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废除宰相,老朱懵逼了 第104章

作者:天蚕马铃薯啊

  几个人吃得满头大汗,早已经忘了去给那些土豆称重量的事情。

  不过这时在他们看来也无伤大雅。

  刚才那一小块地的土豆都已经堆积得像是小山一样,就算是称重,也不会差许多的。

  等到几人吃得肚子溜圆的时候你李善长从怀中掏出来一个金黄色的棒子在那里啃了起来。

  朱元璋和徐达两人顿时愣在了原地。

  这家伙竟然还藏有私货。

  朱元璋瞬间不满了起来。

  “好你这老货,竟然还藏了其他的好吃的,快给咱尝一尝,这是什么?”

  李善长摇了摇手中的东西,笑了笑。

  “这东西叫做玉米是另外一种作物,这东西的产量虽然比不上前者,但是亩产也有个几千斤,这些东西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粮食,光吃这一种东西未必是件好事!”

  “所以有这一个东西补充一点会好上许多!”

  随后李善长又拿出来一些,朱元璋和徐达两人吃得唇齿留香,又糯又甜。

  没有过多长时间,一堆玉米又直接下肚。

  两人捂着自己的肚子满脸地享受,这么多年了,还是第一次吃这么饱,这么舒坦。

  若是整个大明的百姓都能够吃到这些东西,得是多幸福的一件事情。

  这时朱元璋仿佛想到什么一般说道。

  “这东西产量如此之高,恐怕不是这么容易种的吧?”

  相比较来说,江南的稻谷产量更高一些,但是这些东西也就只能种在南方,而且对水的需求量极大。

  越是产量高的粮食越难伺候,若是这土豆也是如此的话,恐怕难以大规模推广。

  李善长撇了撇嘴,满不在意地说道。

  “放心吧,这东西非常好活,只要是他有牙的地方,切下来一小块埋在土里就能够长出来,而且不需要什么特别好的土地,就算是西北的沙土也能够长得出来!”

  几人听到这话,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这东西简直就像是上天赐给他们的。

  江南地区的粮食本身就不缺,而西北地区甚至是西南,很多地方可就不一样了。

  这些地方并不能种出多少的粮食,很多时候无法自给自足,只能够从其他地方调用。

  因此这些边陲地区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一些累赘。

  如果不是朝堂之上,还有些有识之士极力劝阻,恐怕都有一些官员主张将这些边境之地全部放弃了。

  如今有了这样的粮食,这些荒芜之地,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大明的粮仓,到时候大明的人口必将暴涨,国力也会随也变得更加强大。

  想到这里,他心中极为激动。

  朱元璋抓着李善长的手。

  “百室,你可立下了大功,有了这东西,咱们大明接下来必将迈入一个崭新的盛世!”

  “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一旁的魏国公徐达眼神中满是羡慕。

  韩国公李善长本身就有着不少的功绩,如今放弃了自己的权利,看似失去了许多实际,重新获得朱元璋的信任。

  再加上这一次的功劳,若是这件事情宣扬出去,李善长在整个大明的地位都会无与伦比,只要他们李家不牵扯到造反之类的事情,便会永世不倒。

  李善长想了想,笑着说道。

  “陛下你也知道咱到这个年龄了也没什么爱好,要不你多给我一些前程,我好好地过我的日子!”.

第三十四章 啥也不要,给钱就行

  第三十四章啥也不要,给钱就行

  “另外我这儿子没有什么太大的本事,为人倒是实诚一些,还请陛下以后不要给他太高的官职,只要能够保证他未来衣食无忧,老臣就心满意足了!”

  朱元璋心中极为激动。

  就这?这点要求根本就不算是要求.

  要知道单独凭靠外面的那些玻璃,李善长就能够挣下来许多的钱财,不说富可敌国,至少三代难以用完。

  如今他却要将这些东西全部上交,这可是真正的忠臣。

  至于李祺,虽然能力不是特别强,但还算是一个不错的臣子,并没有李善长所说得这么不堪。

  李善长这么做,实际是为了保住李祺,以免未来德不配位,产生麻烦和损失。

  自从登基以来,他还没有遇到如此活得通透的人物。

  信国公汤和之所以辞官回乡,实际上也是担心自己对他动手,这一点朱元璋自己心里非常清楚。

  而韩国公此等行为却是真正地没有将这些权利放在眼里。

  而一旁的驸马都尉李祺,心中极为无语。

  好吧,自家父亲这么一句话就直接将自己给限制住了。

  虽然李祺也不想追求什么高位,但是当着外人的面这么说,自己的儿子不太好吧。

  徐达看着李善长的眼睛越来越亮了,这李善长竟然活得如此通透,以前竟然没有看出来。

  看来这李善长确实是一个值得深交的家伙。

  语不惊人死不休。

  朱元璋还没有说话,就听到李善长说道。

  “对了,这一种粮食的事情千万不要说是从我府上出来的,否则的话,我府上可不得安宁了!”

  “老臣就想过上吃吃喝喝养老的生活,这样的功劳恩在我头上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若是可以的话,陛下就说是您亲自让人去海外寻得的种子,这样的话也会让我大明臣民心生感激,对我大明有利!”

  朱元璋心中满意至极。

  这个功劳要是传出去,那可不亚于孔子,说不定有好事者直接可以利用这一个机会将李善长封圣了。

  面对这么大的诱惑,李善长竟然丝毫不动心,果然自己之前是看错他了。

  越想到这里,朱元璋越觉得自己亏欠太多。

  只见这时他咬了咬牙说道。

  “你放心,等到玻璃的技术交给工部进行制造之后,所得的钱财,你们李家可以分得三成!”

  “另外这些粮食我也不占你们便宜,就以市场价的五倍价格来购买这些种子,至于这些,钱由国库里出!”

  李善长仔细算了算,若是这些钱才到手,绝对能够赚上不少,尤其是玻璃这样的东西,只要原料不暴露,竟然会受到那些富贵人家的追捧,这简直就是无本的买卖。

  很快朱元璋便清理好了所有的土豆玉米的种子,让手底下的人浩浩荡荡地拉到了国库里。

  朱元璋将这件事情告诉马皇后,整个人看上去异常兴奋,这些泼天的富贵直接落在了自己的头上,只要是能够解决百姓们的吃饭问题,到时候自己的名声绝对能够流传千古。

  马皇后听到这些,心中也极为高兴,他们从那一个时代中走来,知道多少人为了一口吃的而丧命。

  而他们但凡是能够多一点食物,也不会一步步地走上这条道路。

  马皇后想了想之后说道。

  “现在国库里面可没有什么钱,不是咱们要这么多钱给李先生,杨大人那里会不会有什么意见!”

  马皇后所说的杨大人便是户部尚书杨思义。

  此人可是出了名的吝啬,捡个秤砣都能当金元宝一样地藏着。

  也正是这种性格才能够维持着大明本就富不富裕的国库。

  大明洪武一朝,其他几部的尚书经常换,户部尚书这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却没怎么换过。

  如今让他出这么一大笔钱,恐怕够这老家伙心疼半年的。

  朱元璋得意地说道。

  “妹子放心,咱这次从百室那里得到了不少的好东西,有这些东西在手里,不怕他不乖乖就范!”

  很快朱元璋便将工部尚书杨思义叫到了奉先殿。

  因为赈灾的事情,杨思义这段时间的日子可过得不怎么样。

  每天东拼西凑,就想多拿出一些钱财,只可惜事与愿违,国库里日渐空虚,这让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当朱元璋提出要拿出一部分的钱才给李善长的时候,杨思义急得差点跳起来。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如今国库里面也没有多少的钱财,若是将这些拿给韩国公,河南地区的百姓不知道会有多少人饿死,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如此!”

  “若是陛下执意如此的话,那么就先将老臣关入大的牢里吧!”

  经过这段时间的累死累活,杨思义此时也破罐子破摔了。

  本来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如今还需要从当中拿出一大笔钱赏赐大臣。

  就算是那韩国公立了天大的功劳,也不至于给这么多钱吧。

  这时朱元璋笑着说道。

  “杨爱卿别急,咱们付出这些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财!”

  随后朱元璋从身后,摸出来一块玻璃器具。

  “你觉得这东西怎么样?”

  思义上前仔细看了一看,发现这玻璃极为纯净,而且样式也极好,随后点头说道。

  “这东西看起来浑然一体,晶莹剔透,像水晶又像是琉璃,十分难得,说是稀世珍宝也不为过!”

  直接这时朱元璋得意地说道。

  “我说这东西只是用沙子制作出来的,你信不信?”

  杨思义听到这话,下意识地想反驳。

  这么好的东西,仅仅用沙子就能够制作出来,三岁小孩都不信。

  这是结合刚才朱元璋要拿出一部分的钱才给韩国公李善长,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一般。

  “莫非这种东西就是出自韩国公府?”

  朱元璋听到后笑着点了点头。

  “说得没错,这确实是韩国公研究出来的东西,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多少的本钱,但是制作出来绝对能够卖出一个高的价钱,到时候咱们国库就有钱了!”

  从此一听到这话,心中有些意动,内心经过一番挣扎之后.

第三十五章 说服杨思义

  第三十五章说服杨思义

  良久之后,杨思义还是摇头说道。

  “陛下,这钱咱们可以挣,但绝对不是现在挣,我库里剩的这点钱,老臣还要拿来赈济灾民,如今河南地区的灾情非常严重,虽然短时间之内还能够坚持住,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一次旱灾要持续多久!”

  “若是就这样下去,今年河南说不定会颗粒无收,到时候咱们必须拿出更多的粮食应对!”

  “所以国库的钱财都是我准备好的!”.

  “这东西虽然是好东西,但是毕竟有一定的风险,所以我绝对不会动这批粮食的!”

  朱元璋听到这话心中极为无奈。

  朝堂上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对他畏惧。

  可偏偏这家伙头铁得很,然而除了他之外,其他人根本就不适合做户部尚书,但是实在是差远了。

  至于那一个还算是不错的户部侍郎,叫什么郭桓的,比起杨思义来说,也差上许多。

  随后朱元璋奈之下拍了拍手。

  一些宫女太监直接端上来几道美食。

  “杨爱卿,这些食物也是我从韩国公府里面得到的,尤其是里面的食材是一种新的粮食,你尝尝味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