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498章

作者:红茶配可乐

  【可朝廷直到现在,还没有拿出一个主张来。】

  【今日我十八省,一千三百多名举子,聚集于此!】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决议上书请愿。】

  【康有为我,在最近一天两夜的时间里,写出了这份18000多字的上皇帝书。】

  【康某不才,不敢说这18000多字文采有多么的卓然,有如椽巨笔。】

  【但是康某敢保证,这18000多字,字字句句皆是杜鹃泣血。】

  【只期盼能换回我大清的煌煌盛世!】

  【各位年兄!】

  【如今国难当头,再不幡然变计,商定国事!】

  【那么,向倭国日本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的耻辱,不过是亡国的前奏!】

  【我大清国就真的要完了。】

  秦朝。

  嬴政看到这里冷冷的锐评了一句。

  “大清就要亡了?”

  “给倭奴割地赔款?”

  “这么废物的大清,还有必要存在吗?”

  “依朕之见,大清亡了好啊,亡就亡了。”

  不过话虽然这样说,但嬴政的心里,其实也还是比较羡慕清朝的。

  在国家将要覆灭的时候。

  还有这么大一群人,想着改革救国。

  而大秦却直接灭了。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倒对后世的清朝异族出身,没什么偏见。

  让李世民看着有些不舒服的,主要还是清朝签订条约,丧权辱国。

  说白了还是实力问题。

  而现在,李世民看到天幕上的那个叫康有为的人。

  带着1000多名举子,准备向皇帝上书进言。

  也是微微的点了点头。

  “这些举子,应该都是当时全国最有文化的一群人了吧?”

  “他们聚集在一起,所能形成的政治能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那后世的清朝,不仅打不过西方列强,甚至输给区区的倭国。”

  “割地赔款,真是脸都不要了的极致!”

  “在这种亡国边缘的情况下,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才有可能稍微中兴一下。”

  “看天幕上的这个康有为,他慷慨陈词,想必也是一代俊杰。”

  “说不定他真的可以为大清给续一波?”

  “虽然应该不会过于成功。”

  “毕竟天幕之前说过,二战时期已经不是那个清朝了。”

  “但可能,康有为他们的改革,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成效吧?”

  基本上在隋唐之后的古人们。

  随着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

  皇帝们都清楚,1000多个举人抱团在一起,向皇帝上书,所能迸发的能量。

  也都是有些期待着看到,康有为能够率领那些文人举子们,改革国家。

  让后世那个废物大清变强一点。

  毕竟,如果他们真的能够做出什么优秀的改革的话。

  其他朝代的天幕观众,也能参考借鉴一下。

  而天幕也在继续。

  镜头继续给到康有为。

  至少在这里,康有为是十分真切的,真情流露的大声疾呼。

  【康某仅为天下苍生鼓与呼!】

  【恳请当今圣上,接纳我提出的救国四项主张。】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

  随着康有为的提出四项主张,周围的举子们纷纷是举手叫好。

  接下来的内容,便是顺理成章。

  康有为邀请周围的举子们,在他的书上集体签名。

  向皇帝陛下请愿。

  随后康有为手捧众人签名的请愿书。

  带着无数的举子们,跪到了督察院的门外,向朝廷表示着自己的声音。

第469章 大清国师康有为?开始塌房!

  明朝。

  朱棣等人围在一起观看着天幕。

  朱棣指着天幕上的康有为等人,问自己的几个儿子们。

  “自古以来,民间呼吁的声音大部分都并不能传达到帝国的中央。”

  “你们说,这康有为他的请愿书能发到皇帝那里吗?”

  朱棣其实心里有答案,

  只是纯粹的考一下。

  而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

  太子朱高炽非常果断且肯定的回答。

  “可以的,一定可以的。”

  “如果只是一群普通的读书人,那他们的上书,还有可能不会传达上听。”

  “但这些人都已经是举人了。”

  “毕竟举人本身,已经属于大清帝国官僚们的一部分了。”

  “别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举人。”

  “就算在成为举人之前,能够一直保持读书的。”

  “他们本身往往在当地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人。”

  “儿臣估计,甚至很多本身就是官员们的子弟。”

  “这些人聚集起来的声音巨大,能量巨大。”

  “即使朝廷本身没有改革的意愿,恐怕也很难忽视。”

  朱高炽看了看朱棣,见他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朱高炽知道自己说的对了。

  于是也继续的分析。

  “更何况天幕也说了,此事的背景是那鞑子清朝,竟然是在战争中输给了区区倭国。”

  “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输给了附属小国,还割地赔款。”

  “那肯定是举国震动,人心思变!”

  “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即使是朝廷本身也有意愿想要改变一些吧。”

  朱棣听完了朱高炽的话,十分满意的笑着点了点头,拍了拍手。

  又对旁边的另外两兄弟说道:

  “老二,老三,你们听听,你们的大哥确实懂啊!”

  “一番话说的,把朕都给点透了。”

  而仿佛在印证朱高炽的话,

  天幕接下来也播放了后续的内容。

  天幕。

  虽然跪在地上的人,只是一群举子。

  但督察院的官员也丝毫不敢怠慢。

  十分恭敬客气的,接过了康有为等人的上书。

  并且传达给了上级。

  上级又很快将康有为他们的上书,直接传达给了大清帝国的皇帝。

  皇宫里。

  光绪听取着汇报:

  【六十五名翰林和御史,联名上书弹劾李鸿章卖国。】

  【十八省1300名举子聚集督察院,上书请愿,请求拒绝与日和谈!】

  而光绪皇帝一边听着汇报。

  一边在思考着什么。

  似乎是在决定,一个古老而庞大帝国的国策走向。

  决定,一个帝国的命运!

  这一段剪切的天幕视频。

  就此结束!

  从电视剧的片段来看。

  康有为确实是一个有心救亡图存的爱国志士。

  古人们也是纷纷的向天幕上的康有为,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不过朱棣,在认可康有为在国家危难之际,试图变法,联名上书的行为的同时。

  也淡淡的,但十分肯定的说道:

  “虽然这天幕上的康有为,是大声疾呼,试图有所作为。”

  “但很显然,他所希望的变法应该是失败了的。”

  “至少是效果不佳。”

  “否则的话,后世的大清也就不会签订《辛丑条约》。”

  “甚至后世二战时期的华夏,也不会那么弱小,沦落到半壁江山陷于倭寇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