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第449章

作者:天命帝王

随行的吕布还有陈庆安等人在段羽清扫黄氏的时候,率领麾下的骑兵开始将名单上参与过资助北宫伯玉的士族也在挨个清扫。

在福禄县休息了一晚上之后,段羽便再次率领飞熊骑还有四百亲卫骑兵共计一千两百骑朝着敦煌郡出发。

敦煌已经是此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远的一站。

敦煌郡治敦煌已经靠近了进入西域的玉门关和阳关了。

段羽几乎是一路轻骑快马。

为了防止曹氏逃至西域,所以一路马不停蹄。

敦煌靠近西域,只需要半日的时间,就能出玉门关。

只要他们逃到了西域,那想要在捉拿就费劲了。

好在段羽这次在行动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提前的计划。

用最快的时间出击,绝对不能像是第一次捉拿王柔那般被提前通风报信。

所以将发兵的路线也都提前规划好了。

两日之后,从福禄县出发的段羽便已经来到了敦煌郡的郡治敦煌。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了十月中旬。

凉州的昼夜温差极大。

白天阳光明媚,晚上却已经天寒地冻了。

虽然受段羽的系统词条影响,这一年凉州风调雨顺没有天灾。

可是小冰河时代的昼夜气温差,以及不断下降的温度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气温。

段羽率领兵马抵达敦煌的时候,已经是夜晚。

夜色下的敦煌城头上只有星星点点的几缕火光。

这里已经是大汉的最西边缘之地。

除了要抵御自然灾害之外,就连羌族都极少在这里活动。

再往西就是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和玉门关之外,就是经略西域的南道与北道,数百里之内人畜都没有,更不需要提防什么。

所以敦煌内根本没有驻扎重兵防守的必要。

天高皇帝远,在这里,经营了百年的曹氏就是皇帝。

这城中的兵马也只知道曹氏的命令,而不知道皇帝的命令。

至于凉州牧......

姓什么士兵都不关心。

所以,想要以身份诈开城门,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要等到天亮之后,恐怕就会被发现。

一旦城中的曹氏发现段羽这支兵马的行踪,恐怕就会据城死守。

“拿本侯的战戟来。”段羽皱着眉头看着远处的敦煌城。

身后,听到段羽的命令,早已经跃跃欲试的赵云立马上前一步。

“君侯,让末将来吧,末将只需要五十人,半个时辰之内,必然打开城门!”

赵云策马上前拱手说道。

段羽本想是尝试着用血战八方轰开城门直接杀进去。

不过既然赵云主动请命了。

段羽也就只能点了点头。

“石头,带一百亲卫,准备给子龙。”

骑在黑虎大黑上的段羽冲着身后的铁石头说道。

“唯!”

铁石头点头应答了一声。

随后便点齐了一百亲卫。

借着夜色的掩护之下,赵云也下马,然后身上背负着绳索以及勾爪朝着远处的敦煌城而去。

夜幕下,一百人口中都横咬着一根木棍,身上背着绳索,不多时便已经摸到了城池下方。

敦煌城整体都是夯土建造的。

城高大概一丈半左右。

靠在城头下方的赵云找了一处没有火光亮起的地方,手中抡起绑着钩爪的绳索便抛向了城头。

勾爪落在城头上勾住了城垛中间。

用力向下拽了两下确认结实之后,赵云便将口中的木棍吐掉,然后咬着横刀的刀柄迅速的朝着城墙上方攀爬。

与此同时,百名亲卫也都效仿赵云的动作。

能担任段羽亲卫的,都是精锐当中的精锐。

骑战步战无一不擅长。

数十只带着钩爪的绳索很快就搭在了城头上。

片刻之后,城头上便响起了喊杀声。

紧随其后,大概过了一炷香左右的时间,城门便被推开,数支点燃的火把在城门下开始摇晃。

骑在黑虎上的段羽轻轻抬起手一挥。

身后的飞熊骑便如同狼群一般冲向了敦煌城。

直到段羽骑着黑虎已经来到曹宽的府邸门前的时候,在睡梦当中的曹宽这才反应过来。

可惜为时已晚。

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曹氏全族的人头都已经扔在了敦煌城外。

第430章 善后【1】

清晨。

整个敦煌县内一片安静。

城中的百姓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一早醒来之后才发现,敦煌的天塌了。

的确。

这次的确是敦煌的天塌了。

曹宽一族的曹氏在敦煌就是天。

曹氏的话比圣旨还要管用。

在敦煌,只认曹氏不认圣旨。

当然,这说的并非是曹氏有多么的得人心。

而是因为曹氏在敦煌经营上百年,势力遍布整个敦煌。

借用某个电影当中的名句。

这敦煌天上掉下来的一个钢镚,都得姓曹。

这敦煌的黎庶,要么是靠着曹氏活命,要么就是干脆卖身给了曹氏。

家中但凡有点资产的,就没有和曹氏没有关联的。

想要在敦煌经商,想要出敦煌在西域经商,都得经过曹氏的允许。

当一个边境士族宗族掌握了武力,控制了关隘,还有当地的土地。

在这里,他们就是皇帝。

所以,清扫曹氏显然比清扫酒泉黄氏的难度还要大一点。

曹氏盘踞敦煌上百年。

和本地的士族联姻,和大大小小的豪强都有所勾连。

但这对于段羽来说,难度也不算是很大。

当敦煌县内的曹氏宗族人员全都被清缴了之后,段羽便下令抵达敦煌的吕布,张绣,陈庆安,高顺,华雄等人兵分数股,开始对和曹氏关系最深的龙勒索氏,敦煌侯氏,敦煌泛氏......等等大小的士族开始进行血腥的清扫。

同时段羽也在西进的时候就派人去通知了盖勋前往敦煌。

就在敦煌血洗清扫的第三天。

盖勋从金城郡赶到了敦煌郡。

盖勋本就是敦煌郡广志人士。

是敦煌郡本地士族之一。

之所以段羽敢用如此血腥的手段镇压酒泉黄氏,还有敦煌曹氏。

不光是因为武力足够充沛。

治理地方,永远离不开当地士族,这是一定的。

而段羽在学习清空十族八家的时候,就已经有后续的计划和打算了。

将贾诩留在武威,是因为贾诩出身的贾氏是武威当地士族。

有贾诩在,有贾氏在,武威乱不了。

同样的道理,现在担任金城郡太守的盖勋盖元固是敦煌本地士族。

将盖勋调来,就是为了安抚敦煌本地剩余的那些士族,还有没有参与此事的那些小士族以及豪强。

杀是为了震慑人心。

以当地人,治当地,是稳定人心。

因此当盖勋刚来到敦煌的时候,段羽便表其为敦煌郡太守。

这个办法在盖勋抵达敦煌的第二天就已经奏效了。

一开始那些本地有幸逃过一难得士族,比如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的张氏。

比起皇甫规还有段熲两人这种纯粹的武将。

张奂本就是学术一派。

而最后为了摆脱凉州士族出身这一层身份,甚至想要举家迁徙。

可不管张奂最后是不是投身了清流。

可在洛阳朝堂那些真正的大佬眼中,张奂始终都是和皇甫规,段熲等人的一类人。

根本不配跻身洛阳。

而张奂似乎也看明白了这一点。

最后在老家郁郁而终。

如今敦煌张氏留有张奂的三个儿子。

长子张芝,次子张昶,少子张猛。

这三个儿子当中,长子还有次子都是走的文学一派的路线,只有少子张猛少学武,学习兵法韬略。

在曹氏一门被段羽将人头斩下扔在敦煌城外之后,张氏便闭门不出。

段羽清楚张氏是因为恐惧。

如今的张氏早已经是不复张奂还在的时候的威势了。

不光是张氏如此,没有参与支持北宫伯玉一事的所有士族都是胆寒的闭门不敢出面。

段羽当然也不会主动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