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769章

作者:红茶配可乐

  【当然,能不能拿下河南?】

  【这就看答失八都鲁自己的本事了,结果之前南征北战,战无不胜,简直开挂的答失八都鲁。】

  【一进入河南。】

  【就被刘福通给打的满地找牙。】

  【估计之前横行天下的答失八都鲁也没有想到。】

  【自己进入河南和刘福通作战。】

  【强度一下子就提升的这么高。】

  【一时之间没有适应。】

  【总之在战败之后,刘福通30万红巾军浩浩荡荡的杀向大宋曾经的首都开封。】

  【将开封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边大宋准备收复旧都,气势正盛。】

  【但关键时刻。】

  【察罕帖木儿这位更是重量级的救火队长赶到。】

  【察罕率领5万大军,高速机动,奔赴战场。】

  【在开封城外,借助风势,直捣中军!】

  【一举击败刘福通,史书记载:“大破淮西贼30万。”】

  【一时之间察罕帖木儿威名震动天下。】

  【元朝俨然要中兴的样子。】

  【刘福通都拿他毫无办法,而南方朱元璋等起义军势力更是瑟瑟发抖。】

第744章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天幕外,朱元璋看到被自己定性为妖人贼寇的刘福通,被天幕这样的吹嘘。

  内心有些不爽。

  又看到天幕上。

  察罕帖木儿指挥大军,将刘福通的红巾军杀的七零八落。

  此时已经年老的朱元璋,也忍不住再次回想起了曾经那李察罕所带来的压迫感。

  “草之劲者非疾风不显,人之忠者非乱世难名。”

  “能在乱世中一场场仗干起来的,都不是好对付的”

  “李察罕更是如此。”

  朱元璋也放低了声调,自言自语的说道:

  “都说咱老朱当年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前期行事低调。”

  “缓称王,广积粮。”

  “但其实呵呵,咱当年还真就没想这么多。”

  “缓称王的确有好处,能暂避锋铓。”

  “但不要以为缓称王都是好处,毕竟咱不进步,手下的兄弟们怎么进步?”

  “要是咱一直不称王,其他义军的将领一个个都封侯拜相大将军万户侯了。”

  “咱手下的将领一个个的还只是把总,那谁愿意跟着咱老朱混?”

  “所以咱不称王,顶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后来李察罕死了,北边自己乱起来了,咱也就快速的称王了。”

  “话说那李察罕可真是了不得的枭雄人物。”

  “水平怕是不亚于曹操、朱温。”

  “如果双方同等兵力,咱老朱不怕他。”

  “但那个时候,咱还没击败陈友谅,实力远不如察罕帖木儿。”

  “在李察罕的巅峰时期,咱还真无法与之争锋。”

  “他死的时候也才30多岁。”

  “要是他不死的话,咱就算能统一南方,但想要像后来那样顺利的北伐,统一天下,恐怕也得费尽功夫才有可能做到。”

  “不过嘛。”

  已经老矣的朱元璋,忽然冷笑。

  露出一个尽显帝王龙相的霸气眼神。

  “那李察罕在北方,也并非没有人牵制。”

  “只要再给咱一点时间,让咱收拾了陈友谅,取得了南方的富饶之地。”

  “到那个时候,即使李察罕真统一了北方,咱也有的是办法收拾他!”

  霸气外漏之后。

  朱元璋又缓缓的说道:

  “李察罕啊,记得徐达北伐时朕路过河南,还特意来你墓前祭拜,亲自写了祭文。”

  “还给你安排了几户百姓负责守墓。”

  “你或许壮志未酬,但能让朕如此礼遇你,你也该瞑目了。”

  ……

  天幕接着讲述。

  【刘福通知道想要击败察罕帖木儿很困难。】

  【但是刘福通也敏锐的察觉出了对方的劣势,和自己的优势。】

  【那就是整个元朝。】

  【就察罕帖木儿这支团练武装能打!】

  【最多再加上一个答失八都鲁。】

  【其他的在刘福通看来都是渣渣。】

  【你察罕帖木儿、答失八都鲁不是挡在河南吗?】

  【那行,我打不过你,还躲不过你吗?】

  【反正天下之大,就你一支军队我害怕。】

  【我绕过你去打别的地方。】

  【你要是来追我,那我就遛狗玩儿。】

  【顺带趁你离开河南,把开封给收复了。】

  【你要是不追我,那我就直接把元朝给灭了。】

  【根据这一思想,在1357年,刘福通等分析:】

  【元朝统治内部矛盾重重,各地军队战斗力参差不齐,军阀割据情况严重。】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分兵三路北伐,兵锋直指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

  【红巾军北伐誓师大会,军旗上书写着口号:】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

  天幕此时,弹幕纷纷飞出!

  《霸气!这口号霸气还帅气!》

  《挫宋一辈子也喊不出这样的口号。》

  《老朱北伐测试服。》

  《我去,这刘福通谁啊?这大战略挺霸气啊。》

  《老朱说他是红巾妖人。》

  《明朝这史书味太大了。》

  《他有两个猛人,那我三路北伐。合理。》

  《用这个战略,只能说明农民军是真的人多。》

  《是啊,起义军人多,这怪谁呢?》

  《可惜了,如果崇祯敢这样发动地方积极性,明末也未必会是那样的结局。》

  《元朝、清朝都一样,都是地主团练强于朝廷军。》

  而天幕也继续的讲述。

  【红巾军的战略意图是:通过分兵多路北伐,可以分散元朝的军事力量,从多个方向对元朝统治发起致命打击。】

  【而这三路北伐。】

  【分别是东路军、中路军、西路军。】

  【东路军是红巾军北伐的主力之一,领导人是盐贩子出身的毛贵。】

  【毛贵原本是徐州芝麻李麾下的将领。】

  【后便成为龙凤政权的一员大将,他颇有智略,重视根据地建设。】

  【1357年二月,毛贵奉命率军由海州出海,乘海船登陆山东半岛。】

  【他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三月攻克胶州、莱州、益都路、般阳路等地,声势大振。】

  【元朝急忙调派军队镇压,均被毛贵击退。】

  【四月底,毛贵所部又克莒州、滨州,并西进攻占了济宁路、东平路、大名路、东昌路等地。】

  【元朝防守黄河的将领田丰也投降了毛贵。】

  【至正十八年二月底,毛贵军攻占济南,在山东站稳了脚跟。】

  【龙凤政权随即设立山东的官僚体系,以毛贵为平章政事。】

  【毛贵不仅军事才能出众,在治理地方上也颇有建树。】

  【通过他的苦心经营,山东成为红巾军稳固的根据地。】

  【站稳脚跟后,毛贵继续北伐,进入河北。】

  【接连攻占清州、沧州、河间。】

  【三月,毛贵水陆并进,攻克蓟州,前锋抵达今北京通县,击杀元枢密副使。】

  【此时距离大都仅有一百二十里的路程。】

  【元朝廷震惊不已,许多官员建议迁都。】

  【只可惜此时的毛贵军已是强弩之末。】

  【河南的元军精锐赶来,双方在柳林会战,红巾军处于劣势。】

  【东路军孤立无援,只得退回山东。】

  【一直到后来,东路军内讧,毛贵被杀,山东大乱。】

  【察罕帖木儿雷霆之势横扫山东。】

  【毛贵东路军虽然最终失败。】

  【但他们的一系列胜利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