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353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但是他们的脸上满是疑惑之色,一双双眼睛里犹如藏着无数个问号,纷纷投来怀疑的目光。

  不是他们不相信,而是这也太夸张了。

  如今市面上已经最便宜的煤炭也要十文钱一斤,而这个叫什么蜂窝煤的却只要两文钱一斤,足足差了五倍之多,这东西真的能好用吗?

  就在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几分怀疑与谨慎向前迈了一步,开口问道:

  “这东西真有你说的那么好?烧起来到底咋样啊?”

  旁边的一个伙计听到这话,赶忙快步走上前说道:

  “大爷,您瞧好了!”

  说罢,他动作娴熟一把拎起了热水壶,随即又拿起一旁的夹子,稳稳地从里面夹出了一块正在燃烧的蜂窝煤放在了地上。

  那动作简直堪称一气呵成。

  正在燃烧的蜂窝煤被放在地上之后,依旧以缓慢的速度燃烧着,虽然也会飘出一些细烟,但基本上可以无视,而且也没什么太大的味道。

  伙计继续向之前开口的那个老人说道:

  “大爷,您看这火怎么样?而且我跟您说啊,这蜂窝煤极为耐烧,一块能顶好几块普通煤块呢。”

  “用来做饭、取暖,那都是一等一的好!”

  “要是正常只用来做饭的话,一天三块也就顶天了,如果冬天用来取暖的话,大概也就是六七块左右。”

  “不过关键是这东西便宜啊,价钱只有煤炭的五分之一。”

  “你家以前做一天的饭至少也需要三斤煤炭吧,算下来的话就是三十文钱,可要是换了这蜂窝煤,那么一天只需要六文钱,足足省了二十四文钱!”

  “还有这炉子,您也看到了,分两种,有金属包裹的,结实又好看,才三百文,没金属包裹的才两百文,价格公道得很呐!”

  百姓们听完了伙计的解释之后,纷纷发出惊叹之声。

  很明显他们真的被震惊到了。

  因为这东西居然可以为他们省下四倍左右的燃料开支。

  拿一些普通的人家来算,一天省二十四文,一年的话那可就是八两银子了!

  谁能不心动呢?

  突然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个中年汉子挤到了最前面,扯着嗓子大声喊道:

  “先给我来一个三百文的炉子和一百块蜂窝煤,我拿回去试试,要是好的话,我家以后就专门用这蜂窝煤了!”

  伴随着这中年汉子一开口,其他的百姓也纷纷迫不及待的开口了。

  “我也要我也要,给我那个二百文的炉子就可以了,先来五十块蜂窝煤!”

  “我要那个三百文的炉子,再加两百快蜂窝煤。”

  一时间,百姓们纷纷解囊购买,蜂窝煤和炉子瞬间供不应求。

  不过考虑到这些东西太占地方、又不方便运输,所以国营商店这里只是售卖一张张类似于提货单的票据,百姓们交了钱拿到票据之后,需要去指定的仓库自取。

  这要是换成其他店铺,百姓们肯定会有所怀疑,不敢轻易交钱。

  但要是国营商店的话,百姓们可就没有什么怀疑的了,因为他们早就知道这国营商店可是朝廷开的,据说背后的老板还是朝廷的六品官员。

  有了这些,他没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不多时,那些交了钱拿到票据的百姓便迫不及待回家拉上板车,打算去仓库提货了

  与此同时,张世泽那边也没闲着。

  他凭借着自己的人脉,迅速联系了几个家中有煤矿的勋贵。

  然后把朱慈烺交代的事情告诉了他们,当听到有利可图、并且还是太子爷交代的事情之后,这些勋贵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加入。

  只不过他们的速度比起朝廷来慢了一拍,所以暂时还没有正式销售。

  不过这也只是迟早的问题了

  又过了两天,在《大明日报》的加持下,京城之中蜂窝煤的生意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这新奇事物带来的热闹气息。

  一些专门售卖煤炭的店铺内,蜂窝煤堆积如山,巅峰内的伙计们也是忙得不亦乐乎,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彼此起伏。

  有的店铺为了争抢生意,甚至还推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

  别看这蜂窝煤似乎赚不到什么钱,但是胜在量大啊!那些百姓一买就是几百块,这么算下来,利润也算是颇为可观了。

  总的来说,朱慈烺还是很满意眼下的情况的。

  这天早上,朱慈烺刚用过早膳,突然马宝急匆匆的跑了进来。

  “太子爷,兵部尚书李邦华李大人在门外求见,看起来似乎有什么要事!”

  朱慈烺听到这话,多少有些好奇,但还是说道:

  “带李大人去本宫的书房!”

  随后,朱慈烺便来到了书房,没过多久,李邦华便到了。

  “臣李邦华,参见太子殿下。”

  见到朱慈烺,李邦华赶忙拱手道。

  朱慈烺点了点头,随后示意马宝搬了一张椅子让他坐下,然后这才问道:

  “李大人,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

  李邦华抬起头,神色认真严肃的说道:

  “殿下,臣听闻了蜂窝煤之事,臣觉得这确实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好事!”

  “所以臣斗胆请求殿下,能否将这蜂窝煤运到辽东那边去?”

  “辽东地区苦寒无比,将士和百姓过冬艰难困苦,而这蜂窝煤价钱便宜,比煤炭可是省钱多了,定能解将士和百姓燃眉之急。”

  不得不说,李邦华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以前从京城往辽东运送煤炭,运费消耗加上各种成本,一斤煤炭的最终成本有可能会高达五十文一斤!

  可要是运蜂窝煤的话,最终成本最多也就是十文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似乎确实可以向辽东运送大量的蜂窝煤用来保证辽东的将士和百姓过冬。

  然而听到这话的时候,朱慈烺却是微微摇头,神色平静而坚定的说道:

  “李大人,此事不妥。”

  什么?

  李邦华瞬间一脸惊愕,双眼瞪得如同铜铃一般,似乎完全没想到朱慈烺会拒绝。

  毕竟之前三百万斤棉花说给就给,怎么到了蜂窝煤这儿就不给了?

  要知道蜂窝煤的价钱可是连棉花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啊!

  紧接着下一秒,李文华疑惑地问道:

  “殿下,这是为何啊?辽东乃是苦寒之地,确实非常需要此等价格低廉的取暖之物啊!”

  眼看着李邦华这是误会了,朱慈烺赶忙笑着解释道:

  “李大人误会了,本宫并非不想给,而是早已有了解决此事的方法。”

  “近日辽东的锦衣卫来报,说是在阜新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煤矿,据探查,其储量可能和京西煤矿相差无几。”

  “足够辽东当地的将士和百姓们使用几百年了,他们需要的煤矿可直接从那里获取,还能供应到宣府一带。”

  “所以本宫才会说从京城运送蜂窝煤到辽东不妥!”

  李邦华听完这些话之后瞬间就惊呆了,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很明显,他着实没想到居然还有这等事。

第244章 大明现在有多少钱?答曰:四亿两白银!

  事实上朱慈烺并非是在胡编乱造,因为在后世,此地确实发现了一座大型煤矿。

  而且这座煤矿曾遭小日子疯狂掠夺!

  不过即便如此,之后仍持续开采了近百年。

  所以朱慈烺估计,正常使用的话,再支撑两三百年绝对是不成问题的。

  随即朱慈烺接着说道:

  “本宫早前已派锦衣卫护送工部的官员和工匠前去探查,待确定情况后,便可直接挖掘煤炭了。”

  “届时,普通煤炭供应军队,蜂窝煤供应百姓。”

  “如此一来,辽东的燃料与过冬难题便能彻底解决。”

  李邦华瞬间恍然大悟,眼中满是钦佩,拱手道:

  “殿下真是深谋远虑,臣自愧不如。”

  朱慈烺笑了笑说道:

  “李大人莫要过谦,以后大明的诸事还需要你多操心。”

  随即两人又商量了一些其他事情,李邦华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睛又过去了数天。

  这一天,户部的突然差人来问,说是海外的棉花大概要什么时候才能运到京城。

  户部想知道大概的时间,然后提前准备需要的银子以及安排人手接收这些棉花。

  在户部看来,这次的棉花应该和之前的粮食一样,也是会送到天津港口,然后由户部直接过去接受的。

  不过很明显,这次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因为所有的棉花都是由朱慈烺从系统兑换回来的。

  话说回来,要不是户部派人来提醒的话,朱慈烺差点都要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所以打发走户部官员之后,朱慈烺即刻让人去找了一间隐秘的仓库,然后亲自前往了这间仓库。

  仅仅只是心念一动,整整五百万今棉花就填满了整间仓库。

  虽然消耗了一些系统积分,但这点积分对于目前的朱慈烺而言,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朱慈烺又召集了几个亲信,然后让他们带人假扮郑家商队,浩浩荡荡将这些棉花运往户部专门储存棉花的太仓库。

  当然,他可没忘记把户部尚书倪元璐也给喊了过来,毕竟这玩意儿可是需要入库的。

  太仓库前,户部尚书倪元璐瞧见堆积如山的棉花,顿时一脸茫然,满是不可思议。

  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这些变化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明明户部这边并未接到郑家的通知,而且棉花的钱也没有支付,怎么这五百万斤棉花就直接到京城了?

  “太子殿下,这.这么多的棉花究竟是从何而来?近日并未听说如此大量棉花入京啊。”

  倪元璐终究还是忍不住,带着疑惑与一丝不安问道。

  朱慈烺则是神色镇定,一脸淡定的说道:

  “这些棉花就是郑家从海外运来的棉花了,郑家知道大明如今迫切需要这些棉花过冬,所以到达港口之后直接雇佣马车运到了京城。“

  “因为是夜间入京的,所以你不知道倒也正常!”

  额.

  倪元璐听的一脸疑惑,这话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可他就是感觉哪里怪怪的。

  不过看到棉花实实在在堆在眼前,他也不好多再多说什么,随即安排人手登记入库。

  就在这时,朱慈烺突然又补充道:

  “对了,这些棉花的银子到时候先送到东宫,由本宫亲自为郑家结算!”

  虽然这些棉花都是朱慈烺利用系统积分兑换的,不过该收的钱还是一文都不能少。

  反正如今的户部也不缺钱!

  而倪元璐听到这话,也是赶忙点头道:

  “太子殿下放心,等全部登记入库之后,户部会马上调拨银子!”

  朱慈烺这才满意的点的点头。

  随后朱慈烺望着这些被搬运入库的棉花,心中略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