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这是剩下的,你收好了。”
阿布奈咬着牙,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多谢。”
说这话的时候,那眼神里的怒火,几乎要将秦良玉焚烧殆尽。
但秦良玉只当没看到。
虽然说蒙古将士们也拿到银子,可他们的心情却是五味杂陈。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是没有明军的对比,他们或许还是很高兴的。
毕竟二十两银子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们以往一两年也赚不了这么多。
可是眼下这么一对比,大多数人都只觉得满心难过。
尤其是那些高级将领们,此时更是觉得心塞。
因为和他们同级别的明军将领,最少也拿到了三百两银子,而他们却只有二十两!
这其中的差距足足有十五倍!
不满的情绪就像星星之火,开始不着痕迹的在阿布奈的军队里悄然蔓延,而且越烧越旺。
但奇怪的是,这股不满的矛头并没有指向明军,而是齐刷刷地对准了阿布奈。
毕竟说到底,这些钱本来就是大明的,人家对自己人好那是天经地义。
要怪就只能怪自家大汗没本事,拿不出银子来犒劳大家。
因为有秦良玉的特意吩咐,所以哪怕蒙古骑兵准备离开时,依旧有不少大明将士抱着银子站在城外。
而这些蒙古骑兵在离开时,脸上都难掩羡慕之色。
他们一边走,一边还时不时地回头张望,眼神中充满了渴望。
虽然有些人现在因为种种顾虑,不敢公然归降大明,但秦良玉心里十分明白,人性都是趋利的。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只要大明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利益和保障,不久之后,肯定会有大量的蒙古骑兵按捺不住,前来投靠大明。
不过,就像之前朱慈烺说的,阿布奈虽然给的银子少,但他除了银子,还会奖赏将士们草地、牛羊和马匹。
从实际价值和长远利益来看,阿布奈给予的奖赏其实并不比明军少。
只不过,这些奖赏想要换成实实在在、能随时随地花出去的银子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不论他们想要换什么,都必须先长途跋涉到宣府进行交易,才能去买别的东西,哪有像明军这样直接发银子来得简单?
再者说了,也不是所有的将士都能分到草地和牛羊的
很快,两万多蒙古骑兵在阿布奈的带领下,朝着蒙古草原的方向奔去。
虽然此时已是傍晚,但阿布奈真是一刻也不想在这里呆了!
他只想尽快回到自己的地盘!
与此同时,负责护送捷报进京的将士们,如同离弦之箭般一路策马狂奔。
他们风餐露宿,换马不换人,每日睡眠不足四个时辰,将原本需要十天才能走完的路程硬生生地缩短到了三天。
而且一路上,但凡途经城镇,士兵们都会扯着嗓子呼喊道:
“大明辽东大胜,斩杀敌军十三万,收复失地千里!”
这个消息如蒲公英的种子,随着他们的脚步,飘落在沿途的各个城镇。
于是乎,沿途城镇的百姓们基本都知晓了明军大获全胜的消息。
一时间,众人皆是振奋不已。
要知道一直以来,大明在与辽东与建奴的战斗中大多处于劣势,胜少败多。
像这样的大胜仗,简直是闻所未闻!
许多人乍一听闻,都满心怀疑,甚至有人觉得会不会是搞错了?明军怎么可能一下子斩杀这么多建奴?
毕竟在以往的印象里,明军和建奴作战之时,能取得小规模的胜利都实属不易,更别提如此辉煌的战果了。
不过这种怀疑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彻底消失了。
因为当地官府很快便张贴出文告,白纸黑字确凿无疑地确认了此事的真实性。
百姓们亲眼看到官府的公告后,才彻底打消了疑虑,真切地意识到明军确实是打赢了这场辉煌无比的胜仗!
第二天早上。
京城的街道上,马蹄声急促而响亮,好似密集的战鼓敲响。
报捷的士兵们骑在快马之上,一路疾驰,扬起滚滚尘土。
所有人几乎都是扯着嗓子,用尽全身力气高声呼喊道:
“明军于辽东大胜!斩杀建奴十三万,收复失地千里!”
那声音高亢激昂,瞬间冲破了街道上的嘈杂,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久久回荡。
街道上的百姓们先是一怔,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喜讯定住了身形,随即纷纷交头接耳起来。
起初,大家的脸上还带着几分怀疑,毕竟这样的大胜太过震撼,让人一时难以相信。
然而,当消息得到进一步确认后,百姓们的脸上瞬间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百姓们虽然有的时候是麻木的、是愚昧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会因为一场战争胜利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时间,有书生模样的人忍不住高谈阔论,仿佛要将内心的喜悦都挥洒出去。
有的也有年纪稍大的老人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嘴里更是喃喃自语:
“多少年了,咱们大明终于又打了一场胜仗!”
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那喜悦之情,仿佛久旱的大地迎来了甘霖。
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另一边,英国公张之极刚刚下朝,正坐着轿子准备回府。
结果突然就在这时,前方传来了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若是在以往,英国公的轿子是不需要躲避任何人的,往往对方见到英国公的轿子,老远的就会自动让开。
但这次不一样,因为那些士兵身上可是带着王命旗牌,任何敢阻拦他们的人都会被视为延误军机。
哪怕是英国公也不例外。
而为英国公抬轿的轿夫们自然也都是有眼力劲儿的,远远的看到报捷的士兵过来,就主动避让开了。
察觉到轿子突然晃动了一下,轿内的英国公瞬间不满的皱起了眉头。
可没等他说些什么的时候,一阵兴奋且急促的声音突然从外面传来。
“明军于辽东大胜!斩杀建奴十三万,收复失地千里!”
“明军于辽东大胜!斩杀建奴十三万,收复失地千里!”
听到这话,英国公的身体瞬间猛地一震。
紧接着,他一把扯开轿帘便走下了轿子。
只是此时轿子还未放下,所以英国公一脚就踩空了。
好在一旁的护卫一把扶住了他,英国公这才没摔个狗吃屎。
慌忙的站定了身子,英国公赶忙回头看向了远方。
只见几个报捷的士兵早已经离去,似乎正去往兵部衙门。
英国公看向一旁的护卫追问道:
“刚才你听到了吗?报捷的士兵说了什么?”
护卫此刻也是一脸激动,忙道:
“国公爷,老奴我可是听的清清楚楚,那报捷的士兵说的是:明军于辽东大胜!斩杀建奴十三万,收复失地千里!”
“国公爷,咱大明可是好几十年没打过这样的胜仗了!”
得到确认之后,英国公睁大双眼,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怎么也没想到,大明军队能在辽东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紧接着,他的嘴角缓缓上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因为他可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也参与了这场战役!
一时间,英国公的心中满是骄傲与自豪,连步伐都轻快了许多,仿佛年轻了好几岁。
随后,英国公好似想到了什么,赶忙重新坐回了轿子里。
“通知下去,把京城里能叫上的勋贵都叫上,就说今天本国公高兴,请他们吃饭!”
说这话的时候,英国公嘴角的笑意怎么也压不住。
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儿子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模样,同时也期待着儿子的归来。
一时间,明军在辽东大胜!斩杀建奴十三万,收复失地千里的消息如燎原之火,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遍了整个官场。
官员们听闻这个消息后,纷纷停下手中正在处理的事务,有的甚至连手中的笔都来不及放下,便相互奔走相告。
平日里严肃刻板的朝堂,此刻也被喜悦的氛围所笼罩。
所有人都知道,这场大胜意义非凡!
它不仅是军事上的一次重大胜利,更是大明重新崛起的重要契机。
不多时,报捷文书被快马加鞭送到了兵部。
本来按理来说这种级别的捷报是不是应该送到兵部,而是应该送到皇宫的!
但是现在崇祯和朱慈烺都不在,又没有指定的人监国,所以这份捷报只能被送到兵部了。
兵部尚书李邦华接到捷报时,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虽说刚才已经听报捷士兵讲了那振奋人心的消息,但李邦华还是怀揣着忐忑与期待,双手微微颤抖着打开了这份捷报。
随后他的目光逐字逐句地在纸上扫过,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刻进心里。
读完捷报的那一刻,李邦华脸上的神情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从最初的震惊,慢慢被狂喜所取代。
最后眼角更是忍不住流出泪来!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自己有生之年,居然能亲眼见到大明获得如此大胜!
现在他就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与此同时,兵部的官员们早已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将李邦华围了个水泄不通。
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急切的光芒,其中一位郎中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声音都拔高了几分,急切地问道:
“尚书大人,您可别光愣着呀!快跟我们说说,这捷报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还有刚才报捷士兵说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纷纷附和,眼神中的急切之色愈发浓烈,几乎都要冒出火了。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前来报捷的士兵绝不敢说谎,辽东大胜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可他们还是迫切地想从李邦华口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听到属下们急切的催促,李邦华这才缓缓抬起头,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随后在众人期待的眼神中,李邦华大声说道:
“这一切都是真的!明军在辽东取得大胜!斩杀建奴十三万,收复失地千里,另外还解救了十几万大明百姓!”
“此战!简直堪称旷古烁今!”
这话一出口,兵部的官员们瞬间炸开了锅。
一个个兴奋得简直要疯了。
有人激动地跳了起来,不顾礼仪的大喊着:
“太好了!几十年了,终于打了个大胜仗!”
有人眼眶泛红,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这些年积压在心中的憋屈与无奈,此刻都随着泪水一同宣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