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239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阿布奈心中始终对大明存有深深的疑虑,虽说如今双方算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但人心隔肚皮,谁能保证明军不会在夜深人静之时突下杀手呢?

  所以在他看来,自己只有和大军待在一起才是最安全的。

  此刻,营帐内烛火轻轻摇曳,昏黄的光芒在墙壁上投射出两人长长的影子。

  阿布奈与琪琪格相对而坐,阿布奈面色凝重,仿佛整个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按道理,阿布奈身为崇祯册封的大汗,这次亲自前往锦州去拜见崇祯和朱慈烺才是最恰当的。

  然而,一想到要再次直面崇祯和朱慈烺,阿布奈心中便涌起一阵强烈的不安。

  因为他总觉得朱慈烺心怀不轨,有可能会对他暗下毒手。

  就在阿布奈犹豫不决之时,琪琪格突然开口道:

  “阿哥,这次你就别去了,我替你去!”

  “他们总不至于对我一个女子下手吧?”

  阿布奈听到这话,只觉得心中一暖,可随即又觉得有些羞愧。

  身为蒙古大汗,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却要妹妹替自己去做,这要是传出去,自己还有何颜面面对蒙古的万千子民?

  他的脸上一阵发烫,仿佛被人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可就在这时,阿布奈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脸色瞬间变的极为难看了起来。

  因为他突然想到,倘若真的让琪琪格独自去处理这些事情,那以后谁才是蒙古真正的掌权者?

  士兵们又会如何看待他这个大汗?

  一时间,他仿佛都看到士兵们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嘲笑他懦弱无能的场面了

  想到这儿,阿布奈猛地站起身来,眼神中透露出破釜沉舟的决绝:

  “不行!这次我一定要去!”

  琪琪格一脸惊讶,完全不明白阿布奈怎么会突然改变主意,明明他之前是不想去的。

  随即眼中满是担忧的问道:

  “阿哥,你不怕明军对你不利?”

  阿布奈深吸一口气,强行挤出一丝笑容道:

  “我当然害怕,但我是蒙古的大汉,所以无论怎样我都必须去!”

  眼见如此,琪琪格也就不好再说些什么了。

  可怜的琪琪格,还不知道就在刚刚,他的哥哥居然对她有了一丝猜忌.

  当天晚上,朱慈烺正打算休息的时候,突然就收到了义州传来的捷报!

  看完这份捷报之后,朱慈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因为这早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了。

  毕竟加上阿布奈的话,这次出动的骑兵总数最少也有六万,而多尔衮却不足两万。

  六万对两万,这要是输了,那才是见鬼了。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最终还是让多尔衮给逃了!

  不过细细想来,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儿。

  因为按照历史记载,皇太极就快死了,让多尔衮活着回去也能进一步引发建奴之间的内乱。

  总而言之,多尔衮是死是活对大明都是有好处的!

  他死了,大明少了一个敌人!

  他活着,能够引发建奴内乱!

  这般想着,朱慈烺这才美美的睡了过去。

  第二日清晨,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明军就已在城外的校场上整装待发了。

  众人相互告别之后,吴三桂和杨国柱便率领着两万骑兵和两万步兵,浩浩荡荡地朝着塔营子的方向进发。

  阿布奈和琪琪格只挑选了几十名亲军,跟随秦良玉踏上了前往锦州的路途。

  至于郑成功和张世泽,暂时负责留守义州。

  而在松山停留了三日之后,崇祯一大早也终于来到了锦州。

第186章 让农民军来打建奴?洪承畴,你他妈的果然是个人才!

  此时的崇祯身着龙袍,迈着沉稳的步伐登上城墙,望着不远处那片饱经战火洗礼的辽东大地,心中只觉得感慨万千。

  大明三百年来,他是第一个来到此处的皇帝!

  也是唯一一位御驾亲征,带着国家打赢了一场事关国家生死之战的皇帝!

  虽说这其中大多数都是朱慈烺的功劳,但作为老子,抢儿子点功劳那不是很正常吗?

  随后,崇祯的目光落在了远处的那座京观之上。

  看着那座由建奴人头堆砌而成的京观,崇祯的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满腔的激动与愤怒。

  因为以建奴之前犯下的种种罪行,这么做都算是便宜他们了!

  朱慈烺静静地伫立在崇祯身旁,目光同样投向不远处那座由建奴人头堆砌而成的京观。

  清晨的寒风凛冽,吹过他的衣袂猎猎作响,可他的眼神却格外平静。

  或许是这些日子每日都目睹这景象,如今的他早已没了最初的震撼与感慨,只剩下了淡然。

  过了许久,朱慈烺见崇祯脸上的激动与愤怒之色渐渐缓和,神情也放松了些许。

  这才轻声开口,将自己之前与祖大寿等一众将领精心谋划的事情都告诉了崇祯。

  待朱慈烺讲完,崇祯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由衷赞叹道:

  “吾儿思虑周全,此计甚妙!”

  那眼神中,满是对朱慈烺的赞赏与期许。

  就在这时,一直安静地站在一旁,宛如一尊雕像般沉默的洪承畴像是突然被什么触动,脑海中闪过一个重要的念头。

  他下意识地整了整衣冠,向前迈了一步,神色恭敬地说道:

  “启奏陛下、太子殿下,关于辽东之事,臣有事要奏。”

  崇祯和朱慈烺同时转过头来,四目交汇,目光一同落在洪承畴身上。

  朱慈烺率先开口道:

  “洪大人,此处并非朝堂,无需拘谨,有话但说无妨,不必拘泥于那些繁文缛节。”

  崇祯也微微颔首。

  眼见如此,洪承畴这才开口问道:

  “陛下,臣听闻近日以来,京城外汇聚了三十万灾民,可有此事?”

  崇祯微微一愣,有些不明白洪承畴这是什么意思,明明说的是辽东的事情,怎么就扯到京城的灾民了?

  但紧接着,他还是点了点头道:

  “确有此事!”

  “那么这些灾民可有返乡?”

  洪承畴继续问道。

  崇祯轻轻摇了摇头,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忧虑:

  “还没有,陕西、河南、湖北一带依旧天灾不断,这些灾民短时间内应该是回不去了,朕.”

  话说到这里,崇祯突然猛地顿住了。

  下一秒,他像是明白了洪承畴的意图,眼中闪过一丝亮光道:

  “等等.你是想把那三十万灾民迁到辽东,行移民戍边之事?”

  所谓的移民戍边,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有组织地引导人口迁移至边境地区,达成保卫边疆安全和发展的目标。

  这一行为不仅增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巩固了国家的边防安全。

  同时也为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注入活力,促进了区域的全面发展,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有着深远影响。

  华夏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几乎都实行过移民戍边。

  眼看着崇祯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洪承畴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微微点头肯定道:

  “陛下圣明,此次移民戍边,意义非凡!”

  “既然太子爷不打算对女真人赶尽杀绝,那为长远计,就必须让汉人人数在辽东压过女真人以及其他所有的外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辽东!”

  “再者,如今陕西、河南、湖北等地因为天灾民变四起,让这些灾民回去,极有可能被卷入其中,沦为乱民。”

  “既然如此,倒不如将他们迁移到辽东。”

  “其实,不止这三十万灾民可以被迁到辽东,但凡因天灾而食不果腹、难以生存的百姓,都可迁至辽东。”

  “甚至以后要是再有农民军投降,同样按此例迁移到辽东。”

  “这些农民军反复无常,稍有不顺就会再次造反,如此一来只会拖累朝廷,消耗国力。”

  “索性直接把他们全部迁到辽东,到了辽东,若能安分守己,便让他们安心务农,成为辽东发展的助力。”

  “若是不安分,就让他们奔赴战场,抗击建奴,也算是为大明、为天下百姓出一份力。”

  “如此一来,既能充实辽东人口,又能巩固边防,抵御外敌,还能解决大明天灾以及农民军起义之事,实乃一举多得。”

  等听完了洪承畴的话之后,崇祯已经完全被震撼到了。

  因为他发现洪承畴说的一点儿也没错!

  真要是按照他的方法来办,还真能一下子解决很多很多的麻烦!

  与此同时,朱慈烺也是在心中惊叹不已。

  其实他也是想着要把那三十万灾民全部迁移到辽东充实人口的。

  所以当洪承畴提到移民戍边的时候,他并没有感到意外。

  但洪承畴接下来提及将投降的农民军也迁至辽东,这一点着实出乎了朱慈烺的意料之外。

  因为连他都没有想到这点!

  不得不说,洪承畴还真他妈的是个人才啊!

  要知道,农民军这些年反反复复地投降又反叛,把大明搅得不得安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杀了他们吧?

  他们大多都是走投无路的普通百姓,只是因为吃不起饭才造反的,真要对他们下杀手,实在是于心不忍。

  也就只有洪承畴这种狠人下达过这样的命令。

  可不杀他们吧?

  一个不注意,他们又会开始造反,让人防不胜防!

  可如今洪承畴这个主意一出,关于农民军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以后无论是主动投降的、还是俘虏的农民军,全部迁到辽东。

  他们若是安心种地,那就让他们安心种地。

  但他们要是还想折腾,就去找建奴折腾吧。

  至于这些农民军会不会和建奴联手对付大明,朱慈烺根本不担心。

  因为等他们到了辽东,自然会知晓建奴用大明百姓当肉盾、以及残忍屠杀义州城五万百姓的暴行。

  到那时,他们便会明白一个道理!

  他们只有在大明这里才算是百姓、才算是人!

  可一旦到了建奴那边,那么他们就是可以随时被抛弃的‘东西’了!

  崇祯此刻已经完全领会了洪承畴计策的精妙之处,激动得双手用力一拍,大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