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第134章

作者:请叫我小九哥

  “到底该怎么选择,你们考虑考虑。”

  “不过本督只给你们一炷香的时间考虑,一炷香之后,如果你们还没有考虑清楚,那就别怪本督公事公办了。”

  说完这话,孙传庭直接令人点燃了一炷香,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放在了桌上。

  而且位置不偏不倚,就在之前那颗脑袋旁边。

  孙传庭不是在开玩笑,他说的都是真的。

  在他到来白水县之前,锦衣卫就已经把白水县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了。

  包括这些人的家产、这些年来侵占的军田和土地、以及他们背后的那些腌臜事儿。

  毫不客气的说,这些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按照孙传庭的意思,直接把他们抄家灭族都不为过。

  但他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样做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哪怕朱慈烺给了他足够的生杀大权,他还是唯恐杀得太狠,将来招惹祸事。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只要能筹集到足够多的军饷就行了。

  至于这些人,等到将来推行摊丁入亩的时候再慢慢收拾他们。

  与此同时,这些富商和地主也都反应了过来,孙传庭这是动真格的了,要是再执迷不悟,等待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抄家灭族!

  想到这里,一人赶忙开口道:

  “大人,小人愿意交出一半的家产。”

  有人带头之后,剩下的人也纷纷附和:

  “大人,小人也愿意交出一半的家产。”

  “小人也愿意。”

  不多时,在场的富商和地主们纷纷表态,都愿意交出一半的家产。

  而这个时候,桌上的那支香才烧了不到三分之一。

  如果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太天真了。

  因为孙传庭压根就不给他们私藏家产的机会!

  当下,便直接派一队队亲兵和锦衣卫跟随他们各自回家,然后直接拿钱拿粮。

  遇到配合的,直接拿一半留一半,至于一半是多少,那完全由这些亲兵和锦衣卫说了算,反正不会拿完就是了。

  遇到不配合、私藏家产的,直接杀人抄家,不带一丝犹豫!

  当然,这不是孙传庭吩咐的,而是朱慈烺吩咐的。

  朱慈烺知道孙传庭有可能会心软,所以他特意交代锦衣卫,遇到那些愿意配合之人,就按照孙传庭的命令行事。

  但要是遇到偷奸耍滑之人,直接杀人抄家!

  而且锦衣卫抄家向来都是一把好手,不管那些地主富商把钱藏在哪里,都会被锦衣卫抄出来。

  忙活了半夜,一箱箱银子、一车车粮食就被抬到了孙传庭面前。

  有些银子和粮食上面还沾有血迹,孙传庭不用想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他并没有太过在意。

  因为他心中清楚,这应该是朱慈烺的意思。

  粗略估算一下,这次足足拿到了三十万两银子还有十万石粮食。

  虽然这个数字并不多,但要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县搞到的银子,而在陕西,像这样的县还有数十个!

  当然,这也不是孙传庭第一次这么干了,在这之前他已经‘光临’过好几个县城了。

  而他在那些县城的所作所为,和眼下同出一辙!

  靠着这种方法,孙传庭目前已经搞到了一百八十万两银子,五十万石粮食。

  同时孙传庭也掌握了这些富商地主名下的土地数额,不过他并未急于动手,而是将这些证据全部保留了下来。

  打算等到打败李自成之后,再进行最后的清算。

  而孙传庭的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西安的秦王府了!

  派人将这些银子和粮食送回大本营后,孙传庭第二天便朝着西安出发,他要去会会这位秦王。

  要说在整个陕西谁最富有,那毫无疑问自然是秦王了!

  秦王一脉自太祖时期传到现在,整整快三百年从未间断过,基本上整个西安周围的土地都归秦王府所有。

  要知道那可是几十万亩的土地啊!

  这该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财富啊!

  一想到秦王可能会贡献出来的银子,孙传庭就忍不住冷笑连连。

  若是以前,不管因为何事,孙传庭都不敢对一个王爷直接出手。

  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他出发之前,朱慈烺特意交代过他,绝对不能放过秦王,甚至还教他该怎么从秦王身上搞钱。

  看得出来,朱慈烺对于这些藩王的态度可没有那么和善,甚至想要对他们动手。

  所以孙传庭自然不可能放过秦王了。

  京城。

  对于孙传庭在陕西的所作所为,朱慈烺其实一直都知道。

  一来是因为孙传庭每隔几天就会上个折子,二来是因为锦衣卫也会不断传递信息。

  所以即便朱慈烺身处于京城,但对于陕西那边的情况也是了如指掌。

  总的来说,对于孙传庭在陕西的表现,朱慈烺还是很满意的。

  果然放权之后,孙传庭做事的效率比原本历史上高出太多了。

  若是朱慈烺没给孙传庭足够多的权力,恐怕就算那些富商地主们不交钱,孙传庭也拿他们没办法。

  而现在,不交钱就直接杀,杀到他们交钱为止。

  除此之外,京城这边也有好事儿发生,那就是之前派去南方抄家的队伍陆陆续续回来了。

  除了查抄出来的三千万两银子之外,还有数百箱的奇珍异宝,以及一百三十万亩土地!

  当然,土地带不回来,所以暂时交由当地的官府管理。

  本来抄家也抄出了几十万石粮食,但朱慈烺并没有让他们把这些粮食运回京城,而是直接发放到了那些受灾的地方用作赈灾。

  在他看来,反正京城目前不缺粮食,这些粮食用在受灾的地方更为合适。

  这天晚上,朱慈烺正打算休息,马宝突然来报,说是薛国观在外求见。

  薛国观?

  朱慈烺有些纳闷,大半夜的这家伙来做什么?

  难道又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心中疑惑,朱慈烺随即说道:

  “让他进来吧。”

  很快,薛国观就来到朱慈烺面前。

  没等他行礼,朱慈烺便直接问道:

  “无需多礼,说说吧,又有什么事?”

  薛国观二话不说,直接递过来了一份奏折。

  “回太子殿下,这是漕运总督上的一份折子,臣看过之后,觉得兹事体大,就直接给您送来了。”

  漕运总督上的折子?

  朱慈烺一听,顿时来了几分兴趣,赶忙接过来查看。

  但很快,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因为这份折子上说的是山东农民起义之事。

  没错!

  继李自成、张献忠之后,又有农民起义了,而且这次发生的地点是在山东梁山泊。

  嗯.

  就是后世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梁山泊。

  据漕运总督所述,前不久,有个叫李青山的农民率领了一群农民起义,之后队伍迅速扩大到三万人。

  他们不仅对抗官兵,攻占城池,甚至还控制了漕运。

  目前周围州县全被起义军攻陷,整个山东为之震动。

  此外,他们还控制着运河沿线河道,凡过往官府漕粮以及商船,均需缴纳货物的十分之三才会放行。

  如此一来,他们的队伍愈发壮大,甚至有人将他们奉为梁山好汉。

  明末时,《水浒传》这本小说极为流行,其中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再加上明末识字率很高,因此这本小说就流传的更广了。

  朱慈烺合上奏折,一脸头疼地捏了捏眉心。

  事实上,关于山东李青山起义这事,他在历史上也有所耳闻。

  据说当时这事震动了整个朝廷,崇祯得知后更是暴怒,派遣了数万军队还有数万水师对李青山合围剿杀。

  最终李青山所部被全部剿灭。

  从起义到被彻底消灭,前后不过半年左右时间。

  虽说最终看似明朝胜利了,但明朝的漕运却因此被彻底毁掉,直到明朝灭亡,漕运都没能恢复过来。

  而且据历史记载,李青山最开始其实是想投降的,可崇祯不知犯了什么毛病,拒绝了他的投降,最终还是将他杀了。

  朱慈烺回过神来,看向薛国观问道:

  “这件事朝廷里还有什么人知道?”

  薛国观回答道:

  “臣暂时也不清楚,只知道这份折子目前只有兵部尚书和臣看过。”

  “不过臣觉得这事很快就会传开,毕竟山东那边怕是瞒不住了。”

  “臣觉得此事影响太大,恐对漕运造成影响,所以想来问问太子殿下该如何处置?”

  本来这种事完全可以拿到朝堂上说,可如今的大明朝,既要对付辽东建奴,又要组织水师打建奴水师,还要对抗李自成等农民军。

  薛国观心中明白,大明眼下实在不宜再动兵了,所以他没把这事拿到朝堂上说,而是先来征求朱慈烺的意见。

  朱慈烺先是松了口气,随后说道:

  “这事你做得不错,确实没必要把它拿到明面上去说。”

  薛国观听后赶忙问道:

  “太子殿下,那您觉得这事该怎么处理?”

  朱慈烺没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

  “以你所见呢?”

  薛国观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说道:

  “臣以为还是以安抚为主较为妥当,因为如果朝廷直接派兵剿灭李青山的话,则需消耗大量兵力、人力、物力和钱财。”

  “其次因为李青山所率多为水匪,想要剿灭他们的话,就要同时动用步兵和水师,调动这些兵力属实有些麻烦。”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现在控制着漕运,万一把他们逼急了,他们直接毁掉漕运,那可就危及大明安危了。”

  “毕竟漕运关乎两岸数千万百姓以及数百万漕工啊。”

  朱慈烺听着薛国观的分析,心中倒是有些欣慰,觉得总算没白把薛国观提拔到大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

  因为薛国观所想的和他基本上完全一致。

  在明清时期,漕运无疑是朝廷的重要的经济措施。

  因为这个时候朝廷对南方和北方的收税方式存在差异。

  北方百姓交税的方式主要是以银子为主,而南方百姓则以交粮食、也就是大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