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399章

作者:红茶配可乐

  【但是谁都知道,内部的动乱反而是最大的杀伤。】

  【对于河西和陇右地区的百姓来说,吐蕃陷入军阀混战,那又是一场浩劫!】

  【怎么说呢?在吐蕃没崩溃的时候,虽然这个政权残暴、压榨严重。】

  【但起码有着基本的秩序和法度,底层百姓也能凑活过。】

  【在加上稳定的吐蕃,军事实力强悍,确实惹不起。】

  【但吐蕃一崩,河西走廊成为了战国时代!】

  【在吐蕃军阀的内战中,河西走廊和陇右地区成为了主战场。】

  【在战争中,吐蕃军阀们对这一带的百姓,进行了丧心病狂的屠杀和摧残。】

  【史书记载,吐蕃军阀论恐热所部: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残忍的文字,让弹幕们也纷纷悲叹。

  《穿琵琶骨···还记得尘埃落定不?》

  《真是一群CS啊!》

  《用长矛把婴儿串成串。》

  《我靠,这还是人吗?》

  《与日寇何异?》

  《拓跋焘:这个我熟。》

  《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

  《天杀的安禄山!》

  《唐帝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滚啊!》

  《人皮唐卡,人骨法器,活祭,阿姐鼓……》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这期看得太难过了。》

  ……

  【在这种情况下,河西的百姓,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再也无法忍受。】

  【对吐蕃统治的不满也达到了巅峰。】

  【再加上吐蕃自己也乱成一团。】

  【甚至吐蕃军阀尚婢婢,为了削弱统治河西、陇右的论恐热,还专门发布檄文: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

  【鼓励河西百姓,脱离吐蕃回归唐朝。】

  【天时已到!】

  ……

  【实际上,哪儿有压迫哪儿就有反抗。】

  【自从河西陇右沦陷之后,当地百姓的起义,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根据吐蕃自己的文献记载。】

  【吐蕃多次在河西地区镇压百姓起义。】

  【只是当时的巅峰吐蕃,军力确实强大。】

  【缺乏外援的河西地区百姓。】

  【虽然多次尝试起义,却一直未能成功。】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了一个人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张议潮。】

  天幕在给出名字的同时,

  也给出了张议潮的影视形象。

  大量的弹幕,也随着张议潮的登场飞射而出。

  《猛男登场!》

  《男主终于要登场了。》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和前凉张氏有没有关系?》

第365章 东望王师,王师不来?我就是王师!

  天幕。

  【张议潮是沙州的豪族,敦煌张氏的子弟。】

  【在当地,张氏一族是顶级的豪强。】

  【在大唐统治的时候,张氏就是本地的豪强。】

  【在吐蕃到来之后,也没有发生改变。】

  【吐蕃虽然统治残忍,但是对于本地的豪族则网开一面。】

  【因为吐蕃也意识到了,不和当地豪强合作,他们无法稳固统治河西。】

  【这也是吐蕃的统治手段,毕竟豪族本身就有钱有兵。】

  【所以许多河西地区的大家族,在吐蕃统治期间都依附于吐蕃。】

  【继续当他们的本地豪族,作威作福。】

  【而张议潮虽然自小生活的很富裕,家族也在吐蕃当官。】

  【但他一直,对吐蕃的残暴统治极其厌恶。】

  【张议潮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唐朝名将封常清视作偶像。】

  【而虽然张议潮出生的时候,河西早已沦陷。】

  【他从来没有去过唐朝。】

  【但张议潮,却一直盼望着王师。】

  【并且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张议潮并不是一味的被动东望王师又一年。】

  【而是一直在悄悄的积攒力量。】

  【准备找准时机,光复沙州!】

  【带着当地的百姓重归唐朝!】

  【既然王师不来?】

  【那我们自己就创建一支王师!】

  【张议潮颇有家资,又有大的志向。】

  【所以从小,就开始悄悄的和当地的豪杰壮士们相串联。】

  【积攒武装力量的人脉。】

  【同时又练习武艺,学习兵书。】

  【经过多年的积累,张议潮的身边聚集了一大群的沙州豪强,并且以他为核心。】

  【张议潮还自己出资,秘密的打造盔甲和兵器。】

  【为起义做充足准备。】

  【这也是因为,当地吐蕃的统治过于粗糙的原因。】

  【否则的话,在一个统治严密的中原王朝,打几把武器可能还问题不大。】

  【但私下大规模铸造盔甲,在哪个朝代都是重罪。】

  【也就只有在统治能力一塌糊涂的吐蕃辖区,张议潮才能够做到。】

  【到了公元848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二年。】

  【四十九岁的张议潮,在亲眼目睹了吐蕃衰落,陷入内战。】

  【大小军阀、贵族、奴隶主们各自割据。】

  【整个吐蕃统治地区的,各族百姓们生灵涂炭之后。】

  【张议潮意识到。】

  【自己等待多年的那一天,终于到了。】

  【而张议潮起义的过程,史书中只有一句话。】

  【“一旦,帅众被甲噪于州门,唐人皆应之,吐蕃守将惊走,义潮遂摄州事,奉表来降。”】

  【这短短的一句话,让张议潮的起义看起来非常容易。】

  【但实际上,这一次成功的起义,离不开多年的准备和渗透、联络。】

  【不仅是张议潮,也是整个沙州地区,上上下下全体人民的共同的功劳!】

  【从当地的沙州副都督,到普通的沙州百姓。】

  【大家早已经,对吐蕃的压迫不堪忍受。】

  【在这种群情激昂之下,张议潮在一天之内就起义成功。】

  【成功的赶走了吐蕃人。】

  【在沙州宣布光复,吹响了解放河西、陇右地区的号角。】

  【而在沙州解放之后。】

  【张议潮第一时间,就想着向大唐朝廷汇报。】

  【此时的河西走廊,已经沦陷六七十年。】

  【期间双方的通讯几乎断绝。】

  【想要联络大唐,可谓是困难重重。】

  【为了确保起义光复沙州的消息,能够顺利传达。】

  【张议潮选择了饱和式通讯的做法。】

  【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使者,走不同的路线向长安报送捷报。】

  【最终,只有有僧人身份做掩护的高僧悟真,在两年的艰难跋涉之后抵达了长安。】

  【其余的九队使者,全部在路上牺牲。】

  【而在悟真他们一行人到达后。】

  【时任大唐皇帝唐宣宗,听说了已经沦陷70年之久的沙州竟然光复!】

  【是欣喜若狂!】

  【对于此时山河日下的大唐,又对于有心重振朝纲的唐宣宗来说。】

  【收复沙州的消息无异于一针强心剂。】

  【唐宣宗激动的对左右群臣说道:】

  【自己实现了当年父皇唐宪宗,都未能实现的收复河西走廊的理想!】

  【朕必须!立即!马上!去太庙向列祖列宗告捷。】

  【唐宣宗又下达了圣旨,在旨意中唐宣宗热情洋溢的说道:】

  【“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

  【并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史。】

  天幕外。

  唐朝,李世民看到这里,是忍不住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