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312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就算他们答应了愿意迁移去海外,可你说让他们在海外立国,这又是什么意思?”

  “莫不是想让他们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国家,自己称帝?”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浅笑道:

  “这有何不可?他们既已远赴海外,便不受大明辖制,让他们建立自己的国家又有何妨?”

  “况且,他们终究是朱家子弟,即便建国,也会尊我大明为宗主国,有何不妥?”

  崇祯一听这话,神情瞬间变得严肃,然后语气坚决地说道:

  “这件事情绝对不行!他们即便离开大明疆土,却依旧是我大明臣子,怎能僭越称帝?这与谋反何异?”

  看着崇祯这副固执的模样,朱慈烺在心底无奈的比了个中指。

  既想将宗室子弟迁往海外,又不愿给予他们建国的机会,那么这些宗室子弟怎会心甘情愿的离开大明?

  总不能人家在海外拼死拼活的打下自己的地盘,到时候还要送给大明吧?

  这也太扯淡了!

  但这个时候朱慈烺也不想与崇祯争执,于是假装思考了一会儿,这才继续说道: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继续做藩王如何?在大明是藩王,出了大明,依旧是藩王。”

  “如此一来,就算他们在海外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国家,那他们也是大明的藩王,那些国家和土地也依旧是属于大明的!”

  崇祯听了这话,微微沉思了片刻之后这才勉强点头应道:

  “这般倒也可以,真要是能像你说的这么做的话,朕就答应了。”

  眼见如此,朱慈烺随即笑道:

  “父皇放心,事情不会出什么岔子的!”

  但实际上朱慈烺心里清楚,无论现在崇祯答不答应,到最后都无关紧要了。

  因为等这些藩王到了海外之后,他们就算是自立为帝,崇祯到时候也鞭长莫及了。

  可很快,崇祯又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之事,神色一凛,再次说道:

  “对了,别的地方朕管不着,可你说的那些能一年三熟,且有金矿、银矿的土地,绝不能分给他们。”

  “这些土地,得留给咱们自己。”

  朱慈烺顿时有些哭笑不得,自己刚才也就随口那么一说,怎么崇祯就立刻惦记上海外的那些土地了?

  要知道大明目前还面临着一堆麻烦呢!

  最起码得先解决大明面临的这些麻烦,才能考虑海外殖民的事情啊!

  不过看着崇祯一脸认真的样子,朱慈烺也不好打击他,于是只能点头道:

  “父皇放心,这些事情儿臣心中有数,那般富饶的土地,自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到时候儿臣打算让藩王们去更为偏远的地方,不过具体事宜,还得等先打败李自成和建奴之后再做定夺。”

  崇祯先是点了点头,紧接着原本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心情也是瞬间畅快了许多。

  他着实是没有想到,困扰大明两百多年的宗室难题,竟如此轻易的就找到了解决之法。

  虽说这个计划尚未付诸实施,但崇祯心里明白,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计划绝对会成功的!

  其实关于此事,朱慈烺还有更为细致的盘算。

  那些愿意去海外的宗室子弟,就按照之前商定好的为他们划分土地,然后任由他们在海外自由发展。

  而对于那些不愿迁移去海外的宗室子弟,朱慈烺也不会刻意为难他们,而是会准许他们继续留在大明。

  只不过,他们的爵位、封地等需重新划定,并且往后留在大明的藩王不得世袭,只能降爵继承。

  也就是说,藩王的儿子以后只能是郡王,郡王的儿子以后只能是镇国将军,依此类推。

  往后用不了几代,这些宗室子弟便会沦为平民了。

  如此一来,才不会给国家增添负担。

  唯有这两种计策同时施行,方能更好地化解宗室子弟的问题。

  紧接着,朱慈烺像是突然想起什么,目光转向崇祯说道:

  “对了父皇,还有一事要告知你,儿臣打算把唐王一家从凤阳接到北京来!”

  朱慈烺口中的唐王不是别人,正是数年前北上勤王,之后又被崇祯关押在凤阳高墙内的朱聿键!

  唐王

  与此同时,崇祯听到这话的时候,突然像是被回忆击中,瞬间想起了往昔之事。

  他自然是记得唐王的,甚至对他还有很深的印象。

  当年唐王无诏想要进京勤王,被他半路拦截,后来唐王回到封地,他仍余怒未消,便将唐王一家囚于凤阳。

  此刻回想起来,崇祯也觉得自己当时确实有些冲动了。

  想到此处,崇祯点了点头,喟然长叹道:

  “如此也好,当年朕确实行事冲动了些。”

  朱慈烺笑了笑,温声说道:

  “其实,父皇这么做也算是间接救了他,他若没被关在凤阳,如今说不定已遭李自成毒手。”

  崇祯点头,神色有些感慨。

  因为朱慈烺说的一点都没错,唐王一家虽然被关押在了凤阳,彻底失去了自由,但是好歹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

  可反观他的弟弟,也就是那位新唐王,不久前却惨死于李自成之手,全家上下无一幸免,连个血脉都未能留下。

  如今,他倒是成了唐王这一脉唯一的血脉,想想还真是造化弄人啊。

  紧接着,父子二人又闲聊了些其他琐事,随后便各自散去了。

  崇祯迈着略显疲惫的步伐回了后宫,朱慈烺则先返回东宫换了身衣裳,而后直奔宗人府而去。

  明朝的宗人府与清朝的宗人府各方面职能大致相仿,只是人员结构略有差异。

  明朝宗人府设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官职皆为正一品。

  其主要职责是掌管皇族族谱,定期更新、修编,负责宗室子弟的关系梳理、民风教化、谥号拟定、婚丧嫁娶等诸多繁杂事宜。

  总而言之,但凡与宗室子弟相关的事务,皆归宗人府管辖。

  最开始的时候,宗人府基本上都是由亲王掌管,只是后来皇帝忌惮亲王权势过大,便不再让亲王插手宗人府事务,此事也就落到了勋贵头上。

  比如如今的宗人令,便是由英国公兼任的。

  不过很显然,明末时期对宗室子弟的管理已极为松散,所以英国公平日也很少在宗人府逗留。

  毕竟宗人府平日里压根就没多少事需要处理,他不过是挂个虚职罢了。

  然而当朱慈烺踏入宗人府时,却是意外见到了英国公。

  缘由很简单,之前王承恩前往宗人府调取族谱的时候,宗人府官员第一时间将此事告知了英国公。

  英国公得知消息后心中一惊,心里想着说不定等会儿太子或者皇帝就要亲临宗人府。

  到时候万一看不到他,那他岂不是没好果子吃了?

  想明白了这点之后,英国公再也不敢耽搁,便马不停蹄地匆匆赶来了宗人府。

  果不其然,他前脚刚迈进宗人府没多久,后脚朱慈烺便到了。

  “老臣参见太子殿下!”

  英国公瞧见朱慈烺到来,赶忙躬身下拜,动作极为迅速,而且尽显恭敬。

  朱慈烺眼疾手快,没等英国公拜下去,便伸手稳稳扶住了他,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说道:

  “英国公,如今并非在朝堂之上,你无需行此大礼。”

  英国公听了这话这才直起身来,然后恭敬说道:

  “殿下,请。”

  紧接着,两人一前一后一同走进宗人府内。

  分宾主坐定之后,朱慈烺开门见山直言道:

  “英国公,父皇刚刚与本宫商议,欲从大明的宗室子弟中招募年轻力壮之人,组建大明朱家军,你对此有何见解?”

  什么?

  组建大明朱家军?

  听到这话的一瞬间,英国公顿时瞪大了眼睛,一脸的惊愕,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什么毛病,听错了话。

  要知道,大明自成祖那辈起,便一直对宗室子弟多加防备。

  起初还允许他们掌握一部分的兵权,后来连兵权也给削了,只留下寥寥护卫。

  而之所以这么做就是生怕他们心怀不轨,意图造反,毕竟成祖当年便是靠造反起家的。

  可如今,朱慈烺居然提出要组建由宗室子弟组成的朱家军,这实在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了,简直是匪夷所思。

  看到英国公一脸震惊的模样,朱慈烺微微一笑,解释道:

  “本宫知晓你心中所想,不过你的担忧实乃多余,而且这件事情是本宫和父皇共同商议的。”

  “既决意要做此事,自然是做了周全准备,你无需忧虑。”

  英国公听了这话,虽然内心依旧无比震撼,但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连崇祯都点头了,他一个勋贵又能说些什么?

  稍作思索之后,英国公随后又问道:

  “既然如此,殿下,是不是要先召藩王们进京,一同商议此事?”

  朱慈烺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不过让他们来回奔波也颇为麻烦,所以让他们进京之时,把宗室中的子弟也都一并带来。”

  “有合适的,直接编入朱家军,不合适的,便带回去。”

  “本宫刚才了解过,大明如今的宗室子弟约莫有十三万人。”

  “这十三万人,要说全部能投身军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本宫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有两万人便足矣,你觉得如何?”

  两三万人?

  英国公听到这个数字苦笑一声,只觉得这位太子爷有些太过于天真了。

  虽说只要皇帝一道圣旨,莫说两三万人,就算七八万也能迅速凑齐。

  可话说回来,这群宗室子弟上了战场,真的能奋勇杀敌吗?

  他们要是毫无作战能力,或者一上战场便临阵脱逃,人再多又有何用?

  本来这话英国公不该说,毕竟这有点打脸的意思。

  但念及自己全家如今已与太子绑在了一起,荣辱与共,所以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

  “回禀太子殿下,老臣斗胆直言,这些宗室子弟向来养尊处优,娇奢淫逸,老臣实在觉得他们恐怕难以胜任这种大事。”

  朱慈烺听了这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然后继续说道:

  “你说得没错,本宫也大致清楚这群宗室子弟的习性。”

  “不过这也正是将他们召来北京的缘由,在正式让他们上战场之前,要对他们进行统一训练和管理。”

  “而且就算要对李自成用兵,那也是明年的事了。”

  “在此之前,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完全可以精心调教他们。”

  “而且到时候也不必将他们当作皇室宗亲,就当他们是普通士兵便可。”

  “至于具体事宜,等他们到了京城再做计较。”

  “等他们到了京城之后,需要处理的事务或许会极为繁杂,届时还望你多费些心思。”

  话说到这份上,英国公还能说什么?

  赶忙应道:

  “太子殿下放心,老臣明白该如何行事。”

  朱慈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不过,这件事明日早朝之时,还需要你率先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