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257章

作者:墨守白

  各个姓氏的人少,同姓之间,基本上都是自家人。

  同姓成亲,确实容易出现有违伦理纲常的事。

  但有句话叫,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出了五服,基本上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了。

  到了现如今,各个姓氏之间人都很多了。

  尤其是张王李赵这些大姓,可以说,全国各地都有。

  同姓之间成亲的不在少数。

  而且臣所赞成的,是表亲之间成亲。

  表亲之间也不是同姓,他们之间成亲,只会亲上加亲。”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那朱卿知道为什么,不支持同姓成亲吗?”

  朱善闻言微愣了一下,这事不自己不是已经回答过了?

  “是为了不乱纲常。”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这是其一。

  更为重要的,是血缘相近的人之间成亲,生下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大问题。

  会有先天缺陷。

  比如智力上面,远远低于常人。

  比如会有一些身体残疾,再或者是什么隐性的病,容易夭折。

  表亲之间,从伦理上来论,确实问题不大。

  同姓不婚,在表亲上也基本不存在。

  毕竟表亲之间,大多不是同一个姓

  可是,他们血缘关系很近。

  表哥和表妹之间,他们的爹娘是亲兄妹。

  一母同胞。

  他们体内流着相同的血。

  作为他们生下的孩子,表亲之间,也有一半的血是相同的。

  不违背伦理纲常,也不是同姓,但是他们的关系却比很多的同姓之间更近。

  从血缘上来讲,表亲之间,和堂兄妹之间没什么区别。

  血缘关系越近,生的孩子出问题几率也就越大。

  这么一个问题,我等先祖早便已经发现。

  所以便会有姓氏之区分,又有同姓不婚的说法。

  亦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

  毕竟五代人下来,通过和别的不同姓氏、没有血缘关系之人的成亲,彼此之间的血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个时候就算是同姓之人成亲,乃至于是同宗同族之人成亲。

  生出孩子,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都不大。

  这就是咱说,朱卿在这个事上有失偏颇的原因之所在。”

  近亲成亲的危害,朱元璋在现代没少了解。

  也是因此,他在此时才会坚决反对朱善的这个提议。

  朱善闻听朱元璋的话,再度为之愣了一下。

  他是真的没有想到,皇帝如此坚决反对自己的这个提议,原因居居然会是这个。

  这是一个,他在此之前所从来没有考虑过的方面。

  “陛下,近亲之间成亲,生出来的孩子容易出问题?

  这……应该不怎么准确吧?

  臣见过不少表亲之间成亲的,有些人的孩子确实有问题,但是那些不是近亲成亲的人,所生下的孩子,也并不是说就都健全,什么问题都没有。”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朱卿,咱所说不是近亲成亲,生出来的孩子都有问题。

  而是说他们出现问题的几率远远高于,不是近亲成亲之人,生下的孩子的几率。

  这些事儿,朱卿不能只靠感觉,而是要用事实说话。

  用数据来说话。

  很多事情上,人的主观认知会出现偏差,但是数据却不会骗人。

  既朱卿觉得,咱说的这个你不怎么认同。

  那咱便交给朱卿一个任务。

  朱卿接下来,可以进行一个比较。

  比如朱卿可以随机找五百对,近亲成亲之人,对他们进行一个调查。

  看看他们都各自生了多少子女,而子女出现问题的又有多少。

  再随机找五百对,不是近亲成亲的人来问一问,他们各自生了多少孩子。

  而孩子出现问题的人数,又有多少。

  把这些都给详细的记录下来,进行一个统计归纳,后面再进行一个比较。

  如此,朱卿的疑惑便能自去。

  朱卿也能明白,咱为什么要坚持近亲之间不能成亲了。”

  这就是朱元璋把朱善,给喊来当面说的最大目的。

  朱善能上奏章说这事,说明新的婚姻法颁布之后,在推行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重视起来,想办法解决。

  不能够粗暴的进行解决。

  既然是朱善提了这事,那么就让朱善前去调查。

  “朱卿,很多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人的立场不同,所看到的东西也会不同。

  在很多事上,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不同。

  咱觉得,看问题不能只从小范围来讲,不能用个体来取代全体。

  尤其是调查之时,样本要多,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这也算是咱交给朱卿的一个任务。”

  朱元璋已经决定了,在朱善这事儿有了调查结果之后,他这边就会让罗贯中写篇文章。

  把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近亲成亲的危害,着重进行描写。

  刊登在大明日报上。

  让世人都清楚的明白这件事。

  许许多多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也没有哪个人,想要自己生出来的孩子有缺陷。

  在把这个事实给摆出来之后,相信有很多人,都会重新看待这婚姻法。

  对于近亲成婚之间,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肯定还会有越过雷池的人。

  但越过雷池的人,肯定不会再有那般多。

  移风易俗的事儿,也能就此取得一个不小的进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朱善听了朱元璋的话,只觉这话听起来很是新鲜。

  但是细细品味,却蕴含着很多道理。

  让人不自觉的想要认同。

  “陛下,臣接下来在完成正常公务之余,会抽出时间,按照陛下所言。

  就这个事儿,进行一个调查。

  把各项事情都做好。

  臣答得出结果之后,会将之呈送陛下。

  请陛下御览。”

  朱元璋点了点头:“行,那朱卿便如此去做。”

  朱善辞别皇帝,返回翰林院的途中,心情显得有些复杂。

  他是真没有想到,自己这次卯足力气办的事,以为能够得到皇帝赞赏。

  能够凭此弄到很多的政绩。

  最终居然会以这种方式收场。

  他本能就觉得皇帝所说的,近亲之间成亲生的孩子,容易出问题这话不对。

  但对于皇帝所说的,这个验证的办法也很认同。

  皇帝又说的如此之笃定,也让他对此产生了一些不自信。

  或许……在这件事情上,皇帝是对的。

  不然皇帝不会如此笃定。

  所以结果究竟如何,还是要自己好好验证一番才行

  原本这一次,皇帝大发慈悲,一下子放了这么多天的年假。

  朱善觉得这次过年时,可以好好的歇息一番了。

  可哪能想到,又出了这样一遭的事儿。

  看来,这个年自己是不好过了。

  不过看皇帝的态度,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这份奏章,而对自己产生不满。

  那或许,自己按照皇帝之言,认真的进行一番调查,把结果呈送给皇帝之后,还能凭借这事,得到皇帝的信赖,获得相应政绩。

  朱元璋在朱善离开之后,并没有立刻工作。

  同样是陷入到了思索之中。

  这一次朱善的事儿,算是给他提了一个醒。

  今后在诸多政务里,也要让百官们,以及各级官府讲证据,讲数据,用事实来说话。

  不能想当然。

  后世的一些理念,还有做事的办法这些,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

  这样的好方法,那自然可以弄到自己大明来。

  让自己大明变得越来越好……

  ……

  “孩儿拜见父皇,问圣躬安。

  祝父皇龙体安泰,祝母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

  转眼之间,便已经到了大年三十。

  这一日,百官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