开他。

  若是李善长离开了朝廷朝野上下恐怕都得乱成一锅粥。

  中都凤阳的营造问题,南北人口的迁移问题,中原的赈灾问题,以及西南兵马的粮饷问题。

  这哪有一个能离得开李善长?

  汤和离开了应天,军方还有徐达,李文忠,冯胜等,但若是李善长离开了,还有谁能代替他的位置?

  胡惟庸太嫩了,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丞相事务。

  刘伯温?

  算了吧。

  真要将他提起来,那些淮西老弟兄非得将他给撕碎了不可。

  无论如何,绝对不能让李善长离开。

  朱元璋只能又打起了感情牌。

  “百室,你若是累了,就回去休息几天,咱这大明实在离不开你,若是没有你,咱这大明可没那么容易建立起来!”

  “我还记得当年你第一次来寻朕,应该是至正十四年,之后你随我征滁州,夺采石,征太平,攻克集庆,南下镇江,之后坐镇应天统筹军机粮饷之事。”

  “朕曾经说过,这天下太平的功劳,你李善长和天德当居首功,天德是朕的韩信,你就是咱的萧何。”

  李善长嘴角抽搐。

  这个评价确实很高,但貌似韩信和萧何的下场都不怎么样。

  “更何况当年辅佐我的几人,叶夫子叶琛走得早,宋老先生善于讲经治学,但并不擅长治政。”

  “刘伯温的情况你是知道,若是咱将他给提上来,咱们那帮淮西老弟兄肯定会闹翻天不可,更何况他的性子太傲,咱不喜欢。”

  “汪广洋,胡惟庸,杨宪之流还是太嫩了,天底下能够坐稳这丞相之位的非韩国公莫属,韩国公还是莫要再提了。”

  李善长叹了一口气。

  “臣明白陛下的难处,定然会为陛下寻求解决的方法,还请陛下体恤老臣,老臣能力有限,实在难以应对繁重的政务。”

  朱元璋也有些烦躁,没办法,李善长的位置实在无人可替。

  “你说这天底下除了你,谁还能胜任中书左相之职?若是你能说出来,朕便依你。”

  这时,李善长思忖一番后,试探着说道。

  “臣觉得,不要丞相也行,要不咱们废丞相?”.

第二章 李善长:丞相制度可废

  第二章李善长:丞相制度可废

  朱元璋听到李善长的话,额头的皱纹拧成了一个川字.

  “百室,你说什么?”

  朱元璋有些不可思议。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百官之首,位高权重。

  而李善长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如今却主张废除丞相制度,这让他多多少少有些看不懂了。

  “百室,你可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丞相制度绵延至今,自有其道理,你这么做可知天底下会有多少读书人恨你入骨?”

  李善长低着头,似乎早已猜到这样的事情。

  丞相作为天下文官之首,一直都是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毫不客气地说,在这满朝文臣中,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在这个位置上坐一坐。

  若是自己真的提议废除丞相制度,恐怕用不了多久,自己在文官集团中的形象可就坏了。

  然而此时李善长却坚定地说道。

  “丞相制度虽有利于大明稳定,但是权力太重,若是有人借此机会专权,对于天下的稳定竟然是极大的打击!”

  “那些人要怨要怪,且冲我一人来!”

  “此举虽罪在当代,却利在千秋!”

  李善长心中有自己的考量。

  虽说废除丞相制度,会遭到朝中文官的怨怼,但可以收获朱元璋的信任。

  更何况以自己韩国公的身份,只要不造反未来,定然太平无忧。

  为了系统的奖励,反正自己也不会继续留在朝堂之上,不如直接摊牌得好。

  朱元璋听到李善长的话,心中甚是感动。

  本以为李善长贪权夺利且性情嫉妒,却不承想,竟然是如此大公无私。

  所思所想皆是大明之江山社稷,未曾考虑自身。

  朱元璋直接从位置上站了起来,快步走到李善长面前,紧紧握着李善长的手。

  “百室,这段时间委屈你了!”

  “唉,你比那些坏了良心的读书人好一万倍,你放心,就咱在这一个地方,天底下没有人动得了你!”

  “真以为朕的刀不锋利乎?”

  朱元璋对于那些读书人也是烦不胜烦。

  自己农民出身,小的时候可没少被那些地主士绅欺负,但凡当时有一顿饱饭,他也不会走上造反的这条路。

  如今好不容易天下大定,那些读书人又一个个地跳了出来,令其烦不胜烦。

  更可恨的是,孔家之人竟然想向他索要衍圣公的名号。

  就连孟家,程颐,程颢所在的程家,朱熹所在的朱家这段时间也是上蹿下跳。

  甚至朱家的人还劝朱元璋任朱熹为祖宗,以收天下读书人的心。

  朱元璋恼怒不已,自己祖宗十八代都是种地的,为什么要和朱熹扯上关系?

  甚至还有人劝他重用读书人,将朝堂上的政务分给诸位大臣裁决。

  士大夫眼中的太平盛世乃是皇帝垂拱而治,权力全部交给他们这些读书人,士大夫才能够天下太平。

  这段时间天下学子没少鼓吹前宋之时文坛鼎盛之貌。

  如今李善长提出废除丞相的话,在他的眼中就像是一股清流。

  朱元璋握着李善长的手说道。

  “百室啊,咱心里苦啊!”

  “那些家伙一个个地让咱认祖宗,让咱将权力分出去,还说什么刑不上士大夫,说白了,还不是为了他们的那点小心思?”

  “要不是咱答应了咱家妹子,不随意杀人,咱恨不得将这些坏了良心的家伙都砍了!”

  “本来咱以为百室你和那些家伙一样,如今看来是咱看错了!”

  “百室,你才是最大的忠臣!”

  “中书左相的位置你放心做,谁要是敢乱说话,就让他试试咱的刀锋不锋利!”

  李善长听到这话,眼神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实际心中差点崩溃。

  自己可不是为了稳固这个位置。

  自己是想要辞官!辞官!辞官!

  朱元璋看样子对自己极为信任,实际心里究竟如何想?谁也捉摸不透。

  这时李善长试探性地说道。

  “要不陛下?明天老臣称病在家,再上一道废相的折子?”

  朱元璋心中有些意动,若此事有李善长的帮助,废相的事情定会轻松不少。

  然而朱元璋却还是摇头说道。

  “不妥,在如今政务繁忙,若是废除丞相制度,这大大小小的事情放在一起还不得将咱给吞喽,除非能解决此事,否则不妥!”

  朱元璋眼神始终盯着李善长。

  李善长明白,这是朱元璋想让他想办法解决此事,原来不把这个事情解决,自己是别想离开了。

  只见这时李善长深呼吸一口气,沉思片刻后说道。

  “陛下,自秦朝始设立丞相至今已一千六百余年,然而丞相的权力日重,实非长久之计!”

  “历代以来,虽然分丞相之权,但效果极不明显,朝中朋党相互勾连,祸患无穷!”

  “若是可废丞相改立内阁,定以助陛下成千秋之基业!”

  朱元璋眼前一亮。

  李善长这几句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丞相的权力实在是太大,尤其是这李善长,门生故吏遍天下,不光是文官领袖,淮西勋贵更是唯他马首是瞻。

  这权力若是真的哪天要造反了,恐怕自己都未必顶得住。

  虽然确定李善长没有这个野心,但是未必未来不会出现什么王善长,宋善长,总归需要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能看透这些已实属不易,更难得的是敢将这些实话说了出来。

  这天底下可有不少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充其量不过是为了自己的那点私利。

  百室,忠臣啊。

  此时朱元璋从李善长的字里行间之中捕捉到了一个陌生的词。

  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