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443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于是朱慈烺再次开口说道:

  “父皇,除了方才所言之事,儿臣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向父皇禀告。”

  崇祯此刻心情犹如春日暖阳般和煦,听闻朱慈烺此言,当下便是爽朗地说道:

  “有话便说,朕听着。”

  但朱慈烺却并未立刻开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周皇后,神色略显郑重地说道:

  “母后,此事乃是国家大事,还望母后暂且回避。”

  周皇后听闻此言,脸上并未露出丝毫愠色。

  毕竟眼前两个一个是自己视若珍宝的儿子,一个是与自己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夫君,又怎会因这点小事而生气呢?

  更何况国家大事本就不是她一个后宫女子能够随意插手的。

  于是周皇后优雅地站起身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轻声说道:

  “行了行了,你们父子俩就安心谈正事儿吧,母后去别处逛逛。”

  言罢,周皇后便迈着轻盈的步伐径直离开了。

  与此同时,屋内的所有宫人太监在王承恩的示意下也都纷纷退下。

  毕竟事关国家大事,这种事情可不是他们能够随意偷听的。

  待宫殿之中只剩下崇祯与朱慈烺父子二人时,崇祯这才面带好奇地问道:

  “究竟是何事?”

  朱慈烺也不再客套,直接说道:

  “是关于修建水泥路的事情。”

  水泥路?

  崇祯听到这三个字先是微微一愣,随即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颇为赞许地说道:

  “原来是这件事情啊,说起来,朕还得再夸你两句呢!”

  “这水泥路修通之后,整个京城的风貌那可真是焕然一新啊,朕之前亲自去瞧过,确实好得很呐。”

  说这话的时候,崇祯的眼中满是自豪与欣慰。

  想当初,水泥路刚开始修建的时候,崇祯心里其实是有些疑虑的。

  他觉得这修路之事多少有些劳民伤财。

  毕竟京城原本的路虽然不算特别宽敞平坦,但好歹也能走人,何必非要大费周章地修路呢?

  而且这修路的动静着实不小,搞得京城里人心惶惶的。

  然而,等水泥路修好之后,崇祯亲自去实地查看了一番,顿时就被震撼到了。

  那平坦如镜的水泥路坚硬无比,马车在上面行驶,竟连一道印子都不会留下。

  即便是在下雨天,路面也不会变得泥泞不堪,让整个京城都显得整洁有序,风貌焕然一新。

  更主要的是,这水泥路看着就大气磅礴,那无比宽阔的马路,比以前的青石板路、石砖路以及泥泞的土路不知好看多少倍。

  作为京城的最高统治者,崇祯看着这崭新的水泥路心中自然是满心欢喜。

  然而就在这时朱慈烺突然开口问道:

  “父皇可知修建这京城的水泥路花了多少银子?”

  崇祯微微一愣,思索片刻后说道:

  “户部和工部之前好像送过来一道折子,说是关于水泥路的,但朕想着你快回来了,就没有去看,你且说说,到底花了多少?”

  朱慈烺神色平静的说道:

  “一千八百万两。”

  多少?

  崇祯听到这个数字,整个人都被震惊得从座位上弹了起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只是修路而已,竟然花费了如此巨额的银子。

  要知道这一千八百万两银子,几乎相当于以往一年整个朝廷的税收了,而且还是不吃不喝、一分不花的情况下才能攒下的收入。

  一瞬间,崇祯只觉得原本看着无比顺眼的水泥路,突然变得不那么顺眼起来。

  这哪里还是水泥铺成的路啊?这分明就是白花花的银子铺成的啊!

  想到这里,崇祯忍不住开口问道:

  “怎么会花这么多银子?这其中是不是有人贪污受贿?若是有的话,朕绝不能轻饶!”

  朱慈烺摇了摇头,神色平静地说道:

  “儿臣已经仔细核对过了,确实没有贪污受贿的情况,只是因为这修路的成本实在太大了,所以才花费了这么多的银子。”

  崇祯听到这话,心中虽然有些不甘,但也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不过,紧接着崇祯还是皱着眉头说道:

  “既然这修路如此花钱,那朕觉得还不如暂时不要修了,在朕看来,修路虽然是件好事,但也不能如此铺张浪费啊。”

  “光是修个京城的路就花了一千八百万两银子,要是想修建整个大明的道路,那还得花多少银子?”

  然而,朱慈烺却是摇了摇头说道:

  “父皇,这可不行,儿臣已经和工部以及户部商议过了,等到明年一开春,就要同时修建三条路。”

  “一条是京城通往宣府的,一条是京城通往辽东的,还有一条是京城通往天津的。”

  崇祯听到这话,神色复杂地看了一眼朱慈烺,缓缓说道:

  “朕知道如今内帑和户部都不缺银子,但花钱也不能如此大手大脚吧?这三条路修下来,恐怕得花费三千万两以上的银子吧。”

  朱慈烺纠正道:

  “不是三千万两,是四千万两。”

  “而且这也只是最初的估算,实际花费可能会更多。”

  崇祯再次被震撼到了,他只觉得自己的脑袋“嗡”的一下,仿佛被雷击中了一般。

  好家伙,修个路竟然要花四千万两银子,这已经不是多不多的问题了,这简直是离谱到家了。

  但即便如此,崇祯也不好再继续反对了。

  因为他已经从朱慈烺的眼神中看出来了,这件事情朱慈烺已经下定了决心,就算反对的话也改变不了什么。

  再者说了,这大明早已经不是他能完全当家作主的了。

  想到这里,崇祯只能是无奈地说道:

  “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就去做吧,反正朕也管不了你。”

  “可是朕还是觉得这实在是太奢侈了,毕竟如今这路又不是不能用。”

  “当然,朕也知道这些路修好之后,大军可以迅速在宣府以及辽东之间往返,对于大明的边防安全有大好处。”

  “但是你别忘了,如今的大明可不只有修路这一条事情要做,蒙古驻兵、赈济灾民、防范建奴、辽东移民哪一样不需要银子?这些可都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啊!”

  崇祯苦口婆心地劝说道,犹如一个老妈子一般。

  没办法,他真是穷怕了。

  以前他当皇帝的时候,国库空虚,内帑也没钱,穷得简直都要尿血了,几乎每天都在为银子的事情发愁。

  结果现在突然一下子暴富,内帑里有了两万万两银子,他自然也变得小气起来,觉得每一笔银子都要精打细算地花。

  朱慈烺自然也清楚这点,因此并不在意崇祯的话,而是笑了笑说道:

  “父皇担心的事情,儿臣其实也早就考虑到了,所以儿臣想了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情,那就是发行大明国债。”

  朱慈烺说着,便将大明国债的事情简单地说了一下。

  他详细地解释了国债的发行方式、偿还期限以及利息收益等内容,以便崇祯能够理解他的这个计划。

  崇祯听完解释之后,突然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满脸都是不可思议的神情。

  因为他算是听明白了,这所谓的大明国债,说白了还是借钱。

  而且这次不是向哪个人或者哪个阶级借钱,而是像整个大明的所有人借钱!

  说起借钱,崇祯可就更害怕了。

  要知道他当皇帝十几年,借钱这种事还真没少干。

第299章 蒸汽火车不好搞,那就先搞蒸汽汽车吧!

  以前国库空虚的时候为了维持朝廷的运转,崇祯不得不放下皇帝的尊严,四处向那些富商巨贾、乡绅豪强以及文武百官和勋贵们借钱。

  可是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借了一百多万两银子而已,这还是他这个皇帝拉下脸来,低声下气地求来的。

  之后他甚至还赔上了自己一个儿子的命!

  这就导致崇祯对于借钱这种事情简直已经有心理阴影了,一听到“借钱”这两个字,他就感到害怕。

  看到崇祯这副样子,朱慈烺就知道崇祯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随后,他也只能再次耐心地解释了一下大明国债和借钱的区别。

  “父皇,这大明国债和普通的借钱可不一样,因为大明国债是由朝廷发行的,具有极高的信誉度。”

  “而且购买国债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还可以为国家出一份力,商人们还可以用来抵税,这和以前的那些借贷完全不同,因为现在的朝廷有足够的实力和信誉来保证国债的按时偿还。”

  “倘若到时候户部的银子不够偿还,那便用内帑的银子偿还,总之儿臣绝不做那背信弃义之人!”

  崇祯听完这些解释之后,神色复杂的看了朱慈烺一眼,随后这才松了口气。

  然后他又问道:

  “这件事情你来跟朕说,应该不是只打个招呼那么简单吧,你要朕做什么?”

  朱慈烺听心中暗自赞叹,果然,崇祯还是很聪明的,一下子就猜到了他的心思!

  于是朱慈烺继续说道:

  “为了鼓励商人以及文武百官和乡绅们购买大明国债,所以儿臣想着,但凡购买五千两银子以上的国债,都由父皇亲笔签名。”

  “这样就等于说是大明皇帝亲自为大明国债担保,这样说不定他们会更加踊跃地购买。”

  崇祯听到这话,想也没想便答应了下来。

  “好,朕答应你了。”

  在崇祯看来,反正自己现在也没事可做,每天在宫中也是闲得无聊,签个名字要是能换五千两银子的话,他又有什么不愿意的呢?

  随后,朱慈烺与崇祯又商议了一下其中的细节,比如国债的发行规模、利率设定、偿还方式等等。

  待一切商议妥当之后,朱慈烺便起身告辞了。

  接下来,就等宝钞提举司那边把大明国债设计好并且印制完成,大明国债就可以顺利发行了。

  离开皇宫之后,朱慈烺并未径直返回东宫,而是打算前去火器研究院看看。

  毕竟在这京城之中,真正让他时刻牵挂的,唯有那火器研究院。

  火器研究院于他而言,可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机构,这里的一切研发与突破,都直接决定着大明在未来的发展走向,是兴是衰,皆系于此。

  此时,火器研究院的一处房屋内,毕懋康正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之中,他身旁的其他研究人员也都各自忙碌着,手中的活计一刻也不曾停歇。

  整个房间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仿佛一场伟大的变革即将在这里诞生。

  最近这几天,毕懋康在步枪研究上可谓是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他日夜钻研,不断尝试,每一次实验的验证都让他离心中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他深知自己正在研发的步枪一旦成功,将会给大明的军事力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在这时,突然一个人慌慌张张地冲了进来。

  一边跑一边大声呼喊着:

  “大人!大人!不好了!不好了!”

  那声音尖锐而又刺耳,瞬间打破了房间内原本的宁静。

  毕懋康正专注于手中的研究,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呼喊声,赶忙抬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