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53章

作者:见月明

  至于西方……

  -----------------

  约翰·胡斯跟随迎接阿合马回国的队伍,从陆地返回西方。

  先是从洛阳到达长安,并在这里停留几天。

  这里是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数奔波在这条路上的商人云集于此。

  各种来自西方的商品汇聚在这里,然后通过商人送往大明各地。

  约翰胡斯也抽空游览了这座明城。

  他发现这里虽然不如洛阳庞大繁华,但别有一番特色。

  具体怎么形容呢。

  他想起了陈景恪曾经说过的一个词,国际化。

  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海贸发达的城市的,但此时用在这座内陆城市,却是那么的贴切。

  这不禁让他浮想联翩,似乎看到了当年繁华强盛的大唐。

  -----------------

  西行之路非常艰难危险,为了安全大家会抱团一起走。

  小商队往往会跟随大型商团走,而大商团也会与别的商团相约出发。

  如果能碰到出发前往西域的军队,或者官僚队伍,那就更好了。

  交点保护费给官方队伍,就能跟随在后面,安全的到达西域。

  朝廷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也鼓励官方队伍携带商团出发。

  既保护了商业发展,又能给去西方的官吏、将士创造一点额外补贴,一举两得。

  阿合马的队伍非常强大,自然也满足这个要求。

  当他们到达长安后,就有很多商队来联系他们,希望能跟在后面一起走。

  阿合马自然不会反对。

  他来这里本就是为了‘招商引资’,商团主动送上门,哪有不接纳的道理。

  而且他还亲自接见了几个大商团的首领,暗示金帐汗国会保障他们的安全等等。

  送上门的商业渠道,商团就更不可能拒绝了,也欣然答应会派商队过去探探路。

  如此一周之后,庞大了将近一倍的队伍再次出发。

  啥?才扩大了一倍,人也不是很多吗。

  但如果基数是五千呢?

  来迎接阿合马的军队和使节团,再加上大明护送他的使节,加起来五千余人。

  扩大一倍,就意味着有五千多商人跟随他一起出发。

  这个数字绝对不小了。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放在内地,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走到哪都会被监管。

  但在丝绸之路上,沿途地方官吏和军队,都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

  而且路上又有更多的商队加入他们,等走出河西到达西域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两万人的规模。

  丝绸之路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这一路上约翰·胡斯也没有闲着,他每日混迹于商团,与大家进行交流。

  本来他还害怕,这些人会因为他是胡人就排挤他。

  在大明内陆这种事情实在太常见了,就连那几个因为海贸兴起的城市都不例外。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这些商团的人谈起自己华夏人的身份,都非常的骄傲。

  但对他却没有任何的歧视,双方的交流也非常顺畅。

  尤其是在得知他竟然跟随安平侯学习过,更是另眼相看。

  甚至和他分享了很多隐秘消息。

  通过这些人的口,约翰·胡斯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对大明的许多政策,有了更深的体会。

  比如缴税,现在只要是大明的直控范围,所有商品运输只需要缴纳一次费用。

  拿着完税证明,就可以将货物运送到任何省份,其他衙门不得二次征收赋税。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地方保护……

  但至少大明内部统一的商业税,不再重复征收过路税,极大的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尤其是他们这些往来丝绸之路搞外贸的,要经历很多国家和势力。

  以前每经过一个国家一个势力,就要被盘剥一次。

  国家内部,每一个关卡也会征一次税。

  这一路上光缴纳的赋税,就远超商品本身数倍。

  他们往外出售的时候,价格往往是三五倍,不分商品能达到十倍。

  很多人只看到了暴利,以为商人赚的很多。

  却不知道,更多钱被各地关卡征收了。

  当然,他们确实赚的很多,否则也不会冒着死亡的危险穿越丝绸之路。

  可那是能顺利往来的前提下,一旦失败别说钱了,连命都得搭进去。

  大家只看到他们吃肉,没看到他们挨打。

  现在大明一统天下,组建了贸易同盟。

  同盟内部也对商业税进行了规定,各国都会征收一点,但数额是固定的,而且数量也不多。

  最关键的是,贸易同盟国有互助协议。

  比如各国要互相保护对方的商队等等。

  这就让他们这些外贸商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安全有保障,商人就有了积极性。

  税率降低,运送到目的地后物价也会降低数倍,更多的人都能消费得起。

  消费人群变多,需要的商品就多,贸易就更加繁荣。

  生产商品的人能赚到更多钱,商人能赚到钱,沿途的各国家各势力的税收增加。

  消费者也享受到了廉价的商品。

  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在这种制度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生机。

  说起来很简单,但能设计出这套制度,并让其真正运行,需要的智慧就很高很高了。

  这里面的门道,别说是普通人,就算是精英没有人指点也很难揣摩得透。

  约翰·胡斯自认为是个天才,还跟着陈景恪学习过。

  可也是亲自走了一趟丝绸之路,与商人群体交谈,才摸到一些门道。

  之前学习理论的时候遇到的种种迷惑,也得到了解答。

  越是明白其中的门道,他对陈景恪就越是高山仰止。

  天下第一智者的智慧,真的不是我们凡人所能企及的啊。

  -----------------

  之后他们一路西行,很快就到达了高昌府。

  这是大明拿下西域后设置的。

  在这里约翰·胡斯遇到了一个老朋友,杨士奇。

  杨士奇在这里担任革政局总监,负责指导高昌的新政工作,端的是位高权重。

  得知老朋友到来他亲自迎接,并带着约翰·胡斯参观了一圈。

  高昌的情况自然是很差的,别说和关内比,就连敦煌等地都远远不如。

  但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汉人和土人百姓混居,双方关系非常和睦,就如一家人一般。

  大家住的房子很简陋,但屋内装饰却相当不错。

  框里有馒头,碗里也能见到油腥。

  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说明对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满意。

  最让约翰胡斯关注的,是汉土关系,大明是如何解决族群差异的?

  仔细了解过后,他就发现了端倪。

  四个字,自古以来。

  拿出史书,全是在讲自古以来西域就是华夏领土,当地土民就是华夏的一份子。

  只不过后来迁徙到了这里。

  这些历史还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

  有了这个基础在,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这让约翰·胡斯再次赞叹,华夏真是一个古老强大又伟大的文明啊。

  队伍停留几日后,他们再次出发一路向西。

  天气逐渐变冷,大家开始穿上了厚衣服。

  但寒冷的天气不但没有成为阻碍,反而让他们每天能走更多的路。

  原因很简单,天气热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时不时的停下来乘凉。

  尤其是中午更是必须歇息。

  天热出汗多,还要携带更多的水。

  天气冷就简单了,一整天都可以用来赶路。

  出汗少对水的消耗就少很多,携带的物资就能少上许多。

  约翰·胡斯一路上依然在关注着各地情况。

  他发现,走出高昌之后,汉人和土人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了。

  越往西走这种关系就越紧张。

  而且这里的土人非常害怕汉人,如果双方不熟悉,土人往往会远离汉人。

  详细了解过后,他才知道原因。

  高昌一直信仰佛教,又靠近河西走廊,与华夏关系更近,双方融合的就很好。

  高昌以西的土人,在很早以前就被统治者强制该信伊教,在文化上与华夏越来越疏远。

  等到大明重回西域,这种疏远就变成了隔阂甚至仇视。

  不少土人杀害汉人百姓。

  然后那位大明的晋王朱棡就下达了一条霸道的命令,凡有汉人遇害,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就连路过这里的人,也会被一一揪出来杀掉。

  当然,后续还做了一些补充条款。

  比如找到凶手可以赦免他们之类的。