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 第77章

作者:天蚕马铃薯啊

第一百四十二章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果然不出李善长所料,这位大臣很快就上钩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北元使者再次会面,以获取更多的承诺和好处。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李善长精心布置的陷阱。

  在一次深夜的密会中,锦衣卫突然现身,将这位大臣及其同伙一网打尽。面对铁证如山,这位大臣终于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随着这位大臣的落网,一场潜伏已久的危机得以化解。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赞赏李善长的智勇24双全,并再次对他进行了嘉奖。而李善长则深知,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宁继续奋斗.

  随着那位朝中重臣的落网,朝堂之上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李善长的心中却并未有丝毫放松。他深知,权力的游戏从来都不是一场简单的较量,每一次的胜利都只是暂时的喘息,更大的风暴或许正悄然酝酿。

  次日早朝,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深邃地扫视着下方群臣。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善长,此次边疆之事,你功不可没。然则,朕心中仍有疑虑,朝中是否仍有暗流涌动,你且细细道来。”

  李善长闻言,心中一凛,他深知朱元璋此言非虚。他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臣虽已尽力,但朝中局势错综复杂,确需时刻警惕。臣以为,欲除暗流,必先固本培元,加强朝廷内部的监察与制衡。”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善长所言极是。朕意已决,增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之职,你意下如何?”

  李善长心中一动,这正是他多日来所思所想。他连忙应道:“陛下英明,增设都察院实为当务之急。臣愿举荐几位刚正不阿之士,以充此任。”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朕信得过你的眼光。”

  退朝之后,李善长并未立即回府,而是直奔东宫而去。太子朱标正于书房内研读经史,见李善长来访,连忙起身相迎:“李相国大驾光临,有失远迎。”

  李善长摆摆手,示意朱标不必多礼,随即在桌边坐下,神色凝重道:“太子殿下,老臣今日前来,是有要事相商。”

  朱标见状,也收起了笑容800,正色道:“李相国请讲。”

  “太子殿下,老臣以为,朝中虽经此次整肃,但隐患犹存。陛下虽增设都察院以加强监察,然则人心难测,恐仍有奸佞之徒潜伏暗处。老臣斗胆,请太子殿下日后多加留意,若有异常,务必及时告知陛下与老臣。”李善长语重心长地说道。

  ...................................

第一百四十三章李相国,陛下有请

  朱标闻言,神色更为凝重,他点头道:“李相国放心,本宫定当谨记在心。父皇与相国乃是我大明之柱石,本宫必当全力支持。”

  两人又交谈了许久,直至夜幕降临,李善长才告辞离去。回到府中,他并未立即休息,而是继续埋头于案牍之间,为都察院的设立与人事安排做最后的准备。

  次日,都察院正式设立的消息传遍朝野,一时间人心惶惶。那些平日里行事不端的官员更是如坐针毡,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监察的对象。

  然而,李善长并未因此而有所松懈。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亲自参与了都察院的组建工作,从人员的选拔到规章制度的制定,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一日,李善长正在都察院巡视,突然接到一封密信。他拆开一看,只见信中言辞激烈,直指朝中某位高官的不法行为。李善长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

  “此事非同小可,必须立即向陛下禀报¨ˇ 。”李善长心中暗道。他匆匆离开都察院,直奔皇宫而去。

  御书房内,朱元璋正埋头批阅奏章,见李善长神色匆匆而来,不由得放下手中的笔,问道:“善长,何事如此紧急?”

  李善长上前一步,将密信呈上,沉声道:“陛下,老臣有要事禀报。此信乃匿名所寄,但其中所言之事,关系重大,不得不请陛下圣裁。”

  朱元璋接过密信,匆匆浏览一遍,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他怒拍龙案,喝道:“岂有此理!朕待他不薄,他竟敢如此胆大妄为!”

  李善长见状,连忙劝慰道:“陛下息怒,此事尚需查证。老臣愿领命前往,彻查此事。”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头道:“好,朕就命你全权负责此事。务必将此人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李善长领命而去,心中却是一片复杂。他深知,这次要查的,不仅仅是信中提到的那位高官,更是朝中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腐败与黑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带领着都察院的官员们,对朝中各级官员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他们明察暗访,搜集证据,终于将那位高官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让李善长感到丝毫的轻松。他深知,权力的游戏永远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不断的斗争与妥协。他站在朝堂之上,望着那些或惊恐、或愤怒、或绝望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

  “¨~ 善长啊善(钱的的)长,你究竟是在为谁而战?是为了大明江山,还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与信念?”李善长在心中默默地问自己。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李相国,陛下有请。”

  ............................

第一百四十四章朕所忧者乃是丞相之位

  李善长回过神来,只见一名宦官正站在不远处,神色恭敬地看着他。他点了点头,跟着宦官向御书房走去。

  御书房内,朱元璋正等着他。见李善长进来,他微微一笑,道:“善长,你这次又立了大功。朕心甚慰。”

  李善长连忙躬身行礼道:“陛下谬赞了。老臣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不必过谦。你的才能与忠诚朕都看在眼里。只是……”他话锋一转,神色变得凝重起来,“善长啊善长,你可知朕心中最大的忧虑是什么?”

  李善长闻言一怔,他抬头800看向朱元璋,只见其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心中一动,道:“陛下可是担忧朝中无人可用?或是担忧边疆不稳?”.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都不是。朕所忧者乃是丞相之位。”

  李善长闻言心中一震他深知朱元璋此言非同小可。他连忙跪倒在地道:“陛下此言何意?臣虽不才但愿为陛下分忧解难。”

  朱元璋叹了口气道:“善长啊善长你可知自古以来丞相之位便是权力斗争的(cecg)焦点?朕设立丞相本是为了辅佐朝政但近年来却发现丞相之权日益膨胀已渐渐威胁到了皇权。”

  李善长闻言心中大惊他抬头看向朱元璋只见其目光如炬仿佛能看穿人心。他深知此刻自己必须谨慎应对否则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陛下所言极是。但臣以为丞相之权虽大却仍需陛下圣裁。只要陛下英明神武、勤政爱民丞相之权便无法威胁到皇权。”李善长小心翼翼地说道。

  然而朱元璋却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宽慰他缓缓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沉默了许久。

  “善长啊善长你可知朕为何一直未立太子?”朱元璋突然开口问道。

  李善长闻言心中又是一震他连忙答道:“臣不知。但臣以为陛下定有深谋远虑。”

  朱元璋转过身来目光如电直视着李善长道:“朕之所以未立太子便是因为朕担心将来太子即位后会受到丞相的掣肘。丞相之权若过于庞大便会架空皇权使得朝政不稳。”

  李善长闻言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深知朱元璋此言非同小可。他连忙跪倒在地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所能辅佐陛下与太子殿下确保大明江山稳固。”

  然而朱元璋却并未因此而有丝毫的宽慰他缓缓摇了摇头道:“善长啊善长你虽忠诚却非朕心中所想之人。”

  李善长闻言心中一紧他抬头看向朱元璋只见其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他深知此刻自己已处于危险之中必须尽快表明立场。

  “陛下!臣虽不才但愿为陛下肝脑涂地!请陛下明鉴!”李善长大声说道。

  然而朱元璋却并未因此而动容他缓缓走到李善长面前沉声道:“善长啊善长你可知朕今日为何要召你前来?”

  ....

第一百四十五章李善长失声喊道

  李善长心中一凛他意识到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将决定他的命运。他连忙跪直身体道:“臣不知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决定废除丞相之位。”

  此言一出犹如晴天霹雳李善长顿时呆立当场。他万万没想到朱元璋竟然会做出如此决定!废除丞相!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打击更是对整个朝廷格局的颠覆!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啊!”李善长失声喊道。他深知废除丞相将意味着什么——权力将重新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而朝中将再无能够制衡皇权的力量。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廷的动荡与分裂。

  然而朱元璋却并未因此而动摇他冷冷地看着李善长道:“善长啊善长你可知朕为何如此决定?”

  李善长心中一紧他意识到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将是他最后的挣扎机会。他连忙答道:“臣不知请陛下明示。”.

  朱元璋缓缓说道:“朕之所以决定废除丞相之位便是因为朕要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与传承。丞相之权若过于庞大便会架空皇权使得朝政不稳。“

  李善长的声音在空旷的御书房内回荡,带着几分震惊与不解,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一生忠心耿耿,到头来竟会面临如此变故。朱元璋的目光如寒冰般锐利,他静静地注视着李善长,仿佛要看透他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善长,你可知朕为何如此决绝?”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李善长的心上。

  李善长努力平复心绪,他抬头,目光坚定地对上朱元璋的视线:“陛下,丞相一职自古有之,乃是为了辅佐天子,治理国家。若贸然废除,恐会引起朝野震动,不利于江山稳固。”

  朱元璋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善长,你错了。丞相之权,若用之得当,自然是国家之福;但若落入不轨之徒之手,便可能成为祸乱之源。朕观近年来丞相之位,虽有善长你这样的忠臣在任,但也不乏野心勃勃、结党营私之徒。长此以往,朕如何能保证皇权不被侵蚀,大明江山不被颠覆?”

·· ····求鲜花·· ······

  李善长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朱元璋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但废除丞相之举,无疑是对整个政治体制的巨大冲击,他不得不再次据理力争:“陛下,废除丞相虽可一时震慑宵小,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臣以为,应加强监察,完善制度,而非轻易动及根本。”

..... 0 0

  朱元璋沉默片刻,似乎在思考李善长的话。御书房内,气氛凝重得几乎可以凝结成冰。良久,朱元璋缓缓开口:“善长,你的顾虑朕亦知晓。但朕意已决,废除丞相乃是为了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朕会设立内阁,以资政大夫等官职辅佐朕处理朝政,同时加强都察院的监察力度,确保朝政清明。”亏.

第一百四十六章心中虽有不甘

  李善长听罢,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君命难违。他缓缓跪下,声音低沉而坚定:“陛下圣明,臣虽心有不舍,但定当全力支持陛下决策,确保废除丞相之事顺利进行。”

  朱元璋见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扶起李善长,轻声道:“善长,你是朕的肱骨之臣,朕深知你的忠诚与才能“八零零”。废除丞相后,朕仍需你辅佐左右,共谋国是。”

  李善长感激涕零,他深知这是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与依赖。他再次跪拜,声音哽咽:“陛下隆恩,臣万死难报。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废丞相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在朝野上下引起轩然大波。那些平日里依附于丞相的官员们惶恐不安,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那些对丞相之权早有不满的官员们则暗自窃喜,期待着新制度的到来。

  李善长作为这一变革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一方面要安抚那些因废除丞相而感到不安的官员们,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推动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他每日奔波于朝堂之上,与各方势力周旋,力求在维护朝廷稳定的同时,推动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然而,废除丞相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那些习惯了丞相之权的官员们开始暗中作梗,试图阻挠新制度的实施。他们散布谣言、制造混乱,企图让朝廷陷入混乱之中。面对这些挑战与困难,李善长没有退缩与妥协。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一一化解了这些危机与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关系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磨砺。他们时而意见相左、争执不下;时而又携手并肩、共克时艰。在一次次的冲突与和解中,他们之间的信任与默契也变得更加深厚与牢固.

  然而,就在李善长以为一切都将步入正轨之时,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却传入了他的耳中——朱元璋有意立太子朱标为储君!

  这个消息对于李善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与震撼.. .... 他深知太子朱标虽然贤能但性格过于仁慈与软弱若真的即位恐怕难以驾驭那些野心勃勃的官员们。而他自己作为废丞相后的重臣之一也必将卷入到新一轮的权力斗争之中。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李善长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抉择之中……

  ...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长开始更加频繁地出入东宫,与太子朱标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他试图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来引导太子走向成熟与稳健的道2.6路,让他能够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殿下,您可知这皇位的重量?”李善长在一次与朱标的私下会面中语重心长地说道,“它不仅仅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与权力更是沉重的责任与使命。您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警觉,不能被任何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第一百四十七章必能成为一代明君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敬畏与惶恐。他深知自己作为太子的责任重大但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怀疑与不安。“李相国所言极是但本宫才疏学浅恐难以担当此大任。”他低声说道。

  李善长见状,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鼓励道:“殿下不必过于自谦。您天生仁厚、聪明过人只要肯努力学习、勤奋治国必能成为一代明君。”

  在李善长的悉心教导与鼓励下朱标逐渐找回了自信与勇24气。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治国之道,积极参与朝政事务,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与领导能力。

  然而,废丞相后的朝廷并未因此而平静下来。那些曾经依附于丞相的官员们开始四处活动,试图寻找新的靠山与势力范围。而一些心怀不轨的官员则开始暗中策划阴谋企图颠覆朝廷的统治。

  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局势李善长不得不再次展现出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他一方面加强了对都察院的监察力度,严厉打击那些违法乱纪的官员;另一方面又积极拉拢那些忠诚于朝廷的官员们,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的默契与信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与巩固。他们开始更加频繁地商讨朝政大事共同制定国家的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明的国力逐渐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朝野上下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与安定的景象。

  然而,李善长深知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安宁与平静。他深知在未来的日子里还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与考验。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与清醒,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来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随着废丞相的尘埃逐渐落定,大明朝堂之上,看似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暗自较劲,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李善长深知,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职位的变动,更是整个朝廷生态的重塑.

  一日,早朝过后,李善长被朱元璋单独留了下来,两人在御书房内对坐,气氛略显凝重。

  “善长,废丞相之事虽已尘埃落定,但朕心中仍有诸多忧虑。”朱元璋率先开口,眉头紧锁。

  李善长闻言,心中一紧,他知道朱元璋所忧非小,便恭800敬地答道:“陛下有何忧虑,臣愿闻其详。”

  “朕忧者,非外患,而是内忧。”朱元璋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废丞相后,百官之中,难免有人心生不满,甚至勾结成党,图谋不轨。朕需一忠臣良将,替朕监察百官,确保朝廷清明。”

  李善长闻言,心中已有计较,他深知这是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与考验,于是躬身道:“陛下放心,臣虽不才,但必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解难。”

  ..........

第一百四十八章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揭发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善长,朕知你忠心耿耿,故有此托。你需留意朝中动向,若有异常,即刻上报。”

  李善长领命而去,心中却五味杂陈。他明白,这不仅仅是对他的信任,更是将他置于了风口浪尖之上。回到府中,他立即召集心腹幕僚,商议对策。

  “诸位,陛下命我监察百官,此事非同小可。”李善长环视四周,语气凝重,“我们必须小心行事,既要忠于陛下,又要保全自身。”

  幕僚们纷纷点头,其中一人提议道:“大人,我们可暗中调查,搜集证据,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揭发。”

  李善长微微颔首,但心中仍有疑虑:“此计虽好,但易打草惊蛇,且需时日。我们需另寻他法,以速战速决。”

  正当众人陷入沉思之际,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匆匆而入,禀报道:“大人,胡惟庸大人求见¨ˇ 。”

  胡惟庸?李善长心中一动,此人曾是丞相之下第一人,废丞相后虽未失宠,但地位已大不如前。他此番来访,所为何事?

  李善长挥手示意侍卫退下,然后对幕僚们说道:“你们先退下,我有事要与胡大人商议。”

  待幕僚们离开后,李善长整了整衣襟,迎出门外。只见胡惟庸面带笑意,拱手作揖道:“李大人,久违了。”.

  李善长回礼道:“胡大人客气了,请进。”

  两人落座后,胡惟庸开门见山道:“李大人,我知废丞相之事对你打击甚大,但我今日前来,并非为了落井下石。”

  李善长眉头微皱,不动声色地问道:“哦?那胡大人所为何事?”

  胡惟庸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递给李善长:“李大人请看,这是我近日所得之密报。”

  李善长接过密信,快速浏览了一遍,脸色骤变。信中竟揭露了朝中几位重臣与边疆将领勾结的阴谋,意图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