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第469章

作者:天命帝王

崇德殿上。

身着黑色凤袍,一手拉着年仅四岁的董侯刘协的董太后坐在位于龙椅后方的株帘之后。

大殿两侧,还有殿门前的位置都站满了禁军侍卫。

上朝的众臣将脚上的步履以及腰间佩戴的长剑留在宫外,然后依次入内。

充满兵戈的味道使得大殿上今日多了几分肃杀和庄重的气息。

“臣等叩见太后。”

“臣等叩见太后。”

“臣等叩见太后。”

声声高呼在众人口中响起。

太傅袁隗,司徒崔烈,还有司空张温以及太尉马日磾等人站在众臣最前方。

“众臣平身吧。”

年近五旬的董太后位于珠帘之后轻轻抬起黑色的宽袖。

“陛下身体抱恙,哀家代为主持朝政,今日传召众臣前来,是为了议太子一事。”

隔着株帘,众臣虽看不清董太后的模样,但对于董太后的声音还是极为熟悉的。

而太后临朝摄政这种事情,也并非第一次了。

刘宏在继位之初,窦氏权倾朝野,当初临朝摄政的便是太后窦妙。

如今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人,变成了董太后而已。

且如今皇帝重病,后宫当中唯有董太后身份最为尊贵,又是皇帝的亲生母亲,理应也是由董太后主持朝政参议大局。

袁隗双手持笏牌,站在最前方低着头,嘴角上擒着得意的微笑。

昨天夜里,董太后懿旨册封他为太傅,这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妥协和拉拢。

至于用意,袁隗自然心里清楚。

皇长子刘辩是何皇后之子,也是大将军何进的子侄。

而次子刘协则是董太守一手养大。

如果太子,或者新君是长子刘辩,那董太后这个太后就要给何皇后让位,在当下这种情况,的权的何氏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窦氏,何皇后就是之前的窦妙,而何进就是之前的窦武。

皇权旁落。

但如果立刘协为太子,或者为新君,那就是另一种情况。

董太后可以如同窦妙一样总览朝政。

珠帘后,董太后握着年仅四岁的刘协的一只手,侧头看着刘协安抚。

随后面相众臣隔着株帘说道:“陛下如今身体抱恙,诸卿想必也清楚,立储之事势在必行。”

“陛下虽然之前尚未册立太子,但也早有意向,哀家今日是想宣布陛下之前的意向,也顺便听听诸卿的意见。”

“诸卿可畅所欲言,不必忌讳。”

第451章 太子刘协!【2】

虽然董太后说让众人畅所欲言。

但很显然这大殿之上还没有傻到真的畅所欲言的。

皇位交替,正是权力重新洗牌的阶段。

只要一个不小心站错方向,恐怕就要被排挤出权力核心。

而且刚刚董太后的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皇帝已经有意册立其中一位皇子为太子。

至于是哪位。

能站在这大殿上的又有谁能猜不出来。

如果是皇长子,那么此时坐在珠帘后的就应该是何皇后跟‘史侯’两人。

而不是董太后跟‘董侯’刘协。

传闻何皇后跟皇长子刘辩此时一个被软禁在长秋宫,一个则是被软禁在温德殿。

至于大将军何进,今天都没有入宫。

当下来看,董太后已经掌握了全局。

“太傅......”

大殿上一片寂静无声,众臣相互观望之际,跪坐在珠帘后身着黑色长裙的董太后将目光落在了袁隗的身上。

袁隗拱手躬身上前了一步。

“太傅对此可有何看法啊?”董太后开口询问。

那双目光透过珠帘。

“太后......”袁隗高举手中的笏牌说道:“老臣以为,既然陛下已经意有所指,当然应当顺应陛下旨意,虽陛下尚在病重,但也未曾不能痊愈。”

“陛下洪福齐天,必有康复之日。”

“立太子之事为了永保江山社稷,所以,老臣以为,当以陛下心意为重,此也有利于顺应天意。”

“善。”跪坐在珠帘后的董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袁隗这一番话说的是滴水不漏,让董太后十分的开心。

“既然太傅已经这般说了,那哀家也就不再多言了。”珠帘后的董太后拉着刘宏的手缓缓站起身来。

在董太后站起身来的时候,殿下的众臣全都跪伏在了地上。

大殿门前,一手按着腰间刀柄警戒的蹇硕也将目光投入了店内,脸上的神情放松。

立刘协为太子,的确是刘宏之前的意愿。

这一点毋庸置疑。

去年之时,刘宏就有意要立刘协为太子。

只是当时正处在黄巾之乱,需要何进这个大将军,需要外戚的势力来平衡士族。

所以在那种局面之下,立董侯刘协为太子不利于稳定朝局。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初在有朝臣劝立太子的时候,刘宏才没有选择长子刘辩。

“陛下今病重,但早有意立次子刘协为太子。”

一身黑色长裙的董太后拉着刘协一步从珠帘后走出。

穿着锦袍,年仅四岁的刘协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殿下的群臣。

“如今陛下重病且不能处理朝政,哀家这个做母亲的比任何人都焦急,但国不可一日无君。”

“哀家按照陛下心意,询问众卿册立太子一事,既然诸卿没有意见,那哀家也就奉行陛下之意愿,册立董侯刘协为太子。”

“在陛下病重期间,太子监国,由太傅,三公,九卿辅佐太子。”

“直到陛下康复为止。”

“诸卿可有意见?”

跪在地上的群臣叩首在地同时高呼。

“吾等谨遵陛下之意,谨遵太后懿旨。”

“吾等谨遵陛下之意,谨遵太后懿旨。”

“吾等谨遵陛下之意,谨遵太后懿旨。”

在群臣高呼之后,董太后满意的点头,然后拉着刘协的手,一步步将刘协指印坐在了象征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上。

年仅四岁的刘协坐在皇位上,目光左顾右盼。

“好了,既然太子已定,那诸卿便回去各司其职吧。”

“太傅,司徒,太尉,司空且留下,哀家还有事情要与你们商议。”

此时的董太后已经落座于刘协所做的龙椅一旁。

等众臣都退去之后,大殿上也就只剩下了袁隗几人。

几人站起身来。

躬身站在阶梯之下。

“袁太傅,崔司徒.....”

“尔等都是大汉之肱骨,陛下之左右,辅国之贤能。”

董太后缓缓说道:“哀家不过一介女流,对朝政向来没有参与,今日之所以如此,也是被迫为之。”

袁隗带头点头。

“袁太傅......”

“哀家听闻大将军今日告病,但哀家派人去大将军府邸,却并未发现大将军,据说大将军已经出城,且人在城外军营当中。”

“袁太傅觉得,大将军是否对太子以及哀家有所不满。”

“还有,那个给陛下进献玉丸的司隶校尉董卓可有下落了没有?”

“今陛下病重,朝局不稳,太傅觉得应当如何稳定朝局才是?”

董太后一口气抛出了好几个问题。

殿下的几人面面相觑。

何进没有入宫,这怎么说呢。

应该说是情理之中。

这个时候,换做他们谁是何进,恐怕也不敢入宫。

不入宫的话可能尚有一线生机,如果要是入宫了,弄不好就要被软禁在皇宫当中。

这宫中禁卫现在可是都掌握在董太后的手里。

只要董太后一道命令下来,蹇硕必然会将何进拿下。

所以何进才称病不入宫。

当然了,话不能这么说,如果要是直接这么说了,那就是直接撕破脸一点斡旋的余地都没有了。

“太后,老臣以为,当前最重要的,便是稳定洛阳。”

袁隗手举笏牌说道:“如今洛阳兵马空虚,应当谨防乱臣贼子趁虚而入。”

“而如今洛阳兵力空虚,虽有洛阳八关将士,但却不足以拱卫洛阳。”

“朝臣以为,若能调集两支兵马入洛,拱卫洛阳,当一切无忧。”

董太后微微点头:“袁太傅可有合适之人?”

早有准备的袁隗直接点头道:“老臣举荐去年征讨黄巾贼兵的左中郎将皇甫嵩,还有右中郎将朱儁两人。”

“两人能征善战,且忠于陛下和朝廷,且两人率领的兵马都是百战之兵。”

“另外,太后还可以下一道懿旨,让并州刺史丁原带兵进入函谷关,封锁其函谷关......”

说到这里的时候,袁隗的话音顿了一顿。

然后抬头看了一眼董太后说道:“太后,虽然董卓进献玉丸之事尚且不知道和凉州牧段羽是否有关联。”

“但董卓乃是段羽的岳父,如果此事真有段羽参与,恐怕凉州反复。”

“凉州兵马雄壮,且段羽素有世之虎将之名。”

“而且,据老臣所知,段羽跟大将军何进关系匪浅,如若段羽真的有所异变,当以提前提防。”

“需有一支强兵锁住函谷关,只要封锁函谷关,那段羽就算有千军万马,也难以越过函谷关。”

袁隗的话音刚落下,一旁的司徒崔烈便也站出来支持袁隗。

“太后,臣认为太傅说的对。”崔烈手举笏牌说道:“凉州牧段羽此人性格暴虐且嗜杀成性,如若真的有所异心,那将是朝廷大患,不可不防!”

“臣以为,封锁函谷关,绝对不可让段羽进入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